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解放時間:打破金錢主宰的時間觀,走向內在幸福的智慧思考》

【書摘】
331 人閱讀

自我計時器

州際八八○號公路和州道八四號

給自己做一份年度報告比任何新年新希望都來得重要,你的「財務期」可以是任何一天──只要你終於決定要採用這種自我核算做法,平衡你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狀態。
──P.K.托馬楊(P.K.THOMAJAN),〈給自己的年度報告〉(Annual Report to Yourself),載於《好生意》(Good Business),一九六六年

你前進不代表我倒退。
──比利.布瑞(BILLY BRAGG)的歌曲〈To Have and to Have Not〉

我們從南邊出口離開港口,駛上八八○號州際公路,這是灣區一條風景不怎麼優美的公路,也是所有人都喜歡抱怨的一條。另一列雙層貨櫃列車與我們並行,裝滿石油的黑色圓柱形油罐車從貨櫃之間的縫隙露出。有一陣子,我們的車宛如一隻夾在貨櫃卡車中的孤獨甲蟲,但當這條路向上延伸經過奧克蘭市中心時,通勤者、聯邦快遞、沃爾瑪和亞馬遜的卡車紛紛加入我們的行列,偶爾還有矽谷園區的專車(疫情之前,數量更多)。在平坦的工業建築和六層樓高的郡監獄之間,來自九八○號州際公路的車輛加入,形成一個鬆散匿名的晨間車流。在相反的方向,一輛白色卡車駛過,車身寫著:「白晝貨運公司──自一九七七年起節約時間。」

Q102灣區懷舊電臺主持人說:「讓我們繼續努力撐過星期四吧!」然後切入廣告。Upstart.com提供整合債務的貸款;Sakara Life想提供有機即食調理包提高我們的精力;Shopify建議各地的媽媽利用其平臺,實現「從首次銷售到全面銷售」。一個播客提供了迷因股、加密貨幣和AI的資訊,「不管您是像我這種老馬識途的投資客,還是投資小白。」Zoom向我們推銷一款名為「統一搭售」的產品,適用於大型企業、小型企業和個人。前方一個廣告牌宣布一家科技公司正在招聘「自動駕駛人才」。

※※※

在〈為何時間管理正在毀掉我們的生活〉(Why Time Management Is Ruining Our Lives)一文中,奧利佛.柏克曼指出,當工作不穩定時,「我們必須透過瘋狂行為來持續展現自己的用處。」但是,即使將時間視為金錢並非絕對必要,這種必要性依然存在,而且往往具有道德意義。例如,試圖想像「瘋狂行為」的極端反面時,我會想到《飛出個未來》(Futurama)中我最喜歡的角色:享樂機器人(Hedonismbot)。他的外型就像一個胖嘟嘟的羅馬參議員,經常斜倚在躺椅上,偶爾登場時,會叫人在他的身上塗抹巧克力糖霜,詢問狂歡池是否已經「抹上奶油」,還會把葡萄掛在嘴邊,喊著:「我什麼都不道歉!」他非但沒有「善用每一個閃耀的時刻」,審慎展望未來,反而立即消耗時間(和許多其他東西),彷彿一個窮奢極侈、虛度光陰的象徵。

特別是在美國,忙碌不只被認為是好的,更是一種特定的勤勉形象,是道德、自我提升和資本主義商業原則之間漫長浪漫史的結果,而且主要得歸功於新教。新教是一種極其嚴謹且個人化的基督教形式,尊崇辛勤工作,隨著歐洲資產階級興起,而歐洲資產階級的社會主導地位,要歸功於他們個人的勤奮和商業活動。如前一章所述,這種論調日後也被輸出到殖民地。根據新教工作倫理,你追求財富不該是為了花錢,工作和財富積累本身是好的,也是侍奉上帝的一種方式。如果你確實發大財了,那也不是你能花的財富,而是上帝的財富,象徵你的永恆救贖。富足(但禁慾)才是正確的選擇,人生的「事業」是攸關道德。

