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電影遐想:如果《計程車司機》由狄.帕瑪執導,而非史柯西斯?
「布萊恩.狄.帕瑪介紹我認識保羅.許瑞德。我們跑去聖地牙哥,拜見影評人曼尼.法伯(Manny Farber)。我想請保羅幫我寫一個杜思妥也夫斯基《賭徒》的劇本。但布萊恩帶保羅出去吃晚餐,他們故意設計讓我找不到他們。等我找到他們時,已經是三個小時以後,他們已搞定了《迷情記》。但布萊恩告訴我,保羅有一個《計程車司機》的劇本,當時他不想拍或不能拍。不知道我有沒有興趣看一下。於是我讀了劇本,我的朋友珊蒂.溫特勞布(Sandy Weintraub)也讀了劇本,她說這劇本太棒了:我們一致同意,這就是我們要拍的電影。」
──馬丁.史柯西斯,節錄自〈史柯西斯論史柯西斯〉
沒錯,狄.帕瑪是「電影屁孩」中第一個讀過保羅.許瑞德的劇本且考慮拍成電影的人。
說起這段故事,就要提到布萊恩.狄.帕瑪和保羅.許瑞德兩人的友誼。當年許瑞德是《泰晤士報》(Times)的影評,他為狄.帕瑪的新片《姐妹情仇》寫了一篇很正面的評論,兩人就這樣相識。於是,影評人許瑞德為他工作的報社訪問了這位年輕電影導演。在訪談過程中,兩人持續保持良好關係,許瑞德向狄.帕瑪提到他會下棋。而狄.帕瑪也會下棋,兩人就開始下棋為友。這兩人都是策略專家,從棋盤上的廝殺建立起友誼的橋梁,兩人的關係進行得如此完美,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在對外做公關。
在他們棋盤廝殺時,許瑞德剛好提到他寫了一個劇本。「喔喔,不要,別又來了!」狄.帕瑪哀嚎道。
許瑞德請他冷靜一下,說道:「我只是說,既然我們在聊天,我就提一下我寫過的一個劇本。」
他所說的劇本就是《計程車司機》的第一稿。儘管狄.帕瑪一聽到這影評人提起劇本就翻白眼,他最後還是讀完了。他肯定這是一部很實在的好作品,曾考慮自己來導演。
不過在往後幾年,他只是聳聳肩說:「我只是覺得這劇本更適合馬丁。」但有時候,他也會承認自己沒有導這劇本的原因:他覺得這故事不夠商業化。
真的,這真的是個非常令人沮喪的理由。
不夠商業?
所以,對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來說,夠商業了?
所以,對原本的導演勞勃.穆里根來說,夠商業?
對穆里根的原定的男主角傑夫.布里吉來說,也夠商業?
艾倫.鮑斯汀拿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譯按:史柯西斯導演的《再見愛麗絲》)之後,對於馬丁.史柯西斯,夠商業嗎?
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後,對勞勃.狄.尼洛來說,夠商業了吧?
但是對於布萊恩.狄.帕瑪,這不夠商業?
