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米颱風帶來的不僅是豐沛雨量,還包括雜沓的政治口水,颱風強降雨固然造成中南部淹水,政治口水卻是漫淹全台。

中央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於7月26日說,不論是在平地或山區雨量,凱米颱風都跟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同等級,為台灣帶來非常驚人的強降雨,創下氣象署統計降雨資訊的「3個歷史第一」,包括第1次預報南部累計降雨量達1800毫米、2天內發布20次致災性細胞廣播、高雄市平地降雨量達887.5毫米等三項歷史新高。
帶來豐沛雨量,也捎來無奈淹水
如此超大強降雨,固然足讓全台水庫蓄水量大進補,甚至必須事先及颱風降雨期間持續調節洩洪,其中全台第1大的曾文水庫與第3大的石門水庫洩洪調節的放水量,都各達一座水庫的蓄水量(曾文水庫是50,685萬立方公尺、石門水庫是20,526萬立方公尺),而且兩座水庫原本蓄水量50多%,目前都已飆升到接近滿庫,仍持續調節放水中。全台水庫大進補之後,今年底前應該不虞缺水。
利之所在,弊亦隨之,如此超大強降雨,不僅會淹水,也會帶來相當災情,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於7月27日統計,凱米颱風總共釀成10死2失蹤897傷,9艘貨輪擱淺(其中1艘疑似沉沒),農損統計至7月29日17時,達28億1,876萬元,財損則尚待調查統計,最高曾有86萬5680戶停電。因此,將此次災情定性為「氣候災害」,應該不會有爭議。

台灣是世界銀行認定的天然災害高風險地區
早在2005年,台灣即是世界銀行「全球天然災害熱點報告」所認定同時暴露於3項以上天然災害(颱風、洪水、地震)的高風險地區。對於此次風災,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即表示,在全球均溫不斷升高的情況下,不管是颱風或是颶風,這類風暴帶來的降雨會變得更劇烈是一種趨勢。而國科會與環境部在今年(2024)5月發表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報告,也有類似結論,甚至指出未來「百年一遇」的暴雨和洪患,恐將成為台灣每個夏天必須面對的課題。
面對趨勢已成、越來越激烈的氣候災害(颱風、洪水),政府、各政黨與社會各界,不管是為了政權、選票或安身立命,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避災、減災的氣候調適策略,而非藉著根本是人力無從逆天挑戰的超大強降雨所造成的淹水,向政敵、不同黨派支持者噴政治口水。
政治口水似乎起自某個粉專寫說高雄市的24座滯洪池於凱米颱風來前全部排空,於颱風時發揮滯洪功效,成功留住近490萬立方公尺水量。此一資訊快速廣獲轉傳與報導,卻也立刻引來反面看法的嘲諷,有媒體直接以「滯洪池失靈」聳動標題,報導淹水災情。此外,也連帶引發許多以台南、高雄大範圍淹水來質疑前瞻治水成效的文章與報導。
事實上,以上不同角度的說法,都因立場而去脈絡化,亦即刻意漠視凱米風災整體因素而各有所偏,反倒是做為事主的高雄市政府回應說,應以相同標準檢視雨量、積淹水面積及退水期間等條件來客觀比較高雄市的前瞻治水有無功效,比較契合專業。
執泥於滯洪池攻防毫無意義
如前所述,此次凱米颱風帶來超大雨量,連有效蓄水量超過5億立方公尺的曾文水庫,不僅增加蓄水了半座水庫容量,還洩洪達一整座水庫容量,那24個滯洪池總共容量才不過490萬立方公尺,此次發揮滯洪、緩淹的功效根本是微不足道,不是說因此就無需在適當地點設置滯洪池,但面對這種等級的颱風雨量,有什麼好拿出來說嘴的?當時應該優先做的,是關心可預期的災情與嘗試呼籲組成協助災後復原的志工團隊,這才是正辦,在災害當下試圖替政府或所支持的政黨炫耀其實稱不是什麼重大政績的政績,徒惹反感,討罵挨而已。相同邏輯,在這般超大豪雨量下,批評說「滯洪池失靈」,也只是充分暴露自己的愚昧,或是讓政治立場蒙蔽了心智而已,都不可取。
此外,拿凱米風災雨量來批評高雄過度將原有濕地、水路水泥化,前瞻計畫治水成效不及格,也是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台灣幾個大都會(其實全球也是如此),近幾十年來有哪個都市沒有大量將水路截彎取直、將低窪濕地快填平開發?時至今日,前後兩任台北市長柯文哲、蔣萬安為了政績、為了餵養派系、樁腳的支持者,還一直要開發50年來一直被定性為洪氾舒緩地區的社子島,並進一步染指關渡平原。
