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Plus!台灣人在新南向國家的機會與挑戰

陳璽安整理
279 人閱讀

行政院在2016年秋季開始全面推動新南向政策,2022年,台灣對東南亞的投資額達52.7億美元,首次超過對中投資的50.5億美元,被視為新南向政策的新里程碑;2023年上半年,台灣在新加坡的進口市占率超過日韓,東協主要國家的進口占比資料也有類似趨勢,顯示台灣在東協國家的商品貿易競爭力持續提升;今(2024)年6月台泰正式簽署貿易協定,成為2016年以來繼菲律賓、印度、越南及加拿大後第五個與台灣完成簽署投資協定的國家。

「新南向plus」與會人員:楊昊、陳牧民、蕭新煌、董思齊、徐遵慈、王文岳(自左而右)

台灣的新南向政策不只建立經貿上的交流,也在醫療、文教、人才交流等多面向建立了多元的連結,且不僅是台灣,各國也開始注意到東南亞的重要性。上(8)月28日的 Y’s Day 週三青年日以「新南向Plus!台灣人在東南亞國家的機會與挑戰」為題,由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董思齊主持,邀請台亞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系主任王文岳、前駐印度公使陳牧民、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楊昊與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一同聊聊台灣該如何在未來持續搭上這波新南向的產業浪潮。

新南向國家是實力不可小覷的重要伙伴

台灣新南向政策所列入的新南向國家,包括印尼、汶萊、越南、菲律賓、泰國、寮國、緬甸、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紐西蘭與澳大利亞等18國,我們對這些國名並不陌生,但對它們的瞭解卻很有限。

「這是一個極大的經濟體,但是台灣對這個地方的關注非常非常少。」前駐印度公使陳牧民說,印度在國際上變得越來越重要,其目前無論是政治上的角色、經濟規模與潛力等,在亞洲與其它發展中國家中,除了中國幾乎是無人可匹敵。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的報告,印度是當前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亞馬遜計畫在2024年對印度出口了價值50億美元的零售商品,顯示亞馬遜的網購出口重心已從中國轉向印度;今年春天《外交家》雜誌稱印度的半導體產業迎來黎明,印度和新加坡在本(9)月初簽署半導體合作協議,希望互補兩國的供應鏈以跟台灣及其它國家競爭。

越南也是另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它的經濟前景同樣受到矚目。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指出,越南GDP在過去30年中年均成長7%,超過所有東協地區國家,並且因為全球供應鏈的變化,該國正轉型成為全球製造業的中心;財富情報公司新世界財富(New World Wealth)則預估,越南在未來十年會是世界上財富成長為增幅最大的國家,該國也會越來越受汽車、科技、紡織等製造產業歡迎。

「當時的情況跟今天真的不可同日而語。」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系主任王文岳自2010年起,多次前往越南進行學術交流,他表示現在越南無論是在城市景觀、學術界還是產業界,都有巨幅轉變。

王文岳在描述越南胡志明市時,以「金碧輝煌」來形容越南的新地標Vincom地標塔81(Vincom Landmark 81),並表示從地標塔上往下看,宛如置身香港維多利亞港邊。而在產業面,王文岳則以越南的汽車製造業為例,儘管越南並沒有汽車製造業的基礎,在國際上也不具優勢,該國仍以舉國之力在2019年前後投資成立汽車製造廠 VinFast,其企圖心可見一斑。

據統計,越南車廠 VinFast 目前的市值在全球車廠充排名為34,遠高於裕隆的50名,略低於和泰的30名,該公司剛上市時,甚至一度躍升為世界第三大車廠。該公司也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024年100個最具影響力公司名單。

在2024年回頭看 2016年的新南向政策極具前瞻性

由於世界局勢轉變,政治與經濟產業鏈的變化與調整,讓南亞、東南亞在全球的重要性日漸增加。不只台灣,世界各國,各大企業都越來越看重南亞與東南亞的市場,並將其重心從中國分散到其它亞洲國家,台灣的新南向政策乘著這股熱潮,逐漸開花結果,但其實這項政策一開始並不被看好。

「以企業為主的會認為說,認為新南向國家加總起來可能不到中國大陸市場的二分之一。」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表示,新南向政策剛提出來時,雖然也有支持的聲音,但企業界普遍認為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的市場潛力遠比不上中國,但從今日回顧2016年的政策,徐遵慈認為是天時地利人和,中美貿易戰與新冠疫情是新南向的「天時」,台灣的地理位置佔有「地利」,而我們長期以來與美國及東南亞國家累積的關係,則是「人和」。

