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如果外國人問我:你會如何形容台灣?我想我會說:台灣是一個從高山到大海不用30分鐘的國家,很神奇、很有生命力的國家。
不到24小時前,高雄市風狂雨驟,面臨半世紀以來的強颱登陸。24小時後,卻已經風和日麗,生活恢復日常,難以想像24小時前還黑天暗地,好像世界末日來臨。人們臉上沒有愁苦與抱怨,一邊練笑話,一邊手上忙著清掃環境,舉重若輕地一派從容與樂天。

高雄人有著「一定要把家園『種』回來」的心志
看著家家戶戶阿北阿嬸掃完了地,開始認真地再把被吹倒的盆栽與可救的樹種回去的神情,心中湧現一種感動與體悟:這不就是台灣人在遭逢巨變後的態度與精神嗎?「一定要把家園『種』回來」。
記憶中,這種生命共同體的畫面,我在八八風災時也曾看到過。
當時,多少在國外工作、來自全台各地的台灣人紛紛回來,捲起袖子、齊心協力地鏟泥巴、挖土堆,才清出一條可以讓小山貓進去的小路接手清理;一群互不相識的陌生人,因為有共同恢復家園的信念,網路隨機揪團就迅速組成團隊,用著週末假日的空檔,接手一個又一個為災民清理家中淤泥的任務,彼此擦身而過時,發自內心地彼此鞠躬道謝、致敬,那才是台灣最美麗的風景。
不管先來後到,在這塊生來就伴隨著颱風與地震的土地上,也醞釀出海洋民族的強悍與韌性,山搖地動震不垮、風吹雨打也不怕的從容與幽默,我認為這就是台灣人的本質。
比起大和民族的有禮守序是多了一點任性,比起朝日鮮明的朝鮮民族是少了一點主體意識,但是有著大山大海的平等、包容與變動彈性的特質,卻是持續吸引日韓遊客來台灣的主因。
「打斷手骨顛倒勇、毋甘願被看衰」的骨氣
不過,樂天不等於健忘,從容也不表示沒放在心上。有些痛,高雄人永遠記得,至死不忘。
八一氣爆,高雄人一夜震醒,市區道路一夕間被炸成了戰場,不少人一開始還以為是「阿共仔打過來了」。 但是,強韌的民間社會力,又再次自發性地集結,四面八方的年輕人,展現網絡社群光速組織力,雲端調度工程車、大型機具投入救難現場,日以繼夜協助清理大量的土石廢棄物、不眠不休地協尋罹難者遺體…這些傷痕,到現在也都還刻在我們的心裡,深深地,不曾忘記。
一次又一次,高雄人總能化危機為轉機,把天災轉化為提升城市受災韌性的契機,從人禍裡提煉出深化民主的能量。八八風災後,高雄戮力提升綠化覆蓋率,蛻變成遍地公園與森林的宜居城市;八一氣爆後,高雄除了持續推進產業轉型,擺脫台灣石化重鎮的悲劇定位,也用手中的選票,展現高雄人「打斷手骨顛倒勇、毋甘願被看衰」的骨氣。
高雄人的脾性不比日韓差
高雄人義氣相挺、恩怨分明的脾性,與韓國人有幾分相似;深愛的台灣一旦有難,毫不猶豫、全心全意投入的堅定意志,也可以窺見如同日本人那種為了同島一命的集體感,可以獻出生命的義無反顧。
不同於日韓的是,高雄人有種天塌下來也能夠乎乾啦的灑脫與樂天。
凱米颱風超過一千毫米的時雨量,淹水淹到厭世的高雄人,會一邊唱著梁靜茹分手快樂,一邊在熱帶島嶼的泥水裡游泳來苦中作樂;面對山陀兒17級暴風,高雄人以滿地捕獲野生路牌來自娛娛人,用自身的苦難來說說笑笑、安慰彼此。
高雄人的樂天,是一種能夠正向看待災難的能力。我想,也許這種樂觀的能力,會是將在台灣這個板塊與狂風暴雨衝撞、澆灌出來的番薯土地上的各族居民,磨合凝聚成生命共同體的黏著劑。
作者為高雄出生長大,在地NGO工作者,斜槓範圍遍及人權、婦女、環境、社造、社福圈,因著工作上接觸的人事物,去理解這個自己生活在其中城市的過去,同時也觀察這個城市的精神與靈魂,持續想像這個城市的未來。
- 番薯子不怕落土爛的生命力──山陀兒摧殘後的高雄 - 2024 年 10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