十七世紀的清教主義也是一種新教形式,鼓勵信徒自省,不斷以高德標準評估自我,包括使用日記進行自我觀察和自我衡量。例如,瑪戈.陶德細讀清教徒牧師山繆.沃德(Samuel Ward)在一五九二年至一六○一年間書寫的日記,發現沃德「將自己塑造成布道者和聽眾、勸勉者和懺悔者的雙重形象。」陶德寫道,這種緊張關係解釋了沃德為何即使在同一句子中也會使用前後矛盾的代名詞──例如,「你午餐時暴飲暴食,有害身體;我祈禱不夠用心。」在這些文字中,沃德既「代表上帝訓誡,也為自己這個罪人說話」,一面懺悔,一面斥責。(他肯定非常厭惡享樂機器人。)

在美國工業化過程中,新教的工作倫理受到威脅,尤其是生產線的工作,幾乎沒有晉升空間,更遑論找到工作的意義。然而,人們仍舊覺得某種節約和效率模式本身是好事,個人記帳也是一樣。這使得強調「個人發展」概念的言論成為泰勒制度在美國文化中傳播的一塊潛在沃土,畢竟泰勒制度是一種為了管理時間和增加利潤而存在的系統,從來不僅局限於工作場所,正如泰勒在《科學管理原則》所言,在那個時代,「每個人的生產力越高,整個國家就愈加繁榮。」泰勒制度怎麼可能不發展到工作場所之外?這只是貫穿美國進步時代文化中的一種對合理化、效率和衡量的癡迷的一部分。

如果你試圖將泰勒制度應用於自己身上,會發生什麼?一九二五年出版的《提高個人效率》(Increasing Personal Efficiency)中出現了一個可能的答案,那是「一本實用而詳盡的手冊,幫助讀者一步步提高自我控制力。」作者唐納德.萊爾德(Donald Laird)是一位心理學家,他的研究成果是現代人體工程學、人格測試和自我追蹤的先驅,他對泰勒毫不吝嗇讚美之詞,哀嘆生活中還有許多事物沒有適當地泰勒化:「工程師在上個世紀大幅度改善了這個世界;但我找不到任何權威說法證明人類本身在過去二十幾個世紀中有所長進。事實上,如果我們相信優生學家的論點,我們可能不得不推斷人類其實已經退化了。」萊爾德提到「優生學家」,呼應了他在該書開篇就提出的一個擔憂:目前因精神疾病而被收容的人數激增。萊爾德從系統化的角度出發,將心理崩潰解釋為生產力下降的可悲跡象,而這個問題可以藉由更好的工作方式來解決。

《提高個人效率》一書想將泰勒制度的原則從工廠搬到頭腦中,向讀者保證,只要成為自己的「時效分析師」,就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在談論提升辦公室、住宅和汽車的效率後,萊爾德冒昧提出一個「私人問題」:「你是否同樣重視個人精神效率?你是用十八個動作還是五個動作來擺放你的精神磚塊呢?」這本書充斥著當時文化對於速度、精通和單一目標的執著,一心要剔除無用事物。在測試速讀能力的章節之後,萊爾德敦促讀者在閱讀時「避免過多的眼球運動」,並提供了一個相當令人費解的建議:「不要在火車、汽車或公共汽車上閱讀,也不應該往窗外看。看看其他乘客,放鬆一下。乘車時完全放鬆的每一分鐘都能抵銷你的睡眠時間。」

《提高個人效率》最病態但又非常有趣的地方是,它將勞動分工導入思想本身。在標題為〈有效思考〉的篇章中,萊爾德以一個很有畫面的比較開場。首先是一位高階主管,他獨自坐著,靜靜看著打字紙和一張小地圖老半天,然後打電話給速記員。在整個過程中,「他顯然一動不動,如同一尊雕像,但他是在做什麼呢?他可能在做一整週中最困難的工作。我們剛才觀察到的這個人正在進行主動的思考。」接下來,是一位「少女」坐在舒適的椅子上,沉浸在一本書中,窗簾隨著微風搖曳。她也一動不動──最後抬起頭來做白日夢,想著騎士和美麗的淑女。