徐遵慈說,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讓台灣在過去七八年間,世界局勢轉變之時,能調整我們的供應鏈,並與東南亞各國建立更多元的交流與連結。她說:「八年前我們覺得說,台灣經貿方面還可以跟東南亞做什麼呢?現在我們發現,可以做的事是遠超過大家的想像。」

「新南向國家累積的成果是我們持續跟世界國家連結的基礎。」主持人、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董思齊指出,往東南亞國家發展是世界的潮流與趨勢,包括日韓等許多國家都將東南亞視為重要的機會之地,而對台灣來說,更重要的是透過與東南亞國家建立良好、多面向的深入的交流,以降低台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用世界來取代中國,讓台灣是世界的台灣

新南向政策影響的不只是台灣對外的經貿關係,也是台灣與世界連結的路徑。

台亞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蕭新煌細數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交流的歷史,並分析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的政策差別,他直言:「民進黨是把世界大於中國;但國民黨所有高層的回憶都是說把中國關係搞好,世界關係就沒問題。」

蕭新煌指出,台灣早期主張南向(Go South),是在李登輝執政時期提出,但當時並沒有完整的東南亞政策,只是希望降低台灣對中國的依賴,希望透過南向政策避免資金西進;後來扁政府、馬政府、蔡政府以及新任的賴政府執政,更可看出國民黨過去執政時一味著重於與中國交流,只希望連結中國,民進黨則是希望連結世界的民主大聯盟、用世界來取代中國。

儘管南亞、東南亞國家充滿機會,現場專家們無不鼓勵青年學子前往發展,但也提大家因地制宜,須掌握好當地民情風俗,才不會吃閉門虧或走冤枉路。

王文岳以菲律賓為例,由於當地著重家族政治,當地市場被少數大家族掌握,因此曾有台商在當地花了三年仍賣不出一台電腦,但他在這三年中與地方望族打好關係,後來產品打進主要通路,後續的銷售便無往不利。

「台灣這幾年的趨勢是要從中國出來到東南亞重新落腳,很多台灣廠商會用他在管理中國工廠的經驗跟思維去管理印度,結果都很慘。」陳牧民則以印度為例,他指出很多台商在印度重新建構產業鏈,但如果不改變思維與做法,很常失敗,如果能抓準角度、改變思維、改變策略,印度就能提供無限機會。

陳牧民提出兩個善用當地民情與時機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是台達的電源穩定系統,因為印度時常停電,一停就是半小時、一小時,對以桌上型電腦為主的辦公室來說就會造成重大損失,台達電的設備讓他們可以在停電後能夠緊急備份重要文件,已變成每個辦公室必備的產品。

另一個例子是輔具廠商康揚,其看準印度政府在2014年大選時推動的無障礙政策,主動聯絡印度政府,提供每個投票所各一張輪椅,選舉過後康揚知名度與訂單量大漲,成為印度市佔率第一的輔具品牌。

從固邦到榮邦 讓台灣與世界共榮、共好

「新南向政策的推動某一種程度上是在台灣醞釀一種連結區域的、在地的亞洲認同。」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楊昊表示,從平衡、降低風險的角度來看,新南向政策已經達成多向目標,但新南向政策並不是只有經濟面向,還有文化、人才的交流,而在與新南向國家的互動,台灣能夠跟世界連結、並且重新認識自己,讓台灣是亞洲的台灣、世界的台灣,而新南向政策也可被視位台灣的亞洲戰略的一部分。

蕭新煌也強調,新南向政策是區域政策,而非中國政策的一部分,並且不限於經貿領域的交流合作,也著重於人才培育、健康與醫療、農業等多元面向的交流。

蕭新煌舉例,在醫療領域,台灣衛福部推動「一國多中心」,目前已在七國建立十中心,拓展台灣醫療衛生產業的影響力,在防災韌性領域,台灣南投的竹山訓練中心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三大的消防救災訓練場,常與國外消防救災單位在此交流。而賴清德總統上任後,外交部更加碼推動「新南向PLUS」,加強科技外交、經貿外交等面向,希望在多元的面向擴大台灣的影響力,增加台灣的重要性。

「不是只有台灣自己好,而是可以幫助世界更好。」董思齊也指出表示,無論是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演說上提到的「台灣新世界,世界新台灣」,還是外交部林佳龍部長目前主張的「從固邦到榮邦」,都是希望發揮台灣的影響力,讓其它國家認識我們,也讓台灣與世界共榮、共好。

作者為台灣智庫研究員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