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巴黎奧運落幕,10,500名來自各國菁英運動員參賽,性別比例各半,是1896年首屆奧運以來達到平衡的第一次。我國拳擊選手林郁婷受到莫須有的指控、最後一舞的戴資穎以及連三屆抱回奧運獎牌的郭婞淳等女力運動員,受到相當多的討論,值得肯定的是,來自社群或賽評的話題,不再只是圍繞於女性的身材容貌或花邊新聞,更多的是「運動員」在場上的表現、場外的訓練以及「先是個人才是個運動員」這樣的本質。
被允許女子參賽的運動
睽違百年,巴黎再度成為奧運主場,奧運開幕式由托馬斯.喬利(Thomas Jolly)擔任藝術總監,不同國籍、種族、年齡、性別及性取向的表演者爭妍演繹。滂沱大雨中緩緩升起的10座法國女性平權代表雕像、變裝皇后大跳voguing或是罹患「僵硬人症候群」久未露面的席琳・狄翁(Celine Dion)深情演唱《Hymne à l’amour》……無不彰顯法國的多元文化。
124年前的巴黎奧運首次出現22名女選手,清一色是男性天下,不論教練、選手、裁判通通都是男性;即便後來的奧運亦有女選手參加,本著對女性既定成見,除了像是水上芭蕾和韻律體操等純女性項目,高爾夫、網球、槌球則是當時貴族休閒愛好,要突破性別參加的限制,則經歷社會更長時間對於性別認知的成熟,逐漸開放。1928年女子田徑八百米跑賽因有多位運動員賽後累倒在地,當時被認為中長跑是柔弱女性的身體極限,直到1960年代才解禁,女性容易遇到專業能力的質疑,特別是在體能、尤其是剛性運動。更長距離的馬拉松賽事更不用說,1924年開始將385碼(42.195公里)定為馬拉松標準距離,要一直到1981年才納入女子參賽。以往被視為「剛性」運動的鏈球、舉重、角力、拳擊則要到2000年以後才正式納入女子參賽項目了。
壓抑的身體話語權到科學現代性與自我意識的覺察
「男主外/好動/強、女主內/宜靜/弱」的性別偏見阻滯了女性參與運動競賽的機會,過去,在還沒有運動科學、營養學、性別論述導入時,女性運動員必須更努力在去性別差異的訓練課程中,隱藏生心理的不適,取而用更激烈的手段克服先天上的差異。例如,身為女性,或多或少在周遭經驗都聽過這樣的說法:「發脾氣等於你大姨媽來了」,經期症狀的多樣性,頭痛、全身痠痛、下腹脹痛、浮腫甚至腹瀉、嗜睡、抽筋等等,通通被扁平化為一種壞情緒,經前症候群、經期不適、使用衛生棉/條運動的不便與不適,以男性為多數的運動世界裡,月經是無法體會的身體經驗。
對女性運動員來說,盡可能減少因經期影響自己及團隊訓練的節奏或出賽機會,因而習慣隱藏月經的存在。甚或,對部分女性運動員來說,因維持極低體脂導致經血減少甚至無經的生理異常現象,反而可能覺得減少阻礙,忽視了未來對身體的代償。月經的羞恥與困窘往往使得女性被迫在公共場域噤聲,齊頭式的男女平等卻是以男性生理為標準的不平等。這樣的不平等,女性運動員訓練過程中,先天肌力、體脂肪分布、賀爾蒙分泌及月經週期,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加上運動醫學的輔助,維持女性較優勢的耐力、調整生理時差等方式來提升女性專業訓練的效能。
運動員除了吃下專業項目必備的課表外,增肌更是在場上與對手磨久力的關鍵武器,以戴資穎為例,2016年3月全英公開賽後利用休兵養傷期間利用重訓增肌,也成功減肥六公斤。有在運動的人都知道,體重減輕會帶來輕盈、也可能變得沒精神、無力,肌群的建立必須針對不同運動發力而設計課程,戴資穎的天使翅膀背,與林郁婷合照秀出兩人傲人的六塊肌、郭婞淳強壯的臂肌,對於肌肉量天生就少的女性來說,要匯聚成這麼強壯的肌群,除了過人的意志力,長期的低體脂恐影響女性運動員的生理期及骨質流失。
