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楚人養狙的策略,是百姓之福還是禍?

廖郁賢
585 人閱讀

民主的演進就像是一篇篇的寓言故事,而好多政策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與體貼,《楚人養狙》寓言講述的是養猴子的人殘酷剝削猴子,猴子覺醒後群起反抗的故事,明白指出靠權術奴役百姓而不講法度的人,遲早要遭到反抗並必然滅亡的道理。為土地耕耘的百姓不是猴子,然而地方派系猶如楚人養狙的策略,卻成了民主的代價。

農民不處於劣勢才能賺錢

大家知道其實台東池上、關山以及花蓮富里的水稻都不繳交公糧的原因嗎?東部水稻「重質不重量」產量也僅有西部的六成,為什麼米價更高以外,在市場銷售暢為什麼更旺嗎?只因為米廠都採品質計價、嚴格分級,價格不但高於公糧,農民的收入更是不得了,完全證明有好價才有好米,不交公糧才更有機會外銷這件事。

憑藉權勢奴役人民卻沒有法度的人,不就像狙公嗎?國家拼了命的產業升級,而張家利用「農奴」一詞作為語言的篡奪,讓產業轉型更加困頓,陰謀是讓農業的話語權持續掌握在自家的政治版圖中,讓農民「富不了,餓不死」蓄意影響農業市場。表面上心疼務農人,一面濫用假議題作為藥引,一面以國土計畫為手段,先是劃設出爭議性分類再行解說丟包中央,高喊爭取,實則要掠取土地,讓人甘願雙手奉上,不得不說真的是高手。

說著雲林不該世代為奴,但究竟誰是奴?明明台灣與日本種植稉稻,但日本米銷往全球,價格還是台灣米的兩倍,不去相信「台灣米不輸日本米」、「雲林農人也能成為職人」,不曾想透過外銷也能拉抬國內米價,反而把PUA的伎倆用上,一貫的愚民手段絕對不是最好的治理方針。

完全能理解地方壓力,認知長期以往的根深柢固一時間也難以不被煽動,也明白公糧收購價在十三年未漲的情勢下,直觀感受當然是期盼有更好的對待,然而歷史不也提醒我們應該思考曾漲了的那七次,那真的是一個促進稻米產業轉型的契機嗎?近年食米量下跌、公糧爆倉,農業部每年還得花上百億元保價收購,如果公糧收購價提高的同時並沒有調整公糧收購的作法,除了歷史重演、本末倒置以外,公糧收購制度不但無法達成維持糧食安全的政策目的,在國家狀況危急時也無法轉換成戰備儲糧。那同樣都作為農民要怎麼預防搶種呢?

雖然僅佔兩成,不也發生過有農民為交公糧,種植過程下了過量氮肥,那對於環境、水稻品質都無益,產出不好吃的公糧也沒辦法讓國人喜歡吃米,也會讓水稻產業又落入惡性循環,使得過往水稻產業追求產量,育種人員為符合市場需求,也育出高氮肥耐受性的米種,導致稻米品質成長緩慢,這些都是要三思的問題,就算收購政策要留存,也應朝品質計價,讓產業往好的方向前進,我們可以不再嚮往杯水車薪的「補助」而是自己的「好收成」。

公糧收購調漲?國民黨餵給台灣農業的蜜糖毒藥

國民黨大聲齊呼因為民生物價、工資等上漲,公糧收購價必須跟隨物價彈性調整因而提議公糧收購價要調漲8元,之後經過協商拍板調漲5元。此話一出,引起農業界軒然大波,各地不同的聲音紛紛湧現。這是因為公糧收購可以說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政策,也已經出現半個世紀,是台灣影響最深遠的農業政策,起初是為了保障糧食安全,讓水稻產業穩定發展,於此成為所有作物中,分工、機械化最完整的產業。時間的推移與進化,這些影響的已經不再只是單一作物而已,同時也會對其他農作物產生實質的影響,國民黨在沒有經過全面性評估的狀態下,透過立法院表決,向農業部強行施壓,這是非常不負責任,且不尊重農業專業的作法。

雲林張家的操弄。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熟知農業政策的人都知道,停止公糧收購政策已是國際趨勢,更是不被WTO鼓勵的農業政策,WTO農業協定將公糧收購政策定義為琥珀色措施(Amber Boxes),要求會員國應逐漸減少此類補貼措施須。但若取消公糧收購,勢必會衝擊農民權益,造成農民損失。因而為體恤農民的辛勤,台灣政府至今仍維持公糧政策,其實就說明了政府對農業的看重,以及對農民的疼惜,而著急忙慌喊提高公糧收購的人沒有難道不知道公糧只占整體稻米產業的3成,高達7成是民間自營糧收購?如何提高民間自營糧的產地價格才能真正確保稻農收入,成為國民黨的工具,藉此政策傷害台灣農業。

