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政治受難者」後來都成了復振「台語文化」的傳道人

李志銘
389 人閱讀

過去戒嚴時代,台灣本土文化長期受到國民黨政府的貶抑及壓迫,不僅新聞局(1967年)下令公部門禁用台語、只可稱閩南語,乃至於在學校講台語被嘲笑、掛狗牌、罰錢等羞辱,成為幾個世代台灣人不堪回首的集體記憶。

像這樣的汙名和貶損,甚至直到2024年兼任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在民進黨全代會上全程以台語致詞、用法定的國家語言(自己的母語)對黨內演說,卻被在野黨立委林國成批評「講台語是把人民推入火坑的前兆,想要獨立就直接明講」,簡直毫不掩飾且赤裸裸地公開展現出對台語的歧視。遺憾的是,儘管台灣政府早在2018年即已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迄今還是有不少人無法接受在公共(官方)場合「聽講」台語。

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其言出自《毛主席語錄》)。由於「說台語」這件事多年來一直受到殖民(威權)政府的欺壓,致使早昔那些從事社會運動的各界人物及其支持者,爾後皆具高度自主意識地使用台語作為一種抵抗的工具和象徵。

比如日治時期1920年代「臺灣文化協會」為了向當時識字率不高(只聽得懂台語)的普羅大眾更有效推廣宣揚各種現代思潮和新觀念的《臺灣民報》,從而促進文化啟蒙與民族運動,乃在全台各地廣設延請專人使用台語朗讀報紙的「讀報社」,並且普遍以台語(有時也會用日語)舉辦各式演講會。

類此將台語作為抵抗媒介的歷史傳統,到了戰後國民黨戒嚴(威權)體制下,又再遭受到遠比日本殖民統治時更為嚴厲的壓迫與禁制,以至於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時代現象:一群身陷囹圄、分屬不同世代和職業背景的「政治受難者」,包括台大眼科醫師胡鑫麟(1919~1998)、出身高雄左營的英語教師柯旗化(1929~2002),以及高雄煉油廠員工暨鄉土文學作家楊青矗(1940~)等,後來竟是有志一同地激起了保存民族語文的使命感,出獄以後相繼投入「台語研究」志業。

手繪星空圖、編撰台語辭典的胡鑫麟

1950年5月,時任台大醫院眼科主任的胡鑫麟醫師由於參加左傾的讀書會,涉「台北市工作委員會郭琇琮等案」,與該院蘇友鵬、許強、胡寶珍等四位醫生同時遭到特務逮捕,被判10年,成為當時第一批被關到「火燒島」(綠島)的政治犯。

當年熱愛古典音樂、本身也會拉大提琴的胡鑫麟,曾在獄中親手繪製了一幅星空圖,並委請綠島的難友製作了一把小提琴送給兒子胡乃元(1961年出生,日後成為了國際樂壇著名的小提琴家)。根據胡乃元在〈老爸爸的星空圖〉(2018年)這篇文中回憶:「記得他送我當時半開玩笑地說,做這個星空圖是為了萬一能划船逃離綠島的話,至少不會在太平洋裡迷失。有星空圖,就能找到台灣的方向」。

待十年服刑期滿後(1960年),胡鑫麟返回故鄉台南開業行醫,卻仍持續受到特務的監視與刁難。胡鑫麟擔心會因此連累兒子胡乃元的發展,遂於1972年先送胡乃元(那年11歲)到美國學習音樂,進了耶魯大學音樂系教授鄂爾(Broadus Erle)的門下,三年後(1975)自己和妻子移民到東京定居。在東京行醫工作之餘,原本就對各國語言有著濃厚興趣,廣泛涉獵日語、英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乃至俄文、希臘文、土耳其文的胡鑫麟於是開始回頭鑽研自己的母語,並且親手透過一張張字卡整理、耗費十多年的時間編寫《分類台語小辭典》、《實用台語小字典》、《台文初步》等著作(皆為1994年自立報系出版)。

胡鑫麟編著《分類台語小辭典》。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誠如他在《台文初步》書中序言強調:「『發展台語』與『建設台文』正是咱新台灣的迫切要求……台文不是讀冊人的𨑨迌物,亦不是學者的古董,寫台文復較不是吃飽傷閑在消遣。實際上伊是咱台灣人求生存發展的起點。」當時甚至還有外國媒體專訪胡鑫麟,報導他致力保存台語文的努力。

誓言「保衛台語」的柯旗化與《台灣文化》季刊

《台灣文化》季刊 第三期 目錄。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台灣文化》季刊 第三期 封面。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無獨有偶,昔日戒嚴時期曾遭國民黨兩度以思想犯拘捕─關押在「火燒島」(綠島)和台東泰源監獄等地長達十七年、1960年代編撰出台灣出版史上最暢銷參考書《新英文法》的高雄「旗山中學」英語教師柯旗化(1929~2002),早在將近四十年前(1986年)提及「台灣史」仍屬禁忌、標舉「台灣」字眼很容易受到高層「關注」的時代,便已跳脫白色恐怖冤獄的陰影,不僅廣泛蒐集台灣題材相關資料彙編成《台灣文化圖書目錄》,還獨資創辦了《台灣文化》季刊,從編排、校稿印行全由柯旗化一手包辦,無畏無懼地向社會大眾宣揚台灣主體意識,積極為自己的文化理想與政治理念發聲。