萊爾德承認,就像那位商人一樣,這位少女不算是全然無所事事。他寫道:「她也在思考,只是並非如同我們在前一個場景中觀察到的那種,有建設性的積極思考。」兩者不同之處在於思考取得的成就,而且主要是在商業方面:「她只是滿足了自己對浪漫的渴望,我們的商人可能因為積極思考一小時,為他的工業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革新。」萊爾德的主動思考強調意向性,可能會被誤認為是我們今日所謂的「正念」,但在我看來,讓「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主動思考,聽起來更具進取心,也表現出山繆.哈伯在他的進步時代效率史中所指出的一點:「轉向努力工作,遠離情感;轉向紀律,遠離同情;轉向陽剛,遠離陰柔。」

在〈有效思考〉這一章的結尾,他勉勵讀者捫心自問,「我是花較多的時間在主動思考上,還是在被動思考上?」換句話說,你是自己思想的主人嗎?奇怪的是,萊爾德的讀者被暗指為既是時效分析師,也是被計時的人,既是商人,也是做白日夢的少女。問題不再是「他們付給你多少時間?」,而是「你付給自己多少時間?」,萊爾德不想看到你在工作中偷懶(不要往窗外看!),即使是在你自己的心靈空間中。在你像是一個沒有讀過《工廠雜誌》、死於競爭的工廠經理之前,他想幫你一個忙,幫你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

雖然個人發展的形式和風格在整個二十世紀都在改變,但在許多時間管理的書籍中,個人泰勒制度的影響顯而易見,它們的建議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一、更加詳細記錄時間安排,以便找出不足之處,衡量你的工作效率是否有所提高(這部分通常需要填寫工作時間記錄表,時段可短至十五分鐘)。

二、確定你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時間,據此安排工作。

三、積極消除干擾,杜絕任何與工作無關的事物(過去從老闆那裡偷時間的行為,現在成了從當老闆的自己那裡偷時間)。

在一定範圍內,對於某些類型的工作,這是不錯的建議。但是將它置於歷史背景下時,我們在時間表中應該記錄什麼樣的時間,那可有趣了。這就是我們在上一章談過的「可替代時間」,而每個人都有相等的可替代時間「供應量」的概念,仍然是主流時間管理的基石。儘管這明顯誤解了我們實際經歷時間的方式,許多人仍然信奉一句格言:「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一樣多」──從根本上來說,每個人出生時在上帝的銀行裡擁有一樣多的時間。因此,羅伊.亞歷山大(Roy Alexander)和麥克.S.多伯森(Michael S. Dobson)在他們二○○八年的《現實世界時間管理》(Real-World Time Management)中寫道:

你自己的時間並不像許多人抱怨的那樣少。假設你每週工作四十小時,一年工作近四十九週(五十二週減去兩週假期和六個節日),一年工作時數為一千九百五十二小時。從你一年的時間總庫存──八千七百六十小時(365×24)──扣除這部分時間,再減去四百八十八小時的通勤時間、一千零九十五小時的用餐時間(全年每天三小時)、三百六十五小時的更衣服時間(每天一小時)以及每晚八小時的睡眠時間(共兩千九百二十小時),總扣除時間為六千八百二十小時。從八千七百六十小時減去六千八百二十小時,你還有一千九百四十個小時可以自由支配,差不多是八十一天,每天有二十四小時,占全年的22%!

這本書顯然不是為了任何負責照顧或家務的人所寫的,不過我們很快就會談到這一方面。現在假設你確實有一千九百四十個小時可以自由支配,如同科學管理,你隨時可以將勞動小時細分為勞動分鐘。在《高效十五法則》(15 Secrets Successful People Know about Time Management: The Productivity Habits of 7 Billionaires, 13 Olympic Athletes, 29 Straight-A Students, and 239 Entrepreneurs)中,凱文.克魯斯(Kevin Kruse)提到他在辦公室貼了一張巨幅海報,上面寫著數字「1440」:「我鼓勵你也試一試,只需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大大的『1440』,然後黏在辦公室門上、電視底下、電腦螢幕旁──哪裡都好,只要是能時時刻刻提醒你,你每天擁有的時間非常有限,而且非常非常寶貴。」再說一次,據說你擁有的分鐘數和其他人一樣多,唯一剩下的任務就是以越來越高的效率運用這些分鐘,彷彿你即將用盡特別乾淨的綠色能源一樣。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克魯斯說:「你不能創造更多時間,但你可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增加你的精力和專注力,是在相同時間內獲得十倍生產效率的最重要秘訣。」片刻──你的片刻──是利潤的要素。