國民黨不要再用退步的農業政策綁架農民

以張家班為首的國民黨,居然再度祭出看得到吃不到的眼前利,接下來還要召開說明會來繼續欺騙民眾!張家扎根於以農立縣的雲林,卻絲毫不為雲林農民著想。張家如此操作公糧收購議題,用話術來分化民眾,到底圖的什麼利?呼籲張家不要因一己私利,而對台灣農民造成更大的傷害。公糧收購法案的提出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將會破壞現行農業部推動的稻作轉作政策,使得稻米回到衝量的倒退模式。

由國民黨帶頭在立法院拍板通過公糧收購調漲案,如果依照此決議實施,將衝擊台灣農業,嚴重排擠其他農作物生產,造成農業發展失衡,也破壞當前農業轉型。根據農業部預估,公糧收購價格如果每公斤提高5元,將可能帶動全臺稻作面積增加外,未來收購預算也會比現在多支出上百億元,此舉已嚴重超出農業預算。歷史歷歷在目,短期公糧調漲,但是栽種面積未能控制,只會造成糧價崩盤,長期來看農民收入不但不會提升,還會造成農糧浪費。

公糧收購政策是危機也是轉機,轉的漂亮就能度過危機

公糧收購作為農業政策的手段之一,花的每一分錢不僅要照顧農民,也要對納稅人負責。納稅人絕對希望自己所繳稅金買回來的農糧,不只是放在倉庫,更要發揮其價值。過去收購後的公糧,因為有糧食安全及戰略因素的考量,多是存放於倉庫備用,因而新鮮度與競爭力都與市面上的稻米不可相比。因此,比起調漲公糧收購價格,如何提升公糧競爭力與加工率才是治標又治本的做法。

目前,公糧收購以蓬萊米為主,蓬萊米也就是我們日常食用的稻米,但是加工製作成米粉、菜頭粿則多是以在來米為主。而這些加工製品所用的品大概有九成九,全部都是外來進口的米,所以公糧收購政策可以做為帶動本土加工產業的契機。首要就是「提高在來米的收購價格」調整至與蓬萊米相當。藉此鼓勵農民轉種在來米,而收購品質良好的再來米加工製成米製品,不僅可以延長稻米商品壽命,更是促進加工產業發展。屆時,賺錢的不只有種稻的農民,連帶米製品加工產業都得利,民眾也能吃到在地安全又健康的食品。

配套完善、長久獲利的農業政策才是農民所需

作為農家子女,真的比任何人都希望台灣的農民可以被好好照顧。更希望台灣的農業可以逐步升級,翻轉農業過去在民眾心中的形象,甚至順利將台灣優秀的農產品行銷到世界各地。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知道農業部早已透過多項政策布局,例如:考糧食米人口下降,農業部鼓勵農民稻米轉作雜糧。如此一來,既可以提升產業多樣化及替代性,也能減少對進口黃豆、大豆等雜糧的進口依賴,農民加入轉作更可以獲得每公頃1.5萬元的獎勵金。

其實,農業部的政策規劃都是為大多數農民利益設計,政策要做到的不僅是讓稻農賺錢,也要讓菜農、果農等各式各樣農作物的生產者,甚至是加工業者都賺錢,創造共好的產業環境。因此,作為負責任的政治人物,對於政策的考量應該是全面性的。

這次國民黨強勢的討論公糧收購,只是為了換取政治聲量,把農民、人民的權益拋諸腦後讓人憂心匆匆,2026選戰將至,掌握農業系統高達九成的地方家族選了很好的題目作為選戰勝選策略,有意識地從國土的掌握到民以食為天的生活所需扣連,有意識地從國土的掌握到民以食為天的生活所需扣連,這都人之常情,畢竟持續取得實權位置才能有更強大的影響力。

可是身為政治人物應該更以讓地方「好好活著」為主軸線,雲林人不是二等公民更不是「猴子」,以為用朝三暮四果子分配法,或狙公的「養、套、殺」便能隻手遮天?農業的文化自信是我們最終的目的,以農立國的邏輯這其實更該是走向高端的產業生成,未來的雲林不但寸土寸金,更會是台灣中部重要的政治位置,不容小覷。

作者為第十九屆雲林縣議員/地方政治工作者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