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星期二晚上,南韓總統宣布戒嚴,並派遣軍隊控制國會大樓(防止國會覆議戒嚴案),以及實施宵禁。南韓總統說明原因是因為在野黨亂政、控制司法機關、勾結境外勢力等,但許多媒體跟評論員則推測可能跟南韓執政黨以及總統相關的司法案件有關。無論如何,在南韓社會本身並沒有大規模動亂、北韓也沒有針對性地集結、南韓總統滿意度也並不高的情況下,忽然宣布戒嚴令,引發世界震撼。在連執政黨、軍警、民眾都不支持的情況下,南韓總統灰頭土臉的在一天內宣布結束戒嚴。
台灣國會雖紊亂,但完全沒到必須戒嚴地步
對於台灣來說,一些對於台灣國會亂象憂心的民眾,認為可以同理南韓總統提出的各種理由。然而,以台灣現階段的狀況來說,雖然混亂,但完全沒有宣布戒嚴的必要。
首先,戒嚴是全面的資訊流動的控制,但目前以台灣的狀況來說,資訊流動遠比資訊封鎖來得重要。雖然台灣的媒體以及社群網站深受境外資訊影響,但目前的公開透明仍然成功的揭發了一些政府內部的醜聞或者軍隊準備的問題,而這些醜聞或軍備問題的確會影響台灣的整體作戰能力。雖然台灣目前有境外資訊操弄的問題,而當下的分立政府無法好好處理這個問題,但目前台灣民間的韌性還在與境外資訊操弄進行消耗戰,也可以逐步透過與社群網站跨國合作,還不到需要以全面封鎖資訊的方式來處理。戒嚴的封鎖資訊將不利台灣備戰。
第二,台灣目前司法跟檢調體系仍有合理的運作。當然,每個國家的司法體系內都有醜聞,而台灣的憲法法庭目前受到國會威逼中。但各級法院目前大多仍能夠正常判決,各黨派的貪污舞弊都受到調查與起訴,軍隊叛國行為目前在法律上仍有懲罰、而各級法院也能有效審理,並且能夠依法行政。在此狀況之下,對於掌握執政預算與行政權的執政黨來說,並沒有需要宣布戒嚴並凍結法院、改成軍事法庭的方式來進一步強化依法行政。目前的法院體系跟憲法的權力分立仍能運作。
第三,台灣的民間社會目前也正在持續的民主深化中,戒嚴將嚴重打亂民主深化的進程。雖然台灣社會這幾年沒有大規模抗議,但是一些草根性的社團、地方議題的社團(包括交通安全、動物保護、環境保育、環保、開放資料、勞工、外籍移工)等仍持續運作,帶起重要的地方政治討論、也適時影響政府政策。雖然某些政策辯論有明顯的境外聲量操弄的痕跡(例如之前的印度移工事件),但這些操弄遠非達到影響國家安全的程度。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最近台灣新一代年輕人轉使用Threads等非中國的社群網站、台大生抗議中國共青團、青鳥運動、DCard熱烈討論中國鎮壓BL小說作者等事件,這些都是新一代的政治啟蒙,而這些政治啟蒙也的確讓民調上年輕人對民主的支持程度仍然很高、且維繫不墜。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宣布戒嚴,雖然可能有辦法抓到滲透到台灣的統戰團體,但也同時會直接抹消這些民間的培力。這些民間社團的連結,雖然可能議題多元,但到戰爭時期,卻可能也可以成為總體戰的一部分,例如加入地方防災中心或者協助民防團體,是韌性台灣相關政策落實的基礎。假如只是因為目前國會卡關而宣布戒嚴,會直接把整個公民社會刨根。
台灣各種制度仍正常運行中,沒有戒嚴的理由
最後,就是台灣的選舉罷免制度也仍然正常運作中。2024年大選結果雖然各家都不滿意,但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敗者不同意的動亂,各方都接受選舉結果。在之後的基隆市長罷免案中,雖然罷免失敗,但各方從連署到動員都顯示了選舉過程有正常運作(但選後的司法案件仍須注意)。面對即將到來的2026地方選舉,各黨派的候選人已經開始摩拳擦掌準備,這就是各方都仍相信民主制度能運作的重要訊號。
目前總預算卡關,直接影響的就是地方的各種支出,而這些支出影響到的是全體民眾。民眾在充分告知總預算卡關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響之後,會在接下來2025年的罷免案以及2026的地方選舉透過選票來反映其究責,而這些程序目前都仍正常運作,沒有受到太嚴重的干擾。在這樣的情況下,忽然宣布戒嚴並凍結相關程序,只會讓民意無法「正常能量釋放」,讓政府無法確定民意方向以及需求,這對於近年來強調總體戰的台灣將更為不利。
總而言之,還不必提到台灣宣布戒嚴造成的國際形象衝擊以及後續國際援助、或者宣布戒嚴會不會反而給中國有了類似盧溝橋事變的藉口、或者軍警是否會執行戒嚴令,光是上述討論就可以推論出,目前因為分立政府就宣布戒嚴絕對是弊大於利、飲鴆止渴。總預算未通過絕對是會影響台灣的國防安全,但目前的政府仍有其他管道來繼續推動國防以及其他議題,在時間上也仍有一定的彈性,用立刻跟進宣布戒嚴來處理絕對得不償失。
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 臉書終止事實查核對台灣的影響與策略 - 2025 年 1 月 16 日
- 大法官提名僵局的賽局模型分析 - 2025 年 1 月 2 日
- 在川普第二任繼續支持台灣國防的策略 - 2024 年 12 月 1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