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朝伊集團對台灣呈現的新戰略問題

賴怡忠
932 人閱讀

世界兩極政經體制對抗的時代已經來臨

2022年二月俄烏戰爭發生後的第一個衝擊,是將歐洲與印太的戰略棋局結合為一,所謂「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類比也應運而生。當時這個邏輯主要與俄烏戰爭發生二十天前的俄中「上不封頂」合作宣示有關。隨著俄烏戰爭長期化,俄羅斯開始與北韓及伊朗有更緊密的軍事合作,北韓提供俄羅斯百萬枚砲彈,伊朗提供俄羅斯便宜可用的無人機以助其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這使得俄朝伊朗形成前所未見的緊密關係。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而中國在2023年初促成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復交,今年又出面主持巴勒斯坦內部哈瑪斯與法塔兩大派系的合作,這些發展更見證中國與伊朗的合作更進一層。加上中國與北韓關係本就密切,而今年北韓更公開派遣代表團前往伊朗,據信這是重啟雙方在五年前已經展開的飛彈與核武合作。歐亞大陸的中俄伊朝四國軸心已緊密成形。

但是這個軸心不僅在軍事方面,經濟合作也在加強。中俄是金磚峰會(BRICs)的要角,並在2023年擴大,讓伊朗成為金磚峰會成員,今年四月普丁訪問北韓時,也傳出北韓有意擴大參與金磚峰會,雖然當時南非表示並沒有收到北韓提出申請加入金磚峰會的要求

這個經濟合作不僅表現在金磚峰會的擴大上,伊朗在2023年中加入「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也在當年底與「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 Economic Union」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並可能在今年(2024年)底成為歐亞經濟聯盟的觀察員國

包含中俄的金磚峰會之會員還在擴大,日前傳出敘利亞要加入金磚峰會,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也正在與印尼談自貿協定。上合組織也從原先中俄、中亞、印度、巴基斯坦與伊朗,進一步向中東、南亞擴大,也在歐洲有據點(白羅斯)。我們可以說,現在不僅看到中俄伊朝四國展開軍事合作,也看到以中俄伊朗為核心,透過金磚峰會(BRICs)、上合組織(SCO)、以及歐亞經濟聯盟(EEU)為工具的經濟集團也在形成。

這是特別針對北約與美國在印太區域透過美日韓、美日澳、美日菲、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佈置的網路安全架構,以及在經濟上針對歐盟、美加墨、CPTPP的戰略對抗安排。我們已經進入了獨裁軸心與民主同盟的兩極對抗時代,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現在就是新冷戰時代了。

集團化對抗對日韓戰略認知產生改變

這個集團對抗趨勢的形成,根本改變了後冷戰時代的戰略局勢。當2017年底美國發布國安戰略重新定位中俄為改變現狀的強權,美國必須與之採取戰略競爭態勢的時候,當時美國內部還有不少人認為中俄彼此矛盾仍在,川普政府內部那時也有人期待來個「逆反季辛吉」(Reverse Kissingerian)的操作:透過增進美俄關係以面對美國對中國的競爭。但這在2022年初俄中無上限的合作宣示後,美國對此已不再抱持幻想(但是印度戰略社區至今還是有不少人擁抱這個想法)。

同樣的道理,從2018年開始美國極力推動的印太戰略,也是專注於在印太地區與中國的競爭,在當時並不認為俄羅斯是個在印太區域要面對的問題。事實上,日相安倍(美國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教父)在任首相最後的三年時,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與俄羅斯再啟對話以期待可以在北方領土問題上有進展,也在這個基礎上,積極與北韓展開外交交涉處理人質問題。但這個氛圍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後,日俄關係也開始進入負面循環,日本一改對俄羅斯的消極態度,對俄羅斯展開經濟制裁,而俄羅斯的核武威脅也違反日本非核紅線。

更重要的是,日本也發現俄羅斯開始與中國在日本周邊展開多次具備軍事威脅性的聯合作業。2023年上半年公佈的日本防衛白書就對中俄軍隊在日本週邊的活動表示強烈關切同樣的語句在2024防衛白書也再度出現,並將中俄在日本周邊的軍事活動以「聯合軍演」述之,並提到北韓對日本的威脅較過去都大。這些是在對台海局勢的關切外新起的項目。

韓國在2022年底公佈其印太戰略時,北韓與俄羅斯的合作還沒那麼明顯,但2023年俄烏戰爭的發展使得俄羅斯與北韓關係更密切,一般咸信北韓提供俄羅斯百萬枚砲彈要換的,決不是糧食與石油、天然氣這種物資,相信軍事科技會是其中一環。而隨著北韓飛彈科技在這幾年的快速精進,以及俄朝在今年六月再續1961年的同盟關係,也使得冷戰結束後進入冷凍櫃的中俄朝三方同盟再度復活。