訓練過程極為嚴苛的飲食與體重控制,牽動女性荷爾蒙變化,最容易發生的「女性運動員三聯症」也是常發生疲勞性骨折、應力性骨折的原因之一。所幸,國訓中心針對黃金計畫選手提供整合性的運動科學支援,包括各種運動項目的專項化運科支援,包括運動生理生化提供各種指標檢測及疲勞修復、運動心理諮詢、運 動醫療防護、科學體能訓練、運動營養補給以及力學/情蒐資訊整合,並正視到女性經期對運動表現,鼓勵女性運動員熟悉自己的月經週期,讓訓練團隊包括醫師、物治師、營養師、教練及運動防護員、體能訓練及力學人員等都能夠協助女性運動員充分運用月經週期的變化搭配適合的營養補充與運動強度,來達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每一塊結實的肌肉、每一個有力的反擊、每一面獎牌的背後,隱藏著女性運動員面對生理差異,精進運動技術的同時,月經週期的調適、作用肌群建立與低體脂率的維持,以及來自社會評價的挑戰,觀眾總是激賞運動員不論勝負,每場賽事後保持微笑的堅強。而那抹微笑背後,是運動員壓擠出極大值的能量,在賽場上窮盡奮搏後的記號。不到最後,優秀的運動員永遠不會有最後。
傑出的技術超越外表,以專業吸引大眾認識的運動員
以往台灣在國際運動賽會上,吸引較多討論的不外乎跆拳道、棒球、舉重,這屆有五位經典運動員即將退役,加上巴黎奧運優雅浪漫的視覺設計,一開始就引起國內關注。
戴資穎:羽球魔術師
去年四月,戴資穎宣布2024退役後,長期關注他的球迷也發現,2012年底至2018年可謂是小戴顛峰期,不會打羽球的筆者著迷於他的神乎其技,各種假動作讓人傻在原地、或是四角球拉吊消耗對方體能再狠狠突擊得分,抑或是帥到驚嘆連連的後場單腿起跳一個轉身切球、再或是看似輕盈卻擲遠有力的反手拍,即使每一場國際賽幾乎都在深夜,近年,女單不外乎戴資穎、奧原希望、山口茜、陳雨菲、何冰嬌、依瑟儂、馬琳、安洗瑩等熟悉身影,無論對上誰,球迷甘願的從床上爬起來,看這位羽球魔術師與世界名將的精采飆技。
尤其,戴資穎的球迷都知道,小戴常常在第一場前半都處於適應球場的狀態,失誤最多,一旦沒抓緊時機習慣,第二局不只是讓人捏把冷汗,根本是連呼吸都不敢。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新加坡公開賽對戰奧原希望,第二局救了五個賽末點,硬是將勝券在握的奧原手上搶下失分,24比22逆轉勝,雖然第三局仍不敵奧原,這場堪稱經典之戰。
2021年東京奧運8強賽,小戴一度趨於下風後來居上連拿兩局奇蹟逆轉,最後贏得奧運銀牌。當時最經典的畫面是,小戴與依瑟儂多拍來回雙雙為了救球疲累倒地,最後依瑟儂雖不敵小戴仍為她加油。2023年則是小戴表現較顯疲累的一年,多場比賽都在四強止步或是因傷退,讓球迷非常不捨,更憂心小戴的傷勢。今年初超級1000系列馬來西亞羽球公開賽女單4強戰,與陳雨菲麈戰到第3局的51拍來回對決,更被稱為「神仙打架」。2024奧運,小戴在第二場小組賽就因傷止步16強,他和依瑟儂再度於奧運場上交手、相擁而泣的畫面令人動容,也讓更多球迷看見球場外、超越國家、超越競爭的情誼。
林郁婷:台灣第一女子神拳
