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的組成
總統府近日成立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雖然目標是2050淨零排放,要處理的其實是發電方式的選擇。總統賴清德總統在六月間宣布要成立三大委員會,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是其中最受矚目的。
委員會的副召集人是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和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委員會成員來自政府、產業、公民團體和學術界。顧問則有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和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
在三位副召集人中,可以清楚辨認出鄭麗君代表政府既有政策是綠電及非核家園,童子賢代表產業界支持綠電加核電,廖俊智則代表科學界對未來能源科技如氫能、地熱的探索。而委員們也各有立場。
根據政府發布的新聞,委員會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會議以閉門形式進行。會後將由總統府舉行記者會,由總發言人和相關首長轉述會議內容。這種討論方式旨在確保會議的效率和成果,但是否能真正促進實質的政策結論和社會共識,仍有待觀察。
首次會議將於8月8日召開,環境部長彭啟明和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將進行專題報告。彭啟明將以「氣候變遷對全球及台灣的影響衝擊評估」為題進行報告。
曾文生則將報告「台灣2035電力供需分析及挑戰」,分析未來電力需求的增長趨勢,並探討如何在滿足需求的同時保持能源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這可能是最關鍵的報告。
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要處理的難題
這個委員會要處理的問題,質言之就是2025非核家園以及2050淨零排放這兩組政策目標的矛盾。這也是台灣目前在能源政策方面遇到的兩難。這兩組政策目標看似合理,但在落實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給台灣政府帶來極大挑戰。
何謂非核家園
「非核家園」是台灣政府在2025年以前逐步淘汰核能發電的政策目標。這一政策的核心是為了確保公共安全,防範核災風險,同時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
具體措施包括大力推動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陽能和風能的發展。根據計劃,到2025年,台灣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將達到20GW,風力發電裝置容量達到5.7GW。此外,政府還計劃提升能源效率,推動智慧電網和智慧電表的建設,以提高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和彈性。
何謂淨零排放
「2050淨零排放」是台灣政府應對全球氣候變遷所制定的長遠目標,旨在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即整體碳排放量與碳吸收量相等。為實現這一目標,台灣政府制定了包括「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和「社會轉型」在內的多方面策略。
這些策略涉及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推動低碳製程技術、提高公眾對氣候變遷的認識和參與度,以及確保在轉型過程中的社會公平性。此外,政府還提出了十二項關鍵戰略,如發展氫能、推動運具電動化、建立自然碳匯等。
兩者的矛盾與挑戰
非核家園和淨零排放這兩組政策目標在實施過程中存在顯著的矛盾。要在2025年達到非核家園是做得到的。但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則非常困難。
非核家園的目標是逐步淘汰核能發電,轉向再生能源,而淨零排放則要求在能源結構上實現大規模的減碳。
核能發電作為一種低碳排放的能源,在實現淨零排放目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儘管台灣計劃通過太陽能和風能來替代核能,但目前再生能源的發展尚未達到足以完全替代核能的程度。此外,陽光和風力是間歇的也是難以預期的,也可能造成電網的不穩定。
這種矛盾給台灣政府帶來了多方面的難題。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問題最為困難。若2025年核能發電機組如期除役,則必須確保其他發電方式,包括再生能源能及時補足電力的供應。
如果再生能源未能按計劃快速發展,可能會導致能源短缺,進而影響經濟和社會穩定。其次是成本問題。再生能源需要大量的投資來建設相關基礎設施,如智慧電網和儲能系統。
此外,轉型過程中的社會公平性也是一個重要考量。能源轉型涉及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勞動力的重新配置,需要確保在轉型過程中不造成社會的不公平和不穩定。為此,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如綠色金融、低碳就業等,以支持相關產業和人員的轉型。
非核家園和淨零排放這兩組政策目標在推動台灣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遷方面各有其意義,但也存在著內在的矛盾和挑戰。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是此時台灣能源政策的重大考驗。
總體模型與理性討論是必要的
凡此種種,都是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必須討論的課題。但目前看不出委員會將如何達到有效的結論。因為委員的立場各異,而缺乏一個量化的總體模型可以據以討論。
電力的生產和分配,是必須量化計算的。而社會其他價值與指標,包括核電的事故風險及核廢料的處理成本,也都可以納入整體量化模型來衡量。
在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即將召開的此時,是否能召集專家建構一組數量化、視覺化的綜合模型,讓委員們可以有集中的討論對象,對將來與社會大眾溝通也會有重大的幫助。
作者為政治運動家,社會創業家。創立世代街區等七家公司、發起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也曾創立第三社會黨。曾任總統府諮議、行政院政務顧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院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修畢。
- 台灣的高齡社會政策與立法應有更新的思維 - 2024 年 10 月 7 日
- AI與民主,AI與藝術——當代西方思想家的思考 - 2024 年 9 月 9 日
- 電動車、能源與AI - 2024 年 8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