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籌備多時亦花費大量資源的「台南400」活動,已經到最後兩個月,每到週末台南市區非常熱鬧,不輸給以大型演唱會吸客的高雄市。台南的文化資產和高雄的海港地景,實為近20年來樹建南台灣的兩大觀光瑰寶。
台灣與西方相遇之初在台南
雖然主辦單位市政府說明,「臺南400,邀請您,用365天,360度的全視角,一起創造自己專屬的臺南文化度量單位 ,親自體驗、各自定義、自由想像、自在行旅」。不過,台南400基本上就是從1624荷蘭人登岸開始算的這段時間,不妨理解為台灣與西方相遇軌跡的點點滴滴。

踏著葉石濤前輩的文學石板路,到國華街吃虱目魚,配上用白糖熬煮味道十分乾淨的紅茶,在有400年歷史的台南老城,每踏一步都是一個故事。
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主題是17世紀做為東亞貿易重要節點的台灣,可以看見現存在荷蘭檔案館的兩個重要台灣文件:有鄭成功與荷蘭人的締和條約,也有鄭經寫給已離開台灣多年的荷蘭艦隊司令,希望他們回來共抗清軍的信件,呈現出台灣與西方相遇之時就存在的歷史複雜性。
在台南美術館一館的「沃克、海怪、炮火與他們:熱蘭遮堡400年」,展出依託17世紀台灣與東印度公司相關的各種藝術創作,重頭戲是藝術家沈建龍長達27公尺的「東寧臺灣圖卷」,有好多細節可以觀察,特別是有關原住民的部分,也可看見台灣與西方交往初期的大舞台細節。
早在西方人來之前,河流已餵養原住民數千年
「台南400」特別之處在於不只人文歷史,在台南美術館二館的「我們從河而來」展覽也是這次活動的亮點。它不僅展出台南附近流域的榮枯興衰,也帶到曾文溪上游鄒族人對於流域知識的原住民智慧。屬於系列活動的「2024台灣設計展」主題也與之呼應,千年以後有許多台南企業遵循祖先的智慧,創造循環的實踐方式,將產品設計導入永續和創新。
走出戶外,在大林國宅附近,有剛整理完成的「哈赫拿爾森林」綠地,這個洋名其實是荷蘭語 Hagenaars Bos(意為海牙人樹林)的翻譯。如果想走得更遠,幾年來廣為人知的西班牙朝聖之路,在台灣也找到自己的版本,就是從台江口到玉山頂全長177公里的山海圳,包含已在台南流行數十年的西式早午餐,台南充滿西方生活方式在台灣現代生活的蹤跡。
歷史推測與想像:如果發生其他 台灣命運會如何
描述台灣和西方的相遇,台南400並非第一個嘗試,而是規模最大的一個。
早在100年前英國駐北婆羅州的作家兼官員魯特,把他在1921年4月在台灣的9天旅行,寫成《1921穿越福爾摩沙》一書。作為觀光客的他旅行到國姓爺神社,發歷史之幽情,「不禁想著,若國姓爺不曾出現,福爾摩沙會不會成為第二個爪哇?或者,依照預定的命運努力擴張成為殖民強權的日本,會不會從荷蘭人手中搶走它?」
同樣的情懷,藝術家李立中延續之前既寫實又魔幻的作品風格,虛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雇員Pontanus的日記,用虛構的人類學筆記來呈現感想。
也在最近,台南在地劇團鐵支路邊在台南孔廟演出寺山修司劇作「狂人教育」台語版,將1962年首演的日本人偶戲劇本,在鄭成功時代興建的全台首學明倫堂搬演,作為歷史深切的回聲。
米蘭昆德拉新書亦提到小國處境
在台灣回顧與西方交往歷史的2024年,剛好米蘭昆德拉的《一個被綁架的西方國家或中歐的悲劇》也在今年於台灣出版。
米蘭昆德拉在書中提到中歐的處境,「對一個匈牙利、捷克或波蘭人來說,歐洲一詞代表的並不是一個地理現象,而是一個與『西方』同意的精神概念。」然而,「對於中歐追求多樣化的熱情,沒有什麼比俄羅斯這種形式統一、追求一致、中央集權的國家更陌生的了。它一直以駭人的決心將帝國的所有民族,轉變成單一的俄羅斯人民。」
這本字數不多的作品,作家盧郁佳評為「震撼的既視感」,和西方關連甚深的香港、烏克蘭讀者想必深有同感,但北約前線的歐洲國家何嘗不是?台灣何嘗不是?
處於東方與西方之間的小國,要如何找尋貢獻於世界文明之意義,在布拉格之春前夕的米蘭昆德拉顯得非常樂觀。在同書附錄的演講詞〈文學與小國〉,他引用捷克紙幣上歷史學家的話:「如果我們不將國族精神提升到比鄰國更偉大崇高的活動中,那麼我們連自己的存在都將無法保證。」令人樂觀動容。
寄望夾縫痛苦轉化為豐富的創造力
不論如何,台南400都提供了台灣與西方相遇的一條輪廓線。台灣和西方,相遇於大航海時期,錯過西方的啟蒙時代,擦身於日本帝國,再相遇已是多元民主的默契。這應該是個精彩的故事,需要後人繼續訴說。
然而,我們訴說自己命運的空間似乎也在壓縮中。在2024接近尾聲,提議孔廟明倫堂可作為舞台演出,擁有戲劇與台灣文學專業的孔廟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石牧民,因被國民黨議員指控「台獨」立場,並以杯葛預算審查而被迫辭職,其命運恰好和寺山修司「狂人教育」劇情要抓出家族神經病(孽子/孽女)的戲碼,展開意外的巧合一致。
這是單純的巧合嗎?或許以米蘭昆德拉的話作為勉勵,「十九世紀,捷克人民生活在世界歷史的邊緣;這個世紀,我們處在世界歷史的中心。我們很清楚,生活在歷史的中心並不是什麼輕鬆愜意的事。不過,在藝術的神奇土壤上,痛苦會轉化為豐富的創造力。」
作者為二十年來企業創作二刀流,去哪裡始終不忘記者和企業人的雙重身分。從外派中國到矽谷分公司,由太平洋東西兩岸回望台灣,文化與生態如珍寶發光,傳產和數位經濟並列爭輝,正在寫作新書《末代台幹》。
- 二戰結束八十周年好讀書(二)──讀「國母」宋美齡 - 2025 年 4 月 15 日
- 二戰結束八十周年好讀書(一)──讀「漢奸」胡蘭成 - 2025 年 4 月 1 日
- 寒流注意?! 史上最強國際政治白話文運動襲來 - 2025 年 3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