因國際拳擊總會(IBA)及JK羅琳的無端指控,引起全世界矚目的林郁婷,早在東京奧運就被視為奪金熱門,不過,女子拳擊在國內似乎不是全民注目的項目,很少人知道第一場就落敗的林郁婷,當時受到十分嚴峻的打擊,去年林郁婷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國際拳擊世界錦標賽中獲得銅牌,又因為IBA的不當認定,名次遭到取消,在在顯示女性運動員被外表凝視與審判的性別暴力無所不在。
尤其,當這些以性別檢測異常為由的背後,可能隱含不只性別,還可能是國家、政治、種族的剛性暴力,思及林郁婷投入拳擊是為了抵抗家暴,卻在若干年後受到更全面性的精神施暴,引發了全台灣人的憤慨。只是,當所有人都忿忿不平時,她展現了運動員的極度專注與冷靜,在緊繃應戰的同時,還能用平靜的語氣回應「就當他們怕我」,而這句回應也同時是在安撫支持者的情緒,即便最終拿到金牌了,林郁婷也從未對各種抹黑攻擊而口出惡言或據理力爭,更重要的是,擁有強大力量的他,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卻沒有因為拿到金牌的鎂光燈、話語權而予以強橫控訴,心理素質絕佳的運動員深諳,輸贏在賽場,不在嘴上功夫。
拳擊在台灣並不是熱門的運動項目,四年前東奧讓我們認識黃筱雯、四年後讓我們對林郁婷更加熟悉。林郁婷的手長腳長、體格纖細,是優點也是缺點,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對應不同體格或攻守略的對手,不管是對上攻勢猛烈的土耳其對手抑或是不防守也不近身的波蘭對手,都能冷靜判斷時機以的臂長優勢靈活出手;而臂展優勢在被逼到場邊時也成為無法施展的限制,這時林郁婷會採取擒抱拖延、拉開距離,再冷不防以直拳、勾拳攻擊得分。運動競技的過程比的是技術,能夠跟競技融為一體的就能是賞心悅目的藝術了。
賽場上讓人動容的情誼也發生在黃筱雯與林郁婷身上,東京奧運時林郁婷在16強首戰意外淘汰後留下來當黃筱雯的陪練員,到了土耳其世錦賽時,黃筱雯分享資源讓防護員支援林的賽後恢復;巴黎奧運黃筱雯16強止步後,也留下來陪練林郁婷。同樣的互相扶持也發生在舉重項目,我們看到郭婞淳出賽時,躲在後台為郭捕捉畫面、遞毛巾的正是方莞靈。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的互助陪伴、也能看見跨項目的運動員們彼此教學相長。在世界的運動殿堂,傑出的運動員承受的體能訓練、心理素質養成過程的巨大寂寞感,可能是一個人的武林,場下看到他們與其他各國的對手彼此的鼓勵,恐怕那樣頂尖的寂寞彼此才能懂。
運動的初衷是成為更健康的全人,然而早期的運動訓練並非如此。所幸,這十年來,運動科學、性別運動研究、運動心理諮商等導入專業運動訓練中,主張選手不是日復一日重複不變的訓練機器,他必須是個活生生的人,才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運動員。美國體操選手拜爾斯(Simone Biles)今年因心理健康問題退出奧運賽事,事後傳達「我們終歸也是人。(We’re people at the end of the day.)」期待能「被聽見」選手不必只靠奪牌才能被理解和肯定的渴望。
這裡必須提到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推出、首度實施於東京奧運的「黃金計畫」,對具備奪牌能力、下屆奧運潛力的選手實施專業個人化的訓練及培訓,除了硬體建設及經費支援,更重要的是全面運動科技支援,包括生理體能、生物力學、運動心理、營養生化、醫學防護、運動資訊等等,建構一個運動員能夠被聆聽接納、敢求助示弱的安全網。
