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走逛舊書店,無意間發現了一本早已在市面上絕版多年的《陳松勇訐譙》,頓時不禁兀自感嘆:現今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不知是否可還記得,當年在銀幕上總是操著一口生猛鮮活的台灣話大聲訐譙的這位「阿勇伯」。
無論是電影《悲情城市》演繹林家大哥「文雄」飆罵的那段經典台詞:「咱本島人最可憐,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幹〜」;或是在《監獄風雲2:大逃犯》飾演獄中黑幫老大「大圈龍」,與男主角周潤發一同逃獄時有感而發地瀟灑道出:「天是棺材蓋,地是棺材板;喜怒哀樂事,全在棺材裡。」每每讓人傾倒在「阿勇伯」那一聲聲雄渾飽滿、於豪邁中帶有些滄桑的魅力嗓音之下。
至於有些對台灣早期國片和港產電影稍微熟稔的觀眾,大概也會接連想起電影《魯冰花》財大氣粗的鄉長、《大頭仔》的角頭老大「TAKE」大仔、《達摩祖師傳》的印度高僧、《無卵頭家》的黑狗港村民、《那根所有權》的市場雞肉攤老闆閹雞,以及港片《至尊計狀元才》的台灣賭王蔣山河(他在賭桌上輸給了劉德華卻仍誇讚對方「幹恁娘,英雄出少年」)、《古惑仔》的忠勇伯、《功夫皇帝方世玉》的土豪岳父等膾炙人口的草根角色。
與生俱來有著一股濃厚江湖霸氣、外表粗獷海派的陳松勇(1941〜2021),由於在戲裡經常脫口而出「幹恁娘」作為形塑場景氛圍不可或缺的(口頭禪)語助詞,甚至屢屢被觀眾封為「罵三字經最好聽的男人」,如此這般極具西方影史上所謂「性格演員」(Character Actor)特質的銀幕形象,總是與他在鏡頭前一開口便令人印象深刻的典型「台北腔」式的台語氣口(khuì-kháu)彼此緊密相連。
全台罵三字經最霸氣的陳松勇,以「幹譙語錄」保存本土語言
回顧以往,在許多台灣人熟悉的明星藝人當中,不乏有固定養成閱讀習慣的書籍愛好者。比如媒體主持人蔡康永,他的著作《情商課》與《說話之道》不僅長期盤踞各大(網路)書店暢銷排行榜多年,平日亦是熱衷汲取新知、博覽群書。此外,近年經常在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嶄露頭角的「文青女神」連俞涵,本身也陸續出版詩集《女演員》、散文集《山羌圖書館》,更曾多次擔任書評媒體「Openbook」、「HyRead電子書」等各種閱讀活動的代言人。甚至就連去年(2023年3月)才剛過世的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大塊文化」最近(2024年10月)也為他出版了生前發表在日本雜誌專欄連載的書評集《坂本圖書》。
然而,根據上述這些明星藝人的外貌形象與其閱讀習慣相互對應,即由此形塑了所謂的「讀書氣質」,透過世俗的眼光,往往也會形成一種刻板印象。
與之形成了強烈對比,過去向來被大眾認為是「本色出演」黑幫老大、地方土豪,以粗獷豪邁的草根形象深植人心的陳松勇,當年(1993)在《聯合報》記者曹銘宗的協助下,透過將其口述內容整理成文字的合作方式,在該報當時新開闢的「鄉情版」開始進行「台灣俚語專欄」連載,最後由「聯合文學」集結出版為《陳松勇訐譙》一書問世。
有趣的是,由於生平頭一回成為書籍作者,陳松勇在書中序文一開頭便落落大方自嘲:「很多人看了我演的電視或電影,就以為我是一個不識字的『流氓』,其實我是一個『讀書人』」。陳松勇自云小時候並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只念了一年多的國民學校,但是曾經有緣遇到一位漢文私塾老師、教他用台灣話讀過一些漢文書籍。33歲那年(1974)開始學國語,從《國語日報》有注音符號的《古今文選》讀起,後來一直持續自學,並培養出了固定閱讀的習慣。
陳松勇強調:「除了讀中國書之外,台灣的土地孕育我,所以我也很關心台灣的文化,對過去農業社會一般人的語言、生活和風俗,我一直都非常注意。尤其是台灣俚語,有人認為沒甚麼學問,但我認為這是先民對人、事、物的體驗,比所謂專家學者的理論更實際。」(參考陳松勇,1993,〈自序〉《陳松勇訐譙》,台北:聯合文學。)