平心而論,當時年輕的狄.帕瑪想到的是,一部能讓觀眾牢牢坐在座位上的電影,才是他要追求的電影。他在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拍的搖滾音樂巨製《天堂魅影》在紐約上映時,觀眾席寥寥無幾。
他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另一部電影在觀眾稀少的電影院遭到冷落,冷冰冰地在大銀幕上放映。
因此,他的下一部電影,一定得是熱門大片。
狄.帕瑪顯然曾考慮拍《計程車司機》,但他最後決定請許瑞德和他一起編一部名叫《迷情記》的《迷魂記》(Vertigo)重拍版,更進一步彰顯狄.帕瑪「新希區考克」的個人風格。因此,狄.帕瑪可能在一九七六年的選擇並不是《計程車司機》和《魔女嘉莉》二選一,而是《計程車司機》和《迷情記》二選ㄧ。如果布萊恩.狄.帕瑪在一九七六年拍攝了《計程車司機》,而不是《迷情記》,那年後期他仍然會拍《魔女嘉莉》!或者,他同時拍了《迷情記》和《魔女嘉莉》,但保留了《計程車司機》的劇本,並在一九七七年完成《計程車司機》,而不是《魔血》。
但是,只因為布萊恩.狄.帕瑪有商業考量,並不表示他也是個先知。《計程車司機》得到觀眾廣大的共鳴,而他那部慢節奏又豪華豐盛的《迷情記》卻沒有觀眾要理。
今天看來,《迷情記》並不是爛電影,只是有點沉悶。男主角克利夫.羅伯遜(Cliff Robertson)的演出一點也不討喜,尤其是這樣一部描寫宿命愛情的電影。羅伯遜的性感程度大概就像爺爺的大腳趾一樣。但平心而論,珍妮薇.布卓的精彩演出,遠比克里夫.羅伯遜的陰森怪誕更令人難忘。她的演出,在當時可以說是狄.帕瑪電影中,除了「黑人寶貝」之外,最傑出的一場戲。在特寫鏡頭中,布卓回到了七歲時的小女孩,記起了綁架當晚真實發生的一切。
儘管我對《迷情記》很有意見(羅伯遜的主演,及影片缺乏幽默感),但片中宿命愛情故事還算不錯。維爾莫斯.齊格蒙(Vilmos Zsigmond)夢幻飄逸的運鏡和伯納.赫曼激昂澎湃的配樂,都很有力量。因此,電影最後在機場漸漸進入高潮時—赫爾曼的配樂彷彿將男女主角(羅伯遜和布卓)推向對方—你真的會被刺激到坐立不安呢。
除此之外,許瑞德寫的通俗浪漫宿命愛情大戲—雖然沒說出什麼大道理—但也有些《地老天荒不了情》(Magnificent Obsession)那種矯揉造作的荒謬效果。
無庸置疑,這部片是一部布萊恩.狄.帕瑪的電影。
但是因為完全沒有幽默感,它有點像是一部拍壞的布萊恩.狄.帕瑪電影。
總之,我希望狄.帕瑪可以自己寫劇本。對於一個並非編劇起家的導演,狄.帕瑪是一個相當傑出的編劇。至少他比保羅.許瑞德更懂得如何為布萊恩.狄.帕瑪的電影寫劇本。
狄.帕瑪一開始覺得許瑞德寫的《計程車司機》劇本不夠商業,這想法有點奇特而好笑。因為後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把這部片定位成《猛龍怪客》的延伸,不費吹灰之力就開發出商業性。從預告片來看,主人翁是個比《猛龍怪客》更加精神錯亂的傢伙。但預告片中並沒有宣揚「這是一個腦袋有問題的傢伙的故事。」相對地,它描繪了茫茫人海中的一個孤獨靈魂,他受夠了一切,他要站出來,要讓人聽到他的聲音。
就像比利.傑克(Billy Jack,譯按:一九七一年同名美國電影的主角,也是一個反英雄人物)。
像喬.唐.貝克,就像《猛龍鐵金剛》(Mr. Majestyk)。
由於哥倫比亞公司把《計程車司機》定位為一部《猛龍怪客》風格的「法律之外,替天行道」電影,因此也達到了非常有效的宣傳,狄.帕瑪第一次讀完劇本之後,竟然未想到這一點。尤其是,我可以想像狄.帕瑪拍完《姐妹情仇》之後,應該會在一部《猛龍怪客》式的電影中大顯身手。
這正是布萊恩一直在尋找的商業電影機會啊(他在讀《魔女嘉莉》時找到了)。
然而,當馬丁讀完許瑞德的劇本,歷史就定案了。馬丁曾對保羅說:「當狄.帕瑪給了我一本《計程車司機》,並介紹我們認識,我幾乎感覺這根本就是我自己寫的。我不是說自己寫得出那樣的作品,而是我感覺體會到了一切。我的內心正在他媽的慷慨激昂,我一定要把這故事拍出來。」
但是,思考一下布萊恩.狄.帕瑪與《計程車司機》的距離,如果由他來拍,到底會有什麼不一樣呢?這個想法很有趣。我的意思是,都是根據同樣的劇本,拍出來的東西會有多大差異呢?