※※※

堵車通常無法激發我們的愛人之心,當我們的車子穿過高速公路褪色紅色隔音牆之間的空隙時,一個駕駛的每一個動作,不是被另一個駕駛搶先,就是被不情不願地通融。在車內,別人聽我們聽不到的聲音、打電話、吃東西、化妝,或者用卡在儀表板上的手機看節目來打發時間。雖然有些人似乎對交通狀況逆來順受,有的人則在能找到的任何丁點空間中不安穿梭。接近海沃德郊區時,我們緩緩通過「八八○小小兵」的無情目光,那是一座上漆的金屬雕塑,形狀像細菌,全套《神偷奶爸》(Despicable Me)的小小兵打扮,不知是誰把它固定在屋頂上,高高聳立在隔音牆之上。

※※※

這種對時間的看法,據稱具有平等主義的特質,因此似乎在財務不求人的自力創業(bootstrapper)文化中很受歡迎。說來很巧,就在萊爾德這樣的書問世的同一時間,bootstrap一字有了新的一層現代涵義──「透過嚴格獨立的努力提升自己。」今日,在新自由主義價值觀影響下,由於政府服務的撤回、工作的分散化和社會安全網日益弱化,自力創業文化越演越烈,要求每個人要對自己的命運負責,確保自己的安全不受他人影響。為此,人必須投入自己的時間和努力,提供自己培訓,計算自己的風險。

在美國,將個人視為企業家的觀念,不只存在於勞動力統計數據,也存在於文化蒼穹中。二○一二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一項民調發現,62%的美國受訪者不認同「生活中的成功由無法控制的力量決定」這一說法,在西班牙、英國、法國和德國抱持這種觀點的人較多(僅有27%的人不同意)。被要求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追求生活目標的自由」和「政府保證沒有人需要幫助」之間作出選擇時,在美國,前者以58%對35%的優勢勝出,而在其他四個國家,這兩個數字基本上是倒過來的。根據二○一七年的一項研究,與美國民主黨人相比,美國共和黨人通常將一個人的財富歸因於他們「更努力工作」,而非「生活中擁有優勢」,而將貧困歸因於「不努力」,而非「無法控制的環境因素」。

當然,「努力vs.環境」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正如我序言中提到的,一個人在「我們無法控制的力量」中有多大的自由,這個問題不單是社會學的永恆問題,也是哲學的永恆問題,最終會牽涉到自由意志的問題。但是,就本章的目的來說,我們可以用一個紙牌遊戲來探討這個主題。這個遊戲的名稱,我學的是「混蛋」,但也有人叫它「總統」、「無賴」或「資本主義」。遊戲可能是從中國傳入西方,因為在中國類似的遊戲(如「爭上游」)很早就很流行。

作者為奧克蘭藝術家,觀鳥愛好者。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英國文學系,並在舊金山藝術學院取得碩士學位。曾在史丹佛大學教授藝術相關課程,擔任過紐約公立圖書館、Google、舊金山規劃局等地的駐站藝術家,藝術作品也曾在世界各地展出。

除了藝術創作之外也積極投入文字的書寫,對當代的各種社會現象進行深入剖析,也因為視角獨特而受到高度評價,作品散見《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巴黎評論》、文學雙月刊《The Believer》、《McSweeney”s》等媒體,並曾多次受邀到美國各地的大學、獨立藝術家活動、Google進行演講。

2019出版的《如何「無所事事」》聚焦現代社會的「注意力危機」,一推出就獲得廣大的迴響,並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也獲選《時代》雜誌、《紐約客》的「年度最佳書籍」,以及歐巴馬總統的「年度推薦好書」。


書名《解放時間:打破金錢主宰的時間觀,走向內在幸福的智慧思考》
作者:珍妮.奧德爾(Jenny Odell)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時間:2024年10月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