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以「交流」 為名就什麼都可以?
近日馬英九辦公室(被)「邀請」中國學生參訪團到臺北市中山女高進行教育「交流」引發一些爭論,除了團中有中共官員和共青團成員之外,對外傳送的訊息和影像,在在都是統戰外宣。沒有人權、新聞倫理和個人隱私原則的國家如中國,中山女高的學生成了中共統戰宣傳免費的看板。
參訪團中的中國學生侵門踏戶,在臺中洲際棒球場祝賀「中國臺灣」棒球隊獲得世界冠軍,這不就是中國統戰最佳鐵證?中山女高校長還對外宣稱,「兩岸交流」對學生都是「教育的養分」,這位校長口中的教育顯然沒有「尊嚴」。
馬英九辦公室也反過來指責批評或反對此次參訪的人對台灣沒信心,言下之意是無需對中國統戰甚至各個層面的入侵保持警覺,甚至要大家多說代表一個中國的「中國臺灣」。
中國透過台灣買辦和協力者以交流為名進行的統戰行之有年,而中國的統戰拜影像媒體與網路之便,更是無所不至、無孔不入,其中穿透力最強的莫過於中國語彙大量入侵的現象。
我就問,只要以「交流」 為名就什麼都可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順著某種滑坡理論,批評和反對中國統戰的人對臺灣沒信心,乾脆也不要使用中文、不要拜關公媽祖?強化國防也是對臺灣沒信心,所以藍白要砍光潛艦預算?
所以是主張要對中國入侵提高警覺的人心胸狹窄想太多嗎?先講結論:任何「政治歸政治,XX歸XX」的說法才是最意識形態,那是一種假中立、假的理所當然,對於思考與言論條件的排除。
你今天說中國話了嗎?
事實上,中國語彙入侵台灣由來已久,透過早先類似《甄嬛傳》的中國劇、近來的《黑悟空》,各式各樣的抖音、短影音和小紅書,可謂無孔不入,遠比中共官方對臺的正式發言和各種侵擾行動要更細緻更難防備。
「拐點」、「河蟹」、「懟」、「查水表」、「確認過眼神」、「接地氣」、「牛逼」、「視頻」、「阿姨,我不想努力了」、「恐龍扛狼」等等,極其頻繁/平凡地出現在台灣的社會語境之中,甚至連民進黨政府官員也動不動就把「接地氣」掛在嘴上。學術與教育界也不遑多讓,台社和文化研究體系或自我標榜左派(精準一點來說是「左統」)的學者更是捨「累積」而就中國用語「積累」。「考研」、「拼搏」也早已是大學生的日常用語。
如果我們可以對這些狀況不以為意,似乎也找不到什麼立場反對Chinese Taipei這個極具羞辱的標籤。Chinese Taipei就是一個四不像的語彙,有Chinese Taipei,是不是有Non-Chinese Taipei?都沒有Taiwanese住在Taipei?把高雄、台南、其他台北以外的城鎮放哪裡?
從英文使用者的角度來看,Chinese Taipei跟China Taipei根本是同義字。日韓歐美媒體看得很清楚,報導賽事的時候都幫我們正名為Taiwan,反倒是藍白或華統人士和中國統一口徑愛用Chinese Taipei,一廂情願說那是「中華」。
對於台灣和中國,沒有單純的文化交流這件事
有些人可能會主張應該用「自然而然」的平常心看待文化交流,特別是在當前全球化的情境下,各種資訊、影像和文化元素都無時不在流動;他們也許也會主張臺灣和中國之間存在著深遠的淵源。
這些「也許」是事實,文化的本質就現實面來說也的確會有混雜的趨勢,但這並不表示文化可能脫離政治和經濟權力,即便是全球化混雜的文化情境下,不表示就沒有文化霸權與入侵、政治和經濟宰制的問題,「自由市場」也不必然是自由的保證。
由於台灣和中國之間存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糾葛,彼此之間的互動往來就必然比其他國家或文化傳統之間的交流更為複雜,更須小心應對。更直白一點來說,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一直對我們有併吞野心的國家,它在軍事、經濟、政治、外交各方面都未曾停止對台灣的滲透、干預和壓迫。
媒體、教育、學術和文化方面也不例外,統戰滲透例子不勝枚舉,包括招待臺灣各級學校到中國參訪,上課內容當然少不了中共當局的官方思想。最近幾年連鄰里、同鄉會、宗教團體互動,特別是和媽祖信仰有關,也都成為中共當局積極的統戰滲透的管道。
中國日常生活語彙然當然也是中國滲透的一個管道,相較於其他類型的滲透又更為細緻複雜,因為我們很難清楚辨識這些語彙滲透背後確切的政治和媒體權力結構以及金流,特別是在當前直播盛行的時代裡,抖內和「電子支付」的途徑更難以追蹤。
語言不是一種中立超然的工具
語言一直都是國家治理重要的一環,它的本質不可能脫離政治運作,語言也總是反應特定的觀點和價值,甚至國家認同。臺灣現今的許多公共設施都使用漢語拼音,就是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建制的,顯然是被強勢的中國文化同化的一種徵兆。馬英九執政時期甚至一度想實施繁體和簡體中文雙軌制,逐步實踐「書同文,車同軌」的統一大業。
筆者並非在此宣揚鎖國或排他主義,但是必須強調各方面的交流都不能失去自主性,語言文化也不例外,文化自主性需要與時俱進的政策,更需要有高度的自主意識,否則說穿了就是被同化、被征服。中國語彙入侵的問題顯然也很難全靠立即性的政治手段解決,這更顯示自主意識的重要。
現在還有文化中國和政治中國的區分嗎?