我猜,會非常非常不同。
其實,如果由這部片原本的導演,拍過《往事如煙》的勞勃.穆里根(譯按:這段二處原書將勞勃.穆里根誤植為理察.穆里根)—來拍許瑞德的劇本,請傑夫.布里吉飾演崔維斯,我想會是更接近史柯西斯的版本,而不是狄.帕瑪所敘述的相同故事(一九七八年,勞勃.穆里根改編了理查.普萊斯(Richard Price)的第二本小說《喋血雙雄》(Bloodbrother),拍出了他自己版本的史柯西斯電影)。
我的想法是,同樣出自許瑞德的劇本,史柯西斯執導出來的版本,與狄.帕瑪執導出來的版本之間,最主要差別就在於「觀點」。
我在想,狄.帕瑪會以許瑞德的方式,以及史柯西斯處理狄.尼洛的方式去體會崔維斯嗎?這是完全值得懷疑的。當你在看史柯西斯版本的《計程車司機》時,你就會化身成為崔維.比克爾。無論你對崔維斯的生存儀式是否同情或理解,你會觀察他。在觀察的過程中,你開始漸漸了解。當你了解了這個孤獨的男子,他就不再是個怪物——如果你一開始認為他是個怪物的話。
史柯西斯、許瑞德和狄.尼洛讓你從一個男人的觀點,去見證一個男人的存在。
我在思考,當狄.帕瑪第一次讀到許瑞德的編劇稿時,他並沒有把這劇本視為許瑞德設計中的第一人稱日記。我敢說狄.帕瑪的第一反應會是「太好了,這劇本可以成為我的《反撥》(Repulsion)。」
我相信狄.帕瑪會以《反撥》中波蘭斯基體會凱瑟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的方式去體會崔維斯。狄.帕瑪的《計程車司機》不會與《猛龍怪客》有連結。狄.帕瑪的《計程車司機》不會是一部偽裝成「替天行道電影」的第一人稱角色研究。沒有人會把狄.帕瑪電影裡的崔拉維斯誤讀成英雄。布萊恩.狄.帕瑪的《計程車司機》不會只是一部驚悚片,它還會是一部政治驚悚劇(類似《凶線》的結局)。狄.帕瑪會聚焦在政治暗殺部分:崔維斯.比克爾的故事會變成一個怪胎變身為政治殺手的故事。從崔維斯無法融入外在社會,然後有了刺殺帕倫坦的大膽念頭,再到他一路走來做的每件小事,最後造成飛機頭崔維斯在戶外集會上企圖進行刺殺。
與史柯西斯最後安排的那場笨拙的大災難刺殺戲相比,我覺得布萊恩會像《魔女嘉莉》中的舞會一樣,把它拍成一場盛大的慢動作芭蕾。崔維斯的行動失敗的動作過程,會配上完全不同的音樂,肯定不會像伯納.赫曼幫史柯西斯寫的配樂—彷彿單調的汽車噪音,加上過度又愚蠢的薩克斯風。
想像狄.帕瑪拍《魔女嘉莉》之前就會先拍了《計程車司機》,那麼你只要看看《魔女嘉莉》中整場畢業舞會的戲,就可以想像狄.帕瑪會如何處理《計程車司機》的暗殺戲。
你以為你看到一桶豬血,其實你看到的是一場暗殺。
嘉莉.懷特和湯米.羅斯贏得了選拔(舞會國王和皇后)。
優勝者被帶上台,台下的人為他們鼓掌喝彩。
然而在歡呼聲中,有個人對得勝的女孩懷恨在心。
南茜.艾倫飾演的金髮朱唇女孩克莉絲.哈根森(Chris Hargenson),一心想在候選人嘉莉最榮耀的勝利時刻,當著支持者的面前羞辱她。
那桶滿滿的豬血整個重重地倒落在嘉莉.懷特的臉上,那就是甘迺迪腦袋開花時,鮮血濺在賈姬臉上的寫照。
刺客殺手克莉絲招募了一群同樣心術不正的同夥,協助她進行這場陰謀[尤其是二號惡女諾瑪,由戴棒球帽綁馬尾的索爾絲(P. J. Soles)飾演〕。還有一群人[約翰.屈伏塔飾演的比利.諾蘭及麥可.塔波特(Michael Talbott)飾演諾瑪的男友佛雷迪〕,他們也被刺殺者所操縱,幫助她殺人。包括操控整場選拔,刺殺者就可確保候選者嘉莉和湯米順利奪冠。
