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本人物傳記,而是一部思想傳記──在兩個小時的發表會上,劍橋大學博士、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陳宜中多次這樣定位他的新書《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
乍看之下,這一本厚達八百頁的新書確實像是一本人物傳記:在第一章〈在專制的陰影下〉當中,陳宜中選用「萊茵之子」為本書首個大標,談論馬克思的青年時期;而翻開最後一章〈馬克思與社會民主〉,開篇第一節又以「關於晚期馬克思」為題,可以說是有始有終、完整交代了馬克思的生涯。
然而,講述生涯並不是陳宜中的意圖所在。相反地,在解釋他是如何挑揀材料、組織論點時,同時擔任中研院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的陳宜中自陳,他所關注的仍然是馬克思的思想本身。
為了理解革命思想,於是需要掌握「轉折」背後的脈絡
所以,在分享會中,他一方面謙稱歷史研究並非自身專長所在,另一方面,他也一再回過頭強調,他在這本書當中「最關注的仍然是政治思想、革命思想」。而當台下有聽眾舉手提問、希望請他更進一步分享寫作方法的時候,陳宜中則說明,他寫作時的主線「就是要做馬克思革命思想:影響從何而來?有怎樣的轉折?他的主要命題是什麼?」
「轉折」正是其中一大關鍵字。關於這點,在分享會開場時,同場與談的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的作者萬毓澤特別稱讚,陳宜中此書清楚呈現「馬克思是永遠的自我修改、自我精進的人」,而這是很多既有傳記都「模糊掉」的一件事,尤其是中國近期許多作品更是綁手綁腳,總是得要預設「馬克思始終正確」。
而光是為了呈現這些轉折從何而來、應該如何解讀,陳宜中就必須納入生平的角度,看見馬克思曾投身哪些活動、閱讀哪些學說、看見哪些政治發展,才能夠精確掌握當中的變與不變。「以這個主題,我不得不去把一些脈絡拉進來」,陳宜中這樣解釋。藉此,他才能如萬毓澤所稱讚的,能夠「細膩」、「不是口號式」地解讀馬克思的思想本身,能夠寫出一本豐富的思想傳記。
「但脈絡、脈絡,到底是什麼脈絡?我也說不出一個道理」,陳宜中笑著說,他的標準其實更為單純,想的只不過是「抓怎樣的脈絡,我覺得能最有助於理解他政治思想」。
看見歷史背景,了解「萊茵之子」何以這樣開展思想
在分享會中,陳宜中舉的第一個具體案例,就是本書的開篇第一章。固然,當讀者閱讀這本書的正文時,看見的第一個大標題將是「萊茵之子」、強調的是馬克思個人,然而,緊接下來連續三個標題,卻又分別是「普魯士:夭折的政治改革」、「異軍突起的青年黑格爾派」,以及「向共和主義轉進」,作者的意圖相當清楚,都是在於說明當時的馬克思接收到哪些政治與思想上的辯論以及變局。
陳宜中向聽眾進一步解釋,如果只是要知道馬克思當時深受所謂「青年黑格爾派」影響,其實早已有一些其他文獻可以閱讀。相對地,在這一本書裡,他真正想做到的事情是更進一步,去解答馬克思的思想起點「從何而來,在德國的政治脈絡又是怎樣出現」,才能更精準掌握諸如共和、市民社會等等概念對當時的馬克思而言有何意義。同理,在第三章當中,陳宜中也特別花費心力,向讀者介紹同一時間法國共和主義的發展,「雖然沒有證據說他一定受到哪幾個人的影響,但這必須做交代」,也是基於相同的考量。
另一個顛覆不少讀者想像的案例,則事關《資本論》這部巨著。陳宜中笑說,說起這套大部頭的作品,很多人恐怕都「以為他是在圖書館裡寒窗苦讀寫出來的」。但其實,當時馬克思同時高度投入國際工人協會,其實是他人生中「最積極介入政治工作時的產物,其實都是在充滿鬥志、腎上腺素分泌(的情況下)寫下來的」。
由於本書的定位首先是「思想傳記」,陳宜中的一大任務並不是講述馬克思如何帶著鬥志寫作,而依然是詳加解析《資本論》的多樣理論議題。於是,他仍選擇以專門的章節整理書中如資本積累、勞動價值、資本主義危機等議題,並未和馬克思的政治參與一齊討論。但是,在下一章當中,陳宜中緊接著處理國際工人協會,就特別提到《資本論》中許多重要的理論議題,其實都與他的政治行動互相呼應。比如馬克思對革命的觀點,就和他身為運動者「對英國工運的樂觀預期(…)息息相關」,而在《資本論》中的工資論問世之前,馬克思就已先在協會中針對此一問題發表演講,「預示」了他在理論上新的思考方式。
帶入20世紀的問題意識,不須自限於19世紀的脈絡
同時,既然這本書的重點是思想而非人物,陳宜中在提問的層次上也相當有自覺:書中所聚焦、所特別處理許多具體問題,確實來自作者本人對於重要理論議題的判斷和掌握,而並不總是取決於馬克思當下所處的「脈絡」,未必是他自己及其同代人最為重視的議題。
其中一個議題就是「無產階級專政」,以及這個概念背後對於國家權力的想像。陳宜中解釋,在馬克思的著作裡,這個詞彙其實並不常出現;然而,由於後來蘇聯、中國等共產黨政權的種種作為,這個議題受許多人關切。
陳宜中回想起,自己早年跟隨林毓生等老師閱讀馬克思時,在冷戰、反共的背景之下,關注馬克思時的出發點,就已經是諸如「革命真的是繼承馬克思的思想嗎?」、「馬克思跟列寧之間的思想有什麼關聯?」等等議題。而在本書的序言當中,陳宜中也給出了自己的解答,點出列寧、史達林和毛澤東各自的曲解錯用之處。而又比如,近代一些人會特意帶著環境議題的問題意識閱讀馬克思,希望從中尋得啟發,陳宜中也認為與他的做法道理相通,提問方式都是新的,都來自當下這個時代。 換句話說,「你無可避免會把20世紀的問題意識帶進來,儘管你很希望把馬克思放在19世紀脈絡裡面」。對此,陳宜中直言不諱,甚至認為這是必須做到的事。在他的設想當中,他的重點本來就並非重建歷史人物所處的脈絡,而是挑揀他認為「最有助於理解馬克思政治思想」的脈絡──畢竟,他所想要寫作的,並不是一本人物的傳記,而是一部思想的傳記。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書名:《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
作者:陳宜中
出版社:聯經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 聊聊馬克思──陳宜中《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新書分享會側記 - 2024 年 8 月 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