原來主要是針對中朝的美日韓三方合作,現在也發現要面對的是中俄朝三方同盟,這個發展讓在冷戰時代曾在韓半島看到的南北三角對峙論再度出現。而這也意味著後冷戰時代有關韓半島安全局勢的戰略假設已全然解體,韓國面臨的不只是北韓問題,韓半島安全局勢開始出現脫韓化趨勢,其和平與穩定更無法透過單方面的南北韓和解可以達到。

東北亞日韓兩國對於安全態勢的焦慮,正代表後冷戰時代已經結束,現在不僅面對有意改變現狀的中國,還要面對中俄朝三方合作的新處境,因此是個集團化的對抗關係。這意味著現在的美日韓合作,更多是為了抗衡中俄朝三國軸心。

台灣面對的中俄朝伊聯合威脅

俄羅斯一向承認台灣逕屬於中國,1951年更以美國不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理由之一,拒絕簽署《舊金山和約》。九十年代時雖然願意與台灣展開經貿關係,但在國家立場上對台灣還是相當不友善,這在普丁時代尤然。

2021年十月普丁曾提到習近平不需要使用武力就可以統一台灣,當時這句話被解讀為習近平在與普丁討論其武統台灣的選項時被普丁否決。但在俄烏戰爭後,俄羅斯對中國對台立場的支持日益明顯,包括抨擊2022年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對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表示反對態度,更開始與中國在東海近台灣北部區域展開極具針對性與軍事操作性的軍演

更有外電指出,針對日益明確與頻繁的中俄對台聯合軍演,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女士(Arvin Haines)在今年五月參院聽證會上也提到,未來台海有事時可能會要同時面對中俄的狀況。美國軍事情報局長克羅斯中將(Jeffrey Kruse)也在同場聽證會上提到美國須思考同時面對中俄聯手的情形。

而在今年七月日本戰略研究論壇(JFSS)舉行的台海兵推時,更將台海有事時北韓伺機出兵,俄羅斯加劇在日本周邊活動的可能性列入,假設北韓以此展開對韓半島的機會主義式攻擊,俄羅斯也可能會透過加劇威脅日本的活動以掩護中國對台灣的軍事進攻。這會使日本在台海有事時要同時面對中國(攻打台灣,會因對抗美軍之故而可能也會攻擊日本),北韓(利用美軍忙於應對台海事態而對韓半島發動攻擊),與俄羅斯(加大對日本的騷擾與灰帶行動,掩護中國對台行動,並從北方加大對日本的壓力)的三重壓力。韓國則一直擔憂台海有事時北韓可能會採取軍事行動的狀況,認為在這種狀況下北韓出現對南韓軍事蠢動的機會最高。

這些發展意味著對台灣來說,過去以為單獨面對中國的假設可能要改變,隨著對抗集團化的趨勢日益清晰,台海有事時台灣需要思考的不只是中國,可能還要包括俄羅斯與北韓屆時的配合與呼應。當美國、日本、韓國都在考慮這個可能性並據此展開計畫時,台灣更不能忽視這個可能發展。忽略這個可能性對台灣將會十分危險。

需思考集團化對抗集團化,韓半島、台海、東海、南海局勢也無法孤立看待

二十世紀的五十到六十年代也是冷戰時期,中朝蘇聯也一樣有戰略合作,在韓半島同樣呈現南北三角對峙關係。但當時蘇聯把重點放在與北約的歐洲對抗,赫魯雪夫批判史達林讓毛澤東指責蘇聯是蘇修主義,蘇聯對中國大躍進也同樣不以為然。因此即便存在這樣合作關係,但中蘇彼此的矛盾卻是越結越深,這在中國引爆核彈後更引發蘇聯深層的恐懼。換句話說,當時中蘇合作是表面,私下暗鬥也異常激烈,彼此更是沒有互信,這和今日中俄號稱上不封頂,無上限的合作關係很不一樣。現在意味著現在印太區域出現集團化對抗的趨勢,遠比上世紀的冷戰時代要強上許多。

這個集團化對抗的結構,不僅意味著台灣屆時在台海有事時可能要面對的不只是中國,包括俄羅斯與北韓都可能會加入(即使不是直接軍事介入),但這也意味著當韓半島有事時,台灣很可能也無法置身事外。此外,台海有事很可能會使南海馬上出事(反之亦然),東海有事也很可能會波及到台灣。因此台灣也需要針對非台海直接的議題,要有自身會被捲入的準備。