中共政權自革命時代以來,不斷強調要使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作為來從事群眾教育和動員,因此產生了很多口號、口令、甚至是粗鄙不堪的宣傳用語。這樣的動員衝擊的不只是語言文化,更是在戕害思維感受。國內一部分人士對於中國還有強烈的鄉愁和憧憬,他們可能會緊抓著「文化中國」這個神主牌,忽視或無視中共統治造成的文化災難,以及對臺灣的壓迫。
有人可能會主張,文化就是生活方式,沒有高低的差別。我個人也認為多元文化是不可避免的現實,但是不應該是完全沒有文化鑑賞和辨別。
人們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同時也被建構著特定的政治、道德和文化意識,因而成為特定的主體。英文有句諺語we are what we eat,筆者覺得也可以把它改成we are what we speak。甚至從哲學的角度來說,語言就是存有的根本條件,決定我們存在的樣態。也許高低文化差異很難有絕對的判準,但是文化相對論不應該當成放棄自主性的藉口,或是統戰入侵的不在場證明。
臺灣的民主需要更強的防衛
台灣是民主社會,在歷史變遷過程中融入了不同族群的傳統,對各種文化影響都保持開放,這是台灣作為一個海島國家的有利條件,但是不表示我們可以完全放棄主體性,特別是面對中國的時候。
英國人講soccer,美國人講football,英國和美國都沒有要併吞對方,有各自的語言,有各自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但是能夠了解彼此,這兩者之間並不衝突。但是臺灣和中國的關係與其說像英國和美國,倒不如說是烏克蘭和俄國,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無所不用其極要併吞臺灣、摧毀我們得來不易的民主體制和生活的中國。
筆者不認為有所謂的「天然獨」,獨立自主的意識不會自然生成,而是需要高度的意識覺醒,需要辛苦的工作,特別是當我們的年輕世代的日常生活被小紅書和抖音填滿,而這些網路媒體加上網紅個人頁面和網路直播,裡面早已充斥各種中國統戰部門和涉台單位投放的影像、訊息和風向,不乏錯假和惡意訊息,形成一部更具能動性、更難防備的統戰宣傳機器,混淆視聽、分化台灣社會和打擊台灣人信心。
然而,面對這樣的語言入侵,似乎很難施行由上而下全面性的禁止。目前能做的似乎只能透過多元的資訊來源、即時打擊與更正錯假訊息、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和語言為華自主意識,更需要有比較明確的媒體管理條例。
陳傑憲跑壘在胸前劃的那個手勢寓意深遠,標誌著那個一直在場卻又被迫缺席的名字「臺灣」。當臺灣人失去對中國用語入侵的警覺,認為那些都是自然而然的語言文化,從潛意識被制約,他們還會在乎叫臺灣、中華台北或中國台北嗎?
語言不只是語言,中國語彙和媒體對臺灣的侵犯不亞於飛彈,在在都是從根掏空臺灣民主的根基。
作者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不務正業,致力跨越學術藩籬,畢生最大夢想是臺灣人成為有知識、正義感和寬闊世界觀的新民族。
- 中國語彙對臺灣的侵犯不亞於飛彈 - 2024 年 12 月 3 日
- 歷史夢魘或翻頁?柯文哲司法案件的啟示 - 2024 年 9 月 3 日
- 傅柯的權力論述與我們所處的時代:從傅柯逝世四十週年談起 - 2024 年 7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