該書主要收錄了台灣早年流傳民間的俚俗諺語共88則,包括像是「閹雞趁鳳飛」(意指去勢的公雞自以為羽毛長得很美,想要學鳳凰那樣展翅高飛,卻根本飛不動,用來比喻東施效顰)、「乞食有呷弄拐仔花」(形容一個人稍有成就,就得意忘形)、「慢牛食濁水」(慢到的牛只能喝濁水,比喻慢到者吃虧)、「雞仔腸,鳥仔肚」(形容人肚量狹小)、「家己睏桌腳,煩惱別人厝頂漏」(自己連床都沒得睡了,還去煩惱別人的屋頂漏水)、「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意指縱容小孩子的錯誤會使其養成惡習,長大後會更變本加厲)等等,透過陳松勇本人獨特的草根氣質與口語方式加以詮釋,偶爾也會將時事融合進來,甚至還會以「諧音梗」的冷笑話來幫書籍作宣傳:這本《陳松勇訐譙》還不到髒話(彰化),只到台中而已!據說當年讀者反應熱烈,初版一個月內已印行兩萬本,一躍而為暢銷書。
家中藏書豐富,一生熱愛表演和閱讀的「阿勇伯」
充滿了渾然天成的江湖氣息,說起話來嗓門超大,螢光幕前總是霸氣外露的「阿勇伯」,在他48歲那年(1989)以侯孝賢執導的電影《悲情城市》勇奪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不少觀眾也自承因為這部電影而喜歡上了台語)、從此被視為圈內「大器晚成」的代表,四年後(1993)又在「聯合文學」出版了人生第一部著作《陳松勇訐譙》而頻頻登上電視媒體做節目兼打書。這時候人們才開始注意到,原來「阿勇伯」不只是個講台語很有江湖氣口(khuì-kháu)的「大老粗」,私底下其實相當博學多聞、熱愛閱讀,尤其喜歡讀古文與歷史小說,家中書櫃不僅收藏了許多文史相關書籍,甚至還對京劇、歌仔戲頗有研究,亦曾在蔡康永主持「康熙來了」節目中大秀一段京劇花臉唱腔,更是令人驚艷。
在他過世之後的第二年(2022),其友人便將陳松勇生前蒐藏的800多冊藏書捐給新北市立圖書館林口分館,並設置了專區推出「陳松勇紀念展」。現場令我目光為之一亮,從展覽照片中「阿勇伯」的藏書架上,我赫然看到了一整套80年代台灣「報導文學」與「紀實攝影」的經典絕作:陳映真發行的《人間雜誌》合訂本!
所謂「人不可貌相」這句俗諺,並不僅僅是一般世俗眼光看待「讀書人」的刻板印象,對照於「阿勇伯」身上所形成的強烈反差,同時在台灣當代史上也反映出早年戒嚴時代以台語為母語的台灣人過去長期遭受制度性打壓和歧視之下所產生的隱性偏見(Implicit Bias):說台語往往被認為是一種「低路(kē-lōo)(低級)」的語言。因此出身市井江湖的「讀書人」如陳松勇,便成為當時許多綜藝節目以這種「高反差」為賣點的本土明星代表。
同樣有著類似的際遇與「反差萌」,還有當時(90年代)把「台客」一詞從低俗轉變成潮流的搖滾天王伍佰。記得有一期「康熙來了」(2005年)採訪伍佰,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節目現場帶來了好幾本平常喜愛閱讀的書籍,包括《陸鏗回憶與懺悔錄》、羅伯.布雷克(Robert Blake)的《怡和洋行》,以及著名歷史學者史景遷(Jonathan Dermot Spence)的《改變中國》、《太平天國》等一系列中國近代史著作。於是,主持人蔡康永問道:「這些都是歷史類的書,會對你的音樂創作有啟發嗎?」伍佰回說:「音樂沒那麼重要,你應該把你的人生和思考放在最前面。」
據悉,當年(2005)史景遷訪問台灣,在台北舉辦新書發表會,歌手伍佰甚至還以粉絲的身份意外現身,兩人互贈簽名的著作和音樂CD。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陳松勇出書後的翌年(1994)9月13日這天晚上,發生了一場相當耐人尋味的晚餐聚會:由當時同樣更熱愛閱讀藏書萬冊的總統李登輝,宴請陳松勇與吳念真到總統府做客,還找來老三台總經理與文建會等相關文化部會官員代表作陪。宴席間,在李總統的安排下,陳松勇暢談了不少對於國內影視環境和本土語言政策的建言。根據當年《新新聞》雜誌的獨家報導記載:雖然陳松勇「有很多意見」,但是他的個性海派,言語之間充滿俚語,再加上肢體語言豐富,趣味橫生,所以餐會的氣氛不致太過嚴肅 。此後,媒體界便不時傳出陳松勇經常以「民間友人」身份,與李登輝總統有過多次的私下聚談。
在我看來,言行之間每每「以身為度」的陳松勇,就像是那些充滿著人生歷練與生命體悟的國寶級(藝人)匠師,其本身就已經是一部豐富的大書了。即便不立文字,亦能透過口傳心授、直指人心。
作者為作家
- 孤獨的聆聽者:癡迷古典樂的革命家史明 - 2025 年 3 月 25 日
- 「大罷免運動」錘煉台灣人的獨立精神與反抗意志 - 2025 年 2 月 19 日
- 漫談過年音樂:台灣人的聽覺心象 - 2025 年 1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