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外交到科技傳播:台灣科技故事如何像矽一樣點石成金?
最近有機會以台灣科技產業推動協會(TITA)理事身份,到矽谷參加全球台灣科技及外交聯盟協進會(GATTD)的成立大會,GATTD由在美台灣科技人一同發起,希望利用台灣在科技上的優勢,與美國政府和民間形成更強的聯盟,協助台灣突破目前的外交困境。
1.從科技外交到科技傳播
大會特別邀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研究員、也是胡佛研究院的台灣計畫主持人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發表致詞,祁凱立提到,台灣與美國都是民主國家,共同面對認知戰的挑戰,可以嘗試運用科技提出解決方法,例如試著去做出能突破認知作戰的產品,維基百科(Wikipedia)就是很好的例子。
祁凱立此語點出了科技外交、認知戰和科技傳播的相關性,也反映出台灣的科技實力現在就和台灣地理位置一起受到國際關切。雖然台灣科技業經常在CES或Computex等展會上發表產品進行宣傳,在國際財經新聞上也經常看到台灣企業發光發熱的消息,但多半偏重於對圈內人宣傳,如何針對一般人產生更多反應台灣科技實力的內容,仍是有待努力的目標。
2.科技大國將傳播視為重要戰略
不妨先來看看我們對其他國家的科技印象是如何建立起來。
相信很多人對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第一印象,都是從美國漫威影業《鋼鐵人》的裝甲,或是《駭客任務》的虛擬現實而來。而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賈伯斯》、《社群網戰》,則讓全世界觀眾在使用蘋果和臉書社群時,體會產品背後的創業故事。
談到一國產業背後究竟如何推動,從《下町火箭》電視劇可看到日本如何透過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進行產學合作。從《三個傻瓜》電影則可看到印度理工學院(IIT)這樣的頂尖工程學校如何跨越階級培養人才。
有趣的是,影視也常是一個國家自我實現的開端,例如在現實中尚未登月的韓國,最近拍出了《逃出寧靜海》電視劇,大場面背後是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韓國天文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結果。中國電影《流浪地球》劇中由中國主導的全球性合作計劃,拯救地球免於毀滅,也反應了中國人目前不可一世的自我形象。
3.串流下的科技傳播百花齊放
現今的科技故事,並不僅限於影視,動漫、紀錄片以至於新媒體等等,隨著串流媒體的發達,各國的知識性網紅也成為傳播科學的主要角色。
如美國著名Youtube頻道Be Smart,主持人Joe Hanson擅長將複雜的科學概念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讓觀眾在不需要專業背景的情況下也能理解科學原理。 Veritasium頻道主持人Derek Muller經常挑戰和澄清科學迷思,通過實驗和實地考察來驗證科學理論。
此外,還有TechCrunch是知名的科技新聞網站,主要報導與科技創業、創新技術,將美國的最新科技創業現狀介紹給世人。
台灣也有類似的科技頻道,如由國科會所支持的《科技魅癮》,結合產官學觀點,介紹台灣最新科技產品和技術,深受台灣觀眾歡迎。
4.新時代的國際平台與行銷戰略
談科技傳播,除了內容製作,行銷也同樣重要。
最近的好消息有,成立三週年的TaiwanPlus,今年將上架印度最大OTT平台。
作為台灣科技傳播龍頭的泛科學,今年也成功申請到公視戲劇孵化計畫,有望結合台灣故事、矽谷資金、好萊塢團隊,進行國際合作。
未來的趨勢還有,在國際平台上進行本地內容經營的頻道管理者(MCN),將是新時代的國際電視,他們可以針對不同區域、不同觀眾進行不同行銷的方式。例如,同樣的科技內容,放在與台灣有供應鏈和技術轉移關係的美國和日本環境,或是與台灣是競合關係的韓國和印度環境,或是經貿關係密切但近年來不敵經濟下滑的中國環境,甚至與台灣幾乎沒有外交關係的歐洲,或是台灣少數邦交國,應該有不同的溝通訴求,以達到最大化行銷效果。
這樣的產業因為自主性高,如發展得宜,將是不可小看的國家戰略產業。
5.誰說政治的歸政治,影視的歸影視
影視作品內容最重要的具備娛樂效果和知識性,相對而言,從娛樂也會帶給現實一些洞見,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存在的位置。
最近有人在臉書輕鬆提及,半導體是台灣賢者之石,引發網友回應,那國家煉金師就是半導體三巨頭:張忠謀、蔡明介、史欽泰。以下留言討論熱烈。
這種角度看待台灣科技故事瞬間充滿意象,誰說政治的歸政治,影視的歸影視?和自己命運共構的影視作品,才有靈魂。
作者是二十年來企業創作二刀流,去哪裡始終不忘記者和企業人的雙重身分。從外派中國到矽谷分公司,由太平洋東西兩岸回望台灣,文化與生態如珍寶發光,傳產和數位經濟並列爭輝,正在寫作新書《末代台幹》。
- 抬頭賞月,別讓印度神童加網紅掩蔽視線 - 2024 年 9 月 17 日
- 從科技外交到科技傳播:台灣科技故事如何點石成金 - 2024 年 9 月 3 日
- 美國2024年選舉觀察partⅡ:卸下偉大正確、呼叫真心普通人的副總統之戰 - 2024 年 8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