新北市的新莊副都心被填平開發前也曾是低窪草澤與重要滯洪區,現在開發中的塭仔圳、緊鄰大漢溪的大柑園、三峽河邊的麥仔園等地區也都是如此,這類以創造土地交易價值為主的不當尋租開發模式,當然不可取,但用這種共惡來指責集中下在中南部的超大強降雨所造成普遍淹水的高雄,並無助於釐清問題與研議有效對策。
颱風過後,水利署長賴建信表示,檢視凱米颱風降雨,高雄多納林道測站在兩天內測得1,700多毫米、幾乎是全年2/3的雨量,高雄多數區在25日的時雨量都超過或逼近100毫米。目前全國排水系統保護標準最高、完成率最好是台北市的78毫米左右,高雄約60多毫米,遇上凱米颱風這類超過都市排水系統保護標準的短延時強降雨,一定會出現積淹情形。淹水退去的速度,則與降雨時間、排水設施、滯洪池、潮汐等多重因素有關,每個地區都不會相同。
台南市水利局表示,台南37區雨量均已超過排水設施的設計標準,累積雨量最大高達1340.4毫米,而引起本次溢堤、導致後壁、鹽水淹水的八掌溪集水區雨量更高達1824毫米。面對這種超級豪大雨,再多的抽水機,恐怕也難將積蓄到相對低漥地區的淹水及時抽到河川或疏洪道,何況從山區一路累積的平地,河川早已灌滿水位,在不溢堤甚至潰堤的前提下,所剩能承接內水的餘裕也勢必相當有限。
期待超豪大雨家園不淹水並不實際
也就是說,面對這種超級雨量,要期待不淹水根本不切實際。再以2001年9月15至19日的納莉風災為例,在大台北地區多處也創下單日雨量歷史紀錄,讓臺北車站大淹水,台北捷運(板南線)變成滯洪池或戲稱為地下河道,停駛長達3個月,並造成94人死亡、10人失蹤,近165萬戶停電,逾175萬戶停水。台北市政府記取的教訓,也不過是加高各捷運出入口,使之不會讓豪大雨的積淹水灌入,但過度水泥化的都市叢林,連午後雷陣雨的短時強降雨仍不時出現淹水情況(最近一例是7月10日信義、南港地區的大淹水),迫使現任蔣萬安市長承諾,面對極端氣候,未來會投入數十億元將時雨量容受力從78.8毫米提升到88.8毫米,但如果未來強降雨是動輒超過100毫米的時雨量,仍難以避免淹水,可見仍必須同步改變民眾觀念,使之能接受極端氣候來臨時的短時間生活不便(包括淹水與停電),並提出能有效實質減少傷亡與財損的氣候調適策略。
政府與政黨(如果目標設定是未來會執政的話),應該做的是努力與民眾進行觀念溝通,慢慢改變過往不能淹水的認知,讓民眾能理解並接受在極端氣候形態下,最好的調適策略是如何在可預期必定淹水的氣候條件下,讓生命、健康與財產遭受損害的機率與幅度降到最低,短時間的不便與災損能夠迅速復原。一旦民眾能如此理解與接受,媒體也就不至於讓記者冒生命危險在颱風天各地現場一直嗜血地捕捉報導颳風下雨、滔天巨浪、樹倒、淹水等「氣候現象」。
其實2018年《水利法》修正時,已引入「逕流分擔及出流管制」機制,要求會增加周邊地區逕流量的開發案,都必須送審有效舒緩因開發案所增加周邊逕流的計畫;新建築物也必須具備透水、保水與滯洪(即是避免其地下停車空間快速淹水)設計。
目前適值地方政府陸續送審各該縣市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圖熱季,正是以此次風災為鑑,務實盤點國土計畫中相當重要的部門計畫(如交通建設計畫、科學園區、工業區開發計畫等),於縣市國土計畫的功能分區,妥適規劃哪些土地適合劃為國土保育地區、農業發展地區、海洋保育地區,哪些地區可以納歸城鄉發展地區,並有機結合前述《水利法》的「逕流分擔及出流管制」機制,做好氣候災害調適規劃的最好時機,理應政府人民、朝野政黨共同努力完成。
不幸的是,明明在一個國家生命共同體之內,不可能所有土地都拿去蓋工業區、科學園區,加上台灣人口已開始負成長,已有近百萬棟餘空屋,繼續進行炒作地目變更、掠奪交易價值的土地開發遊戲,只是貽禍人民、子孫而已,卻仍有某些傳統農業大縣百般抵制國土計畫上路,或刻意只將台糖土地編為第1類農業發展地區,而試圖將原本的特定農業區或大片完整一般農業區劃入城鄉發展地區或勉強歸入第2類農業發展地區。而且從原本區域計畫下的特定農業區、一般農業區,轉軌成國土計劃下的第1、2類農業發展地區,所有原本的權益包括興建農舍等等,根本都沒有異動減少,雲林縣長誣稱這是宣判農地死刑,則根本是愚弄農民、種禍未來的認知作戰。
作者是因為喜歡大自然與賞鳥,而把法律用到保護環境與土地上,卻滿身不合時宜的律師。
- 賴政府日漸迫切的多重憂患 - 2025 年 3 月 12 日
- 四接環評也是一場對環境部與環境運動的體檢 - 2025 年 2 月 26 日
- 這是一場公民忍無可忍的抗暴活動 - 2025 年 2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