其中,翻開該刊物第三期封面首頁的重點內容更直接以「保衛台語」為標題,擔綱發行人的柯旗化以筆名「明哲」在此振臂高呼:「台語是台灣文化的靈魂。一百年來,台語一再遭受外來統治者的無情打擊,因為他們知道要消滅台灣文化,必須先從台語下手。……台語正面臨比日據時代更惡劣的危機,全台灣同胞必須為保衛咱的母語、台語而共同努力奮鬥。」

少年時深受嚴格的日本教育啟蒙,因而養成了剛毅耿直、堅持理想的人格特質,終其一生喜愛音樂、文學和藝術的柯旗化,由於很早就已經體認到「復育母語」乃是重新找回(建構)自身文化主體性的必要行動,因此不僅在《台灣文化》季刊當中特意編選了大量篇幅的台語題材專文,包括柯旗化以筆名「永台」發表〈台語聲調與變音〉(第二期)、胡民祥〈「台灣話」文學化發展的探討〉(第三期)、洪惟仁〈台灣的新移民區:東部方言調查紀行〉(第三期)、向陽〈語言个尊嚴、土地个愛:我用台語寫詩个淡薄經驗〉(第八期)等,並且每一期都有兩個固定的台語專欄:許斐然(許成章)〈台灣諺語賞析〉與陳冠學〈台語慣用詞彙編〉。

另外在該雜誌的封面與封底,則大多採用本土藝術家:包括何文杞、莊世和、楊啟東、施並錫的畫作,以及導演黃明川的攝影作品。柯旗化本人同時也拍攝了台南「鹽分地帶」的照片當封面(第三期),甚至經常撰寫宣揚台灣意識的歌詞(主要包括明哲〈自由的歌聲〉刊載於《台灣文化》1986年9月第2期;永台〈新台灣進行曲〉刊載於《台灣文化》1987年9月革新版第2期;明哲〈二二八紀念歌〉刊載於《台灣文化》1988年3月革新版第4期。)刊登在雜誌上,並親自參與演唱、錄製成錄音帶《自由的歌聲》,希望藉歌曲喚起民眾的覺醒,以擺脫過去被外來政權奴役的命運。

1987年3月,《台灣文化》雜誌第四期發表了柯旗化哀悼二二八受難者的台語詩作〈母親的悲願〉,以及社論〈二二八事變的反省〉和〈黨化教育與民主教育〉等文章,因而被當局警告。後來又在1988年9月第十期以「鼓吹中國和台灣的分離意識」為由、致使該期雜誌被沒收、查禁,《台灣文化》也從此遭到勒令停刊。

編篡《台語注音讀本》和《台詩三百首》的楊青矗

出生於台南七股的務農家庭、被譽為「工人文學作家」的楊青矗(1940~),由於小學畢業後未升學、到裁縫店當童工,十二歲時隨家人遷居高雄後就去漢學私塾上課,開始接受以台語文言音讀古典詩詞的漢學訓練,遂養成他在閱讀時用台語默念的習慣,從而奠立了台語文的基礎。

39歲那年(1979年12月)受到「美麗島事件」牽連,彼時擔任《美麗島》雜誌社高雄服務處主任的楊青矗以「叛亂罪嫌」被拘捕、判刑四年。出獄之後(1983年),除了持續經營自家「文皇出版社」(1971年成立)、「敦理出版社」(1978年成立)和從事文學創作之外,也開始著手研究台語文,以及台語辭典、台灣古詩的編纂工作,並致力於台語推廣教學與出版。

《台語注音讀本》和《台詩三百首》。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不同於目前一般台語文研究者採取「台羅拼音」,楊青矗堅持使用注音符號來學習台語文(但也強調尊重其它學習台語文的拼音形式),並且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華語注音符號加注台語讀音的標記方式來進行閱讀和書寫,讓原本只有五個音的注音符號,可呈現台語文的八部聲韻,遂以此為基礎陸續編纂出《台華雙語辭典》(1992年)、十五冊《楊青矗台語注音讀本》(1995年~1997年出版,包含《台語散文》、《台語囡仔詩》、《台語語彙辭典》、《台灣俗語辭典》等)。

此後,他又費時六年光陰遍覽古籍,蒐羅了台灣過去四百年來所累積的六、七萬首古詩,著重「台灣生活經驗」為標準,選取其中三百餘首,加以台華雙語注音和注釋、賞析,於2003年編纂完成《台詩三百首》,搭配十五片朗讀CD有聲書正式出版。

歷史學家暨文學作家許達然特地為該書撰寫序言,盛讚《台詩三百首》乃為「匯集成四百年來台灣群體生活的史詩」,詩文內容涵蓋自然環境、風景名勝、歲時節令,乃至地方習俗、民生制度、歷史事件等多層面向,由此建立臺灣古典文學的主體性,收錄作者群囊括了本地台灣人、戰後外省人、清代人與日人,可謂多元並陳、格局恢弘。

歸結而論,舉凡五○年代的胡鑫麟,六、七○年代的柯旗化,乃至八○年代的楊青矗,基本上都具有傳統台灣人「番薯仔囝」特有的某種精神氣質,意即俗話所稱「打斷手骨顛倒勇」、不畏困難挫敗,又有堅韌的生命力,因此才會愈挫愈勇、屢仆屢起,最終有志竟成。

無論是基於宛如海明威那般堅毅不屈的生命態度,抑或被自我覺醒的「台灣意識」所感召,他們內心深處的共同祈願,毋寧均是欲將其一生所遭受的不公不義、滿腔悲憤,全都轉化為一股「振興本土文化語言」的燃燒熱情。

作者為作家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