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氣候的極端變化,降低碳排放以減緩地球暖化已經是人類刻不容緩的課題。為了降低碳排,國際社會除了投入大量資源發我國財政收支劃分制度的變革,一路上受到非常多公共事務參與者的關心與討論,也可能即將排在下個立法院會期進行討論與修法,為了讓這一系列公眾辯論進行暖身,筆者願意先拋磚引玉,列舉出一些各方在討論中可能會忽略的視角,提供國民做綜合的判斷與思考。
財政收支劃分不能僅從專業細節去討論
對一個在學術訓練上曾經接觸過賽局理論的人而言,我首先要提出,財政收支劃分並不能直接從財政專業細節去看,而要往高一點的角度來看,這整盤棋,其實是一場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政治經濟賽局,要能從這個角度去看,才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什麼是地方與地方的賽局?除了縣市首長為了爭取政績或連任所希望擴大的財政支出外,更有縣市之間為了競爭社會移入人口所產生的財政支出擴張壓力。筆者曾在擔任內政部國土計畫委員時,就明顯觀察到各縣市政府大部分都設定非常樂觀的社會移入人口目標,才能合理化其住商用地的擴大,一旦財政收支劃分制度沒有採取精準的設計,而是全面性下放財政權力,任何有經濟學訓練背景的國民就會知道,這種以競爭人口移動為目標的賽局,一定會導致同質性競爭的結果。
人人都有的同質性建設未必皆壞
但造成同質性的結果,就代表一定不好嗎?其實也不然,必須要仔細看是什麼項目,就具有普遍公益性與公共財性質,能夠提供不僅是在地縣市民,也可提供所有到訪國內外民眾的公共建設而言,縣市之間的同質性競爭並非壞事,反而是非常好的事情,例如好的人行道,公園綠地,海綿城市,自來水普及率,國中小的軟硬體建設,甚至是行道樹這種影響都市景觀的細節,城市之間的競爭只會讓更多人受益,在這部分的資本門與經常門支出,財政收支的技術細節就可以討論多讓地方政府掌握自主權,甚至是協助地方在此部分支出面上,採取更彈性的財務工具,例如發展有中央連帶保證的地方型債券,一部分地取代傳統銀行舉債額度,來進行更細緻的專業討論與設計。
然而我們不能期待民選政治人物都是絕對理性的,大部分都是相對理性,也就是說,為了市民爭取重大建設,的確是部分均衡解,但擺在全台一盤棋的角度來看,各地都有某種建設,就不一定是最佳的一般均衡解。
諸君試想,若各縣市都有科學園區,都有會展中心,都有捷運系統,這些在性質上屬於自然獨佔,不容易在數量上存在多個,又能同時永續經營的建設項目,財政收支調整怎能完全放棄中央政府的角色?筆者認為,該採競爭型中央補助預算,就該維持,並且配合計畫層次上的區域聯合治理與執行層次上的合理地方分潤制度,應該才是大家要精準討論的深水區。
中央必須扮演適當的協調角色
筆者長年研究中日歷史。在江戶幕府時期,幕府在日本全國有所謂「天領地」的存在,例如岡山的倉敷,大分的日田等,在中國也有所謂織造與鹽道制度,兼具協助地方賑災功能,顯示中央在協助地方上,仍可以藉由所有權來行使協調權,落實地方發展。具有跨行政區公共性的重大建設,例如巨蛋,會展中心,甚至是焚化爐等,都應該由中央負責多一點的協調與分潤設計,讓縣市政府依照土地當時作價與建設經費出資比例,進行分潤,讓即便不是處於該重大建設所在地的縣市政府,也能夠享受到相當的權利,甚至是運用移轉支出的精神,讓處於相對弱勢的縣市取得相對較多的權利,可能更能達到團結縣市政府,提升區域發展綜效的效果。
此文章與信傳媒同步刊登
作者為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
- 不要把別人進步的觀念誤認為是懶惰 - 2024 年 12 月 2 日
- 邁向中型強國,台灣的國際引才需要全新思維 - 2024 年 10 月 21 日
- 台商在全球的投資已經進入到關鍵時刻 - 2024 年 9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