因而我們能在賽事結束後,看到林郁婷感性表達對教練的信賴與父愛,看到戴資穎能夠抒懷自己的真實心情,運動場域要進步的空間還很大,至少在黃金計畫實施多年後,讓台灣的運動員與社會生活不脫鉤、無須過度粉飾運動員/公眾人物的真實情緒。
大多數人恐怕都是奧運限定運動迷,也因為有奧運這樣的魔術時光,謝謝所有的運動員在征戰奪牌的同時,念茲在茲要「讓全世界看見台灣」,對於大多數的運動迷來說,我們希望,代表國家出賽的運動員,是因為你們的努力與卓越為自己發光,謝謝你們點亮台灣。
最終
或許,在過去國際賽事中,林郁婷的技術太亮眼,或可能來自於特定政治的惡意鎖定,讓IBA用無法提出的檢測,讓林郁婷冠上男性的帽子,家父長的暴力毀滅林郁婷神話。而受到影響的一方,只好順水推舟的以X做為其失敗的藉口,當技術打不贏別人的時候,就用糞水潑髒對方。
回到這場號稱奧運史上最多元、性別最平等的2024巴黎奧運,這屆的確大幅讓女性運動員的個別性被看見,在賽事項目、增加混合項目、安排平等的賽程時間、提供托育服務鼓勵有家庭的職業運動員繼續他們的職涯,都是值得肯定的進步。國際奧委會表示,他們對於性別平等的承諾不會在巴黎奧運劃下句號:「將會繼續引領各界前進,利用體育的力量,去建設一個更加平等、包容的社會。」
在台灣,出自於心疼林郁婷的民眾,極力找出各種「女性」證明來聲援他,有人找出他國中小的青少女照片、找出他各種可愛俏皮、抱娃娃,或是秀出他纖細的腰身及聲線,一一證明林郁婷就是很「純粹」的女性。看在眼裡是多麼的無奈與心疼,由衷盼望,不再有任何一位通過資格認定、合法出賽的運動員遭受莫須有的指控和中傷,也無須有任何一位通過資格認定、合格出賽的運動員,得要出示各式各樣的特徵佐證、捍衛、爭取信任自己的性別身分。
同時,當林郁婷展現精湛的拳擊實力獲勝時,他就已經證明了自己是本屆女子57公斤級金牌得主。我們也在螢幕前看到林郁婷和波蘭對手塞琳梅塔互相握手、擁抱,會後對手受訪時更隻字未提性別問題,並稱讚林「她是一位出色的拳手,要贏得這場比賽很難,差距非常大,林郁婷透過換位控制了整場比賽。」、「正如我所料,這是一場非常艱苦的戰鬥。我在奧運狀態很好,我以為能贏得這場比賽,不過她的速度更快,而且手臂範圍也比我大,雖然沒有成功,但我一直努力到最後,沒辦法。」另一方面,卻也發現台灣出現網友惡意擷取波蘭選手比愛心的截圖,形成場下對林郁婷的倒噓手勢,或是以惡意中譯字幕企圖誤導民眾判讀,以擴大爭端。
當我們為戴資穎的暖心之舉而感動、為林郁婷備受打壓卻以德報怨的貼心舉動而動容,投射了「堅韌但寬厚忍讓的台灣人特質」,在此同時,更要拒絕對對方任何不實的抹黑、假造與言語霸凌。用實力解決暴力,透過競技運動發揮正向前進的影響力、並提升性別多元的健康運動環境,讓運動發揮更永續的價值。
作者為台南囡仔,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畢業,從學術逃兵到政策服務業,文學與電影是勞碌裡的鴉片,缺乏腦內啡的時候通常就在跑道上。
- 巴黎奧運落幕,「成為」女性運動員 - 2024 年 8 月 14 日
- 南投的江湖──立委補選側面觀察 - 2023 年 3 月 9 日
- 自我懷疑與困頓中掙扎找出路,徬徨即在前進的路上──《徘徊年代》 - 2022 年 9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