總而言之,印太區域的韓半島、東海、台海、南海等在單一區域的發生衝突,都很可能會水平擴散到其他區域。這個發展讓過去傾向以「危機管理」方式,透過衝突降級,將爭議單一化與局部化的思維與操作,很可能在未來會因為追不上事件發展的速度,反而變得更難處理。一次世界大戰前各種交錯的盟約與結盟關係,但缺乏總體圖像的掌握,導致一顆子彈遽爾點燃了肆虐歐陸四年的熊熊戰火,這個現象很可能在印太區域也會再度發生。

特別是當中俄頻頻以灰帶行動,意圖以低於直接軍事攻擊強度的方式來迫使對手屈服下,中俄此舉不會帶來衝突的延緩,而是提早將衝突升級,因為其他國家會逐漸瞭解到,認為如果不能強力面對灰帶行為,將會使自己陷入極為不利的戰略處境,同時會失去對該「被灰帶」區域的控制權,進而讓自己在戰略被動下陷入生存危機(例如烏克蘭面對俄羅斯從2014-2022對基輔施加的灰帶壓力與之後的戰略判斷問題)。進而此他們認為必須要在灰帶行動上就能因應,否則會被壓制到沒完沒了直到無法忍受為止。美國某些號稱挺台學者高唱不對稱防衛高於一切,將灰帶行動認定只是無關痛癢的小打小罵的作為等主張,可能會在輕忽灰帶問題下而讓台灣陷於戰略被動的負面循環,並在台灣防衛主動性被嚴重侵蝕下導致悲劇發生。

如果想要有效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結合韓半島、東海、台海、南海等議題,將美日韓菲澳越印等國緊密結連,透過積極溝通與協調,在一個棋局下予以應對,而且這個應對必須在灰帶行動時就要能展開,不是坐等對方展開軍事行動後再回應。防守方更要有升級的準備與意願。畢竟對方的灰帶行動能夠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讓你認為是你要承受升級的風險,當回應方的不升級成為無上律令時,就自然失去了迫使攻擊方降級的最有力工具。

集團化導致核武問題必須被嚴肅考慮

中國、俄羅斯、北韓都是核武國家,俄羅斯還有直接威脅使用核武的公開紀錄。如果以色列還沒動手,伊朗也極可能在短期內會進入核武俱樂部。這代表在印太第一島鏈有事時,台灣(也包括日本、韓國、菲律賓等)會立即面對核武問題。

北韓核武數量還不夠多,因此北韓很可能還是以維持最低嚇阻力為主,但俄羅斯則是公開威脅一旦北約武器在俄羅斯本土被發現,俄羅斯就會對北約發動核攻擊。中國則是其防長在2024年香格里拉對話上提到中國不會以核武主動攻擊非核武國家,但這與其過去以最小嚇阻的不先對外發動核打擊的主張,程度有所不同。

更何況我們無法確認中俄朝三國在核武使用上是否會彼此約束,或是他們多是根據自身的需求來使用核武。如果是後者,就代表核武使用的門檻並不高,更可能會因為這三國其中之一發動核打擊後,將其他兩國也拖入核戰漩渦。

台灣部分退役軍方將領對中國可能對台灣使用核武的說嗤之以鼻,主張「中國人不會打中國人」。這種說法不僅一廂情願而且十分危險。因為當中國開始對台用武後,一旦面臨久攻不下的處境,面對內部的批評與可能的政治清算,一心求勝的習近平還是可能會動用核武的,除非習近平知道對台動用核武的後果不只是「名譽受損」或是「被國際孤立」,而是會面臨民主盟邦對中國本土的全面軍事攻擊(並非就會使用核武),這才比較可能讓習近平在對台時不考慮核武選項。

既然要面對可能的核武問題,台灣對目前韓國、日本與美國針對核保護傘的討論就須高度關注,台灣更必須要確信在戰爭開始時美國的核保護傘會延伸到台灣,或是有其他的承諾,以使當中國在發動對台攻擊後,北京無法將核威脅與核訛詐變成選項。

核武問題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擔心中國可能會對台灣使用核武攻擊,還在於即使中國沒這個意思,但很可能會因為其他國家因其他原因而動用核武(例如俄羅斯、北韓),使中國也跟著降低核武使用門檻。

集團化安全的發展使得印太區域出現衝突後的水平升級,幾乎成為必然。這個趨勢讓台海在衝突時出現垂直升級的可能性也在加高。這些都是現在印太戰略局勢集團化的可能後果,其複雜性遠比過去單純思考中國對台威脅要高出許多。我們對此新局勢,須要檢討舊有的戰略預期與更新準備。

作者為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留言評論
賴怡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