就連嘉莉的地下競選總幹事—美麗笑容的蘇.絲奈兒[Sue Snell,艾米.歐文(Amy Irving)飾〕也與歡呼的群眾站在一起—但又與他們分隔開來—她似乎對自己的媒體操作相當滿意。
在狄.帕瑪的《計程車司機》中,我可以想像西碧兒.雪柏所飾演的貝茜(如果他在《魔女嘉莉》之後才拍,南茜.艾倫或艾米.歐文都會是很好的角色人選)在電影中的地位,會被放大到幾乎等同於主角。
然而,如果許瑞德和史柯西斯強制要求整部片不可有任何非崔維斯觀點的戲,而狄.帕瑪卻打破規定,安排了幾場貝茜觀點的戲,我一點也不會意外。
也許貝茜早就識破崔維斯的計畫,也正是因為她,崔維斯的刺殺計畫才會大挫敗。我不是說這種貝茜的老套陰謀論想法會讓史柯西斯版本的電影有所改善。但是如果用希區考克式的手法來拍同樣這個故事,可能會變得更好嗎?我可以用腦補想像這樣的改變,交織融入狄.帕瑪版本的劇情當中。
狄.帕瑪和史柯西斯版本的另一個改變,是整個《搜索者》的角度。當許瑞德寫出他主題性濃厚的《搜索者》翻拍版,然後幸運地請到史柯西斯擔任導演時,他不僅找到一個詮釋他作品的人,更找到了一個秘密計畫的共謀者。天啊,史柯西斯甚至在《殘酷大街》中都出現了《搜索者》的片段。當許瑞德向馬丁陳述伊森.愛德華(Ethan Edwards,譯按:《搜索者》中約翰.韋恩飾演的角色)與崔維斯.比克爾的雙重性時,史柯西斯根本不需要他來解釋,就直接對保羅說了「科曼奇人和水牛」(Comanche-Buffalo)的故事[譯按:在《搜索者》中,柯曼奇人(印地安人)殺了伊森.愛德華的哥哥全家。這故事應該是指一八七七年的「水牛獵人戰爭」(Buffalo Hunters’ War)〕。
我想我可以合理推斷,狄.帕瑪並不像史柯西斯那樣迷戀約翰.福特,或《搜索者》。我也很懷疑,布萊恩是否會像史柯西斯那樣,著迷於這兩部電影之間的相似性。我可以想像,如果保羅不斷對他引述約翰.福特的這部史詩電影,他會對許瑞德說:「聽好,保羅,也許你寫的劇本是根據《搜索者》。但我要拍的電影會是像《反撥》。」
下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果狄.帕瑪拍《計程車司機》的話,誰要來演崔維斯.比克爾?
如果你因為兩人過去的合作關係,馬上就選擇了勞勃.狄.尼洛—那可就話說太快了。
儘管布萊恩和勞勃的藝術生涯是一起開始的,但他們直到八○年代的《鐵面無私》(Untouchable)才再度合作。
我一直在猜想這兩人是不是鬧翻了。但最近我問起狄.尼洛先生 在《問候》和《嗨,媽咪!》中與狄.帕瑪先生的合作經驗。這位演員愉悅地回憶起這位導演:「與布萊恩合作總是很開心,他是個好觀眾,他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我問起他們兩人之間是否有不愉快?狄.尼洛斷然否認他們之間有過節。「沒有,」他解釋道,「(七○年代)我們在城裡,會約一起喝咖啡聊天。」
我問他們為什麼沒有繼續的合作,狄.尼洛先生說:「布萊恩當時已經是大導演。他做他的事,我做我的事。」確實,如果你回想一下狄.帕瑪在七○年代拍的電影,狄.尼洛有沒有參與演出根本無所謂。直到《凶線》中的傑克.泰瑞,才出現了適合勞勃.狄.尼洛的角色(譯按:因為《凶線》男主角約翰.屈伏塔演太爛,觀眾都希望是由狄.尼洛來演)。
那麼《計程車司機》呢?
