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家園前夕的回顧與展望

陳秉亨
147 人閱讀

二次能源轉型與多元綠能是全球趨勢

隨著最後一部老舊核電機組的歲修,台灣迎來41天的核電歸零狀態,媒體用「罕見」來形容,其實是歷經過去八年艱辛的能源轉型過程結果。全球能源轉型已經成為無法逆轉的趨勢,尤其在面對氣候變遷的壓力下,各國紛紛加速向低碳、再生能源發展。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提出了第二次能源轉型的政策,強調發展多元綠能,這不僅符合國際潮流,也展現了台灣對氣候變遷挑戰的基本態度。特別是在2023年於杜拜舉行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國際社會一致認同再生能源的發展需要加速,並且希望在未來十年內達到再生能源發展三倍成長、能源效率提高兩倍的目標。

IEA,2024能源展望報告所提出的能源趨勢。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發表的2024年《世界能源展望》,預測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仍是未來成長最快的能源,核能雖有微幅增長,但並未如部分國內擁核人士所宣稱的「核能大幅回潮」。這些擁核人士往往以減少溫室氣體為理由推廣核電,但令人質疑的是,他們過去對反對高碳排放產業的環境運動卻沉默不語,這種雙重標準令人不禁反思其真實動機,是否企圖利用小型核電減緩高碳產業的減碳責任?

能源轉型的第二階段旨在加速再生能源的佈局,以確保台灣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部分人士卻利用小型核電的個案,試圖將其塑造為台灣能源轉型的解決方案,這不僅可能阻礙再生能源的發展,還無法有效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緊迫挑戰。再加上,許多有心人士透過認知作戰散布對再生能源的不實資訊,抹黑再生能源發展,更是成為淨零轉型的最大阻力。

回顧台灣能源轉型的上半場:成績與挑戰

隨著核三廠2號機的歲修,台灣初步邁入「零核電時代」,這標誌著台灣在能源轉型上的重要里程碑。早在2016年總統大選時,無論是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或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都表示支持台灣邁向「非核家園」的目標。儘管當時許多保守的經濟學者認為再生能源會對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但實踐證明,台灣股市在武漢肺炎疫情、俄烏戰爭等全球不穩定因素下仍翻倍成長,非核政策與經濟穩定共存。

朱立倫主席當年競選政見也算獲得實現。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時間證明再生能源的推進不僅沒有損害經濟,反而帶動了新的產業與就業機會。以再生能源相關的產業為例,現場施工、海洋工程、無人載具、水下聲學技術等領域因應再生能源需求發展迅速,這也間接促進了台灣在全球再生能源產業與海洋科學的地位。此外,外資對於台灣的再生能源建設的投資,也使台海局勢穩定在國際間更加受重視,成為台灣「矽盾」之外的另一道防線,這是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未曾達成的。

空氣汙染數據進一步佐證了非核家園政策的有效性。以長期關注空氣汙染問題的中興大學莊秉傑教授的研究為例,儘管核三廠二號機停機後,台灣PM2.5數據並未上升,且部分空氣品質較差的測站其數值仍低於現行標準,甚至已符合即將於明年實施的新標準(30 μg/m3)。這表明,透過光電負擔夏季用電尖峰、冬季用風電減少燃煤空污的模式,可降低空氣汙染的影響,證明非核政策並非如擁核人士所稱的「用肺發電」。

核三廠二號機停機日,空氣汙染最高的幾個測站數值,仍符合標準(摘自莊秉傑教授臉書)

誠實面對小型核電的問題

然而,當再生能源的發展已取得不錯的成績時,部分人士開始推銷小型核電的商品。部分推銷活動時常伴隨著不實資訊,試圖利用誘導性的民調讓民眾相信核電是解決台灣能源問題的最佳途徑。例如,最近媒體不斷炒作「共軍封鎖台灣海峽,就沒有天然氣可以發電,所以需要核電」的假議題,企圖引發民眾的能源焦慮。然而,若台海真的發生衝突,有許多段癱瘓電網的軍事手段都遠比封鎖天然氣海運供應更為簡單,這類假議題的出現,顯然是一種認知作戰。

IEEFA報告指出小型核電實際成本遠遠超過預期的問題。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從經濟層面看,小型核電並非解決台灣電價或電力供應的靈丹妙藥。根據IEA的研究,再生能源與儲能技術的成本正在迅速下降,這意味著小型核電無法在價格上與再生能源競爭。美國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2024的報告也是直指小型核電:太貴、太慢且風險太高的問題。而且,台灣設置新的電廠一直以來都面臨鄰避效應的挑戰,即使在相對簡單的變電站設置上,也常常引發社會爭議與工程拖延(如台北市的松湖變電站),更何況是涉及核安的核電廠。小型核電廠的建設時程將無法滿足台灣迫在眉睫的減碳目標,並可能引發更多社會問題。

核廢料處理同樣是小型核電難以迴避的問題。核一廠的燃料棒乾式儲存場因地方政府審批流程卡關長達11年,導致用過燃料棒無法自反應爐內移除的尷尬狀況,而這僅是中期儲存的問題,更別提包含小型核電廠的核廢料最終處置問題。儘管小型核電在技術上有所進展,但這並不意味著核能的固有風險可以被輕易化解。筆者不禁想要問:政治人物與工商大老在主張小型核電之前,有幾個人會公開承諾自己選區/廠區歡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

第二次能源轉型重點為促進公民參與,而非小型核電

台灣的能源轉型正處於關鍵時刻,隨著再生能源技術的成熟與全球減碳壓力的提升,推進多元綠能、加速再生能源發展已是世界的主流選擇。在誠實面對並徹底解決上述問題之後,小型核電或許能提供一部分補充作用,但不應作為台灣能源轉型的核心方向。其高成本、核廢料處理難題、設廠遭遇的社會抗爭等不確定等問題,並不能有效應對台灣當前急需解決的能源與減碳挑戰。

再生能源的推廣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會共識,並且要補完過去仍不足、讓全民享有再生能源收益的制度設計,強化再生能源與地方創生的連結,而非小型核電這類具爭議性的能源選項。部分政治人物與企業人士在推銷小型核電之前,應正視其潛在風險,台灣應聚焦於發展再生能源技術、提升能源效率,並強化國內能源系統的韌性,以確保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透過再生能源佈局與減碳技術的進步,台灣不僅可以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也能夠為全球的能源轉型提供一個成功的典範。這才是台灣長期能源策略的最佳選擇。

參考資料
莊秉潔教授臉書
中央社,朱立倫:台灣一定要走向非核家園
IEA,2024能源展望
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Small Modular Reactors: Still too expensive, too slow and too risky

作者為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創會理事長

留言評論
陳秉亨
Latest posts by 陳秉亨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