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職棒與民主政治:猶如命運的孿生姊妹

陳文瀾
376 人閱讀

2024年,對台灣棒球迷而言,是奇特而美妙的一年;許多先前不再關注棒球賽事的資深棒球迷,紛紛重回球場或電視螢幕前。這些重回球場或電視螢幕前的資深棒球迷必然驚覺,今日棒球已與昔日棒球大異其趣,深感不習慣。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今年雖是奧運年,但因臺北大巨蛋球場終於開打球賽,掀起新一波職棒熱潮;許多棒球迷早已忘記,巴黎奧運沒有棒球賽,或毫不在意。今日台灣職棒雖仍無法與美國、日本職棒相提並論,制度、規章、文化與相關軟硬體設施,尚有廣袤的進步空間,卻已是台灣最成功的運動產業。

草莽本是台灣棒球的原色

若說草創時期的台灣職棒,草野球氣味濃郁,觀眾席充斥菸味、汗臭味與檳榔味,加油聲夾雜著殺聲、髒話,與各種情緒字眼;激動球迷脫序表現屢見不鮮,別人眼中的球賽,是他們眼中的準械鬥。大多數球員站姿、坐姿、穿著、言談,都令人難以恭維,難以形塑為明星,有些球員嚴重缺乏身體管理意識,身材走樣到不忍卒睹,完全不像運動員。

今日台灣職棒已蛻變為商業野球,每一場比賽都是華美的秀,加上陣容與球隊等量齊觀的啦啦隊,更為球賽錦上添花。當下的比賽充滿歡樂,球迷間不再劍拔弩張,更能視勝敗為兵家常事。

江大帥彷若浦島太郎現身

以昔日的標準視之,現在若干職棒球員簡直是花美男,美感已勝前輩數籌,雖不若大聯盟球員口若懸河,起碼不再結巴。在觀眾席,青年世代已是球迷主流,菸味、檳榔味與殺聲、髒話已不再,女性球迷比例遠邁昔日;日前,曾有諸多爭議事蹟的「骨灰級」兄弟隊支持者的「江大帥」,重現臺北大巨蛋球場,已是不帶煙硝味的長者。

少有人注意到,台灣職棒發展與民主政治發展亦步亦趨,猶如攣生姊妹;台灣職棒開打於1990年3月,此時野百合學運正如火如荼地燃起。台灣政治解禁,讓諸多海外「黑名單」菁英回國參戰,論述層次、組織策略皆得以提升;台灣加入職棒國度後,原本在日本社會組球隊的台灣棒球好手,也紛紛返國效力。

之後數年,台灣職棒與學運、社運熱度有增無減;驚人相似地,不僅球員、球迷有濃郁的草莽味,民進黨政治人物、支持者與學運、社運幹部,也是熱情、衝勁混雜著江湖色彩。1993年,台灣職棒首次擴張至6隊,聲勢攀登巔峰,次年陳水扁當選台北市市長,中央政權政黨輪替不再是夢想,而是目標。

1999年,陳金鋒加盟美國大聯盟洛杉磯道奇隊體系,開啟年輕棒球選手赴美浪潮,開啟台灣棒球新紀元。1年後,即2000年,陳水扁贏得總統選舉,民進黨首次躍居中央政府執政黨,台灣政治也進入新的時代。

職棒與民主政治命運多舛

然而,台灣職棒、台灣民主政治同樣命運多舛,甚至差點雙雙覆滅。從1996年到2009年,台灣職棒先後爆發黑鷹事件、黑虎事件、黑熊事件、黑鯨事件、黑米事件與黑象事件等簽賭與打假球事件,每一次事件無不重創棒球產業,球迷大量流失;若非有心志士與若干企業努力撐持,台灣職棒早已關門,不可能有今日榮景。

在黑霧瀰漫的10餘年,台灣職棒還曾遭遇兩聯盟分立的窘境。從今日觀之,台灣大聯盟規章、制度皆較為先進,在2003年被合併後,若干規章、制度被沿用至今,是台灣職棒邁向產業化的重要基石;今日,實是承認台灣大聯盟紀錄與貢獻的時刻。

可喜的是,雖然進步緩慢,速度猶如匍匐前進,但職棒仍徐步前進,球員、球迷也都脫胎換骨。縱使轉戰洛杉磯道奇隊的大谷翔平光芒萬丈,在台灣受關注的程度,幾乎與紐約洋基隊時期的王建民等量齊觀,但台灣職棒仍可欣欣向榮,球迷樂見棒球盛世重現;反觀長期由親藍人士所主導的台灣職籃,現仍山頭林立,充分「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中國式色彩。

民進黨首次中央執政後,也迅速從巔峰摔落;在陳水扁第2任總統任期,民進黨支持度直線滑落。2008年,台灣重回中國國民黨執政,在馬英九執政下,民進黨在各級選舉節節敗退,甚至有解體之危;但因馬英九親中過甚,引發太陽花學運,加上非民進黨派系出身的蔡英文力挽狂瀾,台灣民主政治才重回正軌。

蔡英文主政8年後,民進黨政治人物、支持者早已洗脫草莽味,已是穩定台灣政治局勢的中間力量。反觀向來堅稱是台灣穩定力量的中國國民黨,現已是阻擋台灣進步的最大亂源;中國國民黨上一代政治人物雖保守、迂腐,但若干人仍堅持原則,願意為民眾福祉妥協,但這一代政治人物言行下作、無底線,已無法溝通。

中國國民黨政治人物的墮落,源自於泛藍支持者的縱容。例如,台北市市長蔣萬安能力還不如郝龍斌、馬英九,差陳時中更不知幾里遠,卻可輕鬆當選,而被高雄市市民罷免的韓國瑜,卻以中國國民黨首席不分區立委之姿,再上層樓成為立法院院長,放縱藍白勾結,癱瘓台灣政務正常運作。

百多年的大聯盟都在求變

其實,今年重回電視螢幕前觀看大聯盟比賽的球迷,也會深刻地感受,曾被譏為北美4大職業聯盟中最守舊的大聯盟,也已大不相同。例如,限制投手投球時間,讓球賽更流暢,昔日曾是為異端邪說的進階數字,如OPS、wRC+、ISO、WAR等,現已廣泛被球評採用,更能彰顯不同球員的特點。

沒有球迷願意看爛比賽,但泛藍支持者卻無視爛政黨為惡,並將所有責任歸咎於其他政黨,完全不願意與時俱進,實是舉世罕見。如何打開泛藍支持者心中的死結,是台灣民主政治是否可像台灣職棒般再攀顛峰的關鍵,但難度甚高!

作者學生時代,醉心科學、哲學、棒球,就業後,出版過政治、教育、體育、財經類書籍,現專事產業研究。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