你必須記住,勞勃.狄.尼洛一開始並不是《計程車司機》的優先人選。當時哥倫比亞公司已經安排讓傑夫.布里吉擔任主角,菲利普斯夫婦(Phillipses)和東尼.比爾擔任製片。史柯西斯希望狄.尼洛演這角色,但是電影公司認為他還不夠有名。然而,當時勞勃.狄.尼洛正在法蘭西斯.福特.科波拉即將上映的《教父》第二集中扮演年輕的維托.柯里昂(Vito Corleone)。因此,根據許瑞德的說法,他們決定不與傑夫.布里吉合作(這也表示他們要與超級明星製片人東尼.比爾道別了),而是等《教父》第二集上映,希望這部片能捧紅狄.尼洛。這招果然奏效,勞勃.狄.尼洛憑著維托.柯里昂一角,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不過,史柯西斯又遇到另一個問題,狄.尼洛已經簽約演出伯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所執導的義大利史詩片《一九○○》(1900)的兩位主角之一。現在,史柯西斯不得不坐等貝托魯奇完成他的長篇巨作,彷彿等到地老天荒也等不。
就是這樣,馬丁和保羅堅信,勞勃.狄.尼洛就是崔維斯一角的最佳人選。
不過,我可以想像布萊恩.狄.帕瑪會很開心哥倫比亞公司通過了這部由《刺激》的三位製片人製作,傑夫.布里吉主演的電影。我不認為狄.帕瑪會為了等巴比(Bobby,譯按:勞勃.狄.尼洛的小名)等一年。即使布里吉退出,我也可想像詹-麥可.文生也可以把狄.帕瑪版本的崔維斯.比克爾演得很好。
但現在有個價值六十四萬美元的問題:找個白人來扮演原是黑人角色的史波,這該怎麼解決。
我知道我在小題大做,但是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計程車司機》中整個社會責任、社會妥協和誠信之間的爭議,都可以歸結到這個問題。正如我之前所說,我不覺得史柯西斯會認為改變角色的種族是個大問題。而製片方和電影公司可能會利用黑人觀眾暴動的最壞情況來恐嚇導演。如同我先前所提到過的,史柯西斯一直在為哈維.凱托尋找一個好角色。
但是,布萊恩.狄.帕瑪不會極力爭取哈維.凱托來演這部片。
他也會面臨史柯西斯曾經面臨過的同樣壓力嗎?
這是毫無疑問的。
然而,如果崔維斯.比克爾這角色沒那麼令人同情,如果他更像《反撥》裡的角色,情況發展可能就不一樣了。這傢伙是他媽的個瘋子。瘋子可能會殺任何一個人。此外我必須要說的是,如果這位拍得出「黑人寶貝」的導演認為這劇本應該以原汁原味呈現,我很肯定,狄.帕瑪會拍出一部成功的《計程車司機》。
作者1963年出生於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市(Knoxville)。他在九部電影作品中擔綱導演和編劇,並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著有小說《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狂野電影史》(Cinema Speculation)是他的第一部非小說作品。
書名:《狂野電影史:跟著昆汀.塔倫提諾飆電影》
作者: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
出版社:黑體文化
出版時間:2024年10月
- 【書摘】《國之荒原: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2024 年 11 月 8 日
- 【書摘】《熱蘭遮之淚:17世紀荷蘭牧師溫世繆在福爾摩沙的生命故事》 - 2024 年 11 月 7 日
- 【書摘】《生徒年代:茶金歲月前傳》 - 2024 年 11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