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大山
天氣晴朗時,從宜蘭大安埤山,遠望中央山脈最北端,如果有一群大山露出雲海,彷彿抹香鯨群浮游於海面,那兒想必就是南湖大山群峰了。
1933年秋初,時任神戶商業大學助教授的地理學家田中薫(1898-1982)遠從日本來臺。這位貴族出身的岳人,想要在山裡尋找冰河遺跡。後來經由山友介紹,鹿野成為嚮導。
稍早時,鹿野尚在東海岸調查。結束後,先帶領托泰・布典,橫越知本越道路,再北上會合。
知本越道路跟關山越道路一樣,較晚開拓。起自臺東郡卑南庄,沿知本溪北側向西。跨過知本主山與霧頭山間的鞍部後,再沿隘寮北溪南側續行。全程一百二十五公里,1930年初才全線通行。警備道未開通前,臺東魯凱族大南社(達魯馬克部落),以及現今屏東阿禮部落,早就以此為狩獵和聯絡的道路。
他們兩人由東段出發,起自大南社,經追分、見晴、深山、霧山、知本山等駐在所,翻過一千六百公尺的越嶺點。接著抵達松山,繼而下行,經霧頭山、榛、阿禮和霧臺後,出三地門。此段路線,中途並無部落。蕃社盡在警備道東西兩端,駐在所功能似乎只有維持交通,以及招待旅人休憩之用途。兩端的部落,早些年鹿野均有多回採訪。
鹿野返回臺北後,隨即跟田中薰碰面討論,到底要攀爬哪座大山。兩人事先都有一共識,希望能聞到「冰河的香味」。鹿野依自己的經驗,率先想到南湖大山。田中薫事前即有研究,同樣屬意這座中央山脈北端的最高峰。
五年前,鹿野走訪過。此回想要重新站到山頂,從冰斗的角度檢視。他將不再感性浪漫地俯瞰,而是要好好端詳周遭的環境。從次高山觀看冰斗,他已有多回經驗,可做為印證。等這回陪田中薰到南湖大山觀測,接下他還要走訪次高山,進行最終回的調查。
若從1938年發表的「著者踏查線圖」判斷,鹿野日後極可能有第三回的南湖訪查,甚而縱走到中央尖,但缺乏更充足的史料下,只能暫且擱置一旁。
第一回上南湖,在1928年8月。鹿野和臺灣山岳會會員出口一重,一起由羅東入山,再跟京都大學山岳部酒戶彌二郎、岩田權兵衛於埤亞南社碰頭。
8月20日,他們從埤亞南社,循蘭陽溪最上游的耶克糾溪,上抵寄烈亭(現已廢棄)。在這裡獲得灰林鴿的幼雛和巢位。鹿野對此鳥並不陌生,早在烏來山區、奇萊主山和中央尖等地都有個體紀錄。泰雅族也有自己的稱呼,有別於平地鳩鴿科鳥種。
日治及戰後初期,攀登南湖大山,主要都由此線登山。昔日橫越耶克糾溪,若是豪雨之日,經常發生山洪暴漲,山友屢遭圍困。1970年代起,前往的路線多改從思源埡口。利用710林道,翻越多加屯,再經木杆鞍部,上抵雲稜山莊。少了過溪,便無虞山洪爆發的威脅。
21日,他們由寄烈亭經タケジン(Takezin),研判可能是審馬陣山屋一帶。1929年,鹿野發表的蝴蝶調查報告裡提及,自己有一筆黃鳳蝶的紀錄,在三千公尺左右的南湖山區,指的極可能是此地。
22日,抵達南湖圈谷的布那奎(Bunakke)。此一圈谷,泰雅族傳統地名Bnaqi,乃平坦岩屑砂土之意。過去曾有泰雅族的獵人小屋。鹿野抵達時,並未述及此小屋,他們利用現場的圓柏做為支柱,迅速搭建了天帳。
圈谷周遭,茂盛的玉山圓柏生長著。蕃人們砍下一些較大的枝幹,做為營帳支撐,搭起帳篷。厚厚的圓柏樹葉,鋪滿地下。帳篷下緣,再用石頭重重壓住,避免夜風灌入。除了收集岩石間滲出的一些地下水,用來燒開和煮飯。同時間,好些圓柏枯枝也撿回堆滿了。
───〈埤亞南越の山旅(上)〉,《山岳》,1931.7
未幾,他們由布那奎登上南湖大山主峰。初回登上山頂,或者在周遭稜線俯瞰時,鹿野尚未有冰斗的想像和概念,只有單純地對壯麗風景的感動,逐一把周遭的山頭暢快地認識。進而回想幾年來,在臺灣攀登高山的歷程,不禁感謝這塊土地賜予的一切。
一隻大型弓蜓在天空梭巡。牠的型體和色澤,讓鹿野想起上個月的一回昆蟲採集。在阿里山沼平潮溼的沼澤區,他跟臺北高校教諭荒川重理老師一起,捕獲一隻不知名的弓蜓,立即置入毒瓶之中。怎知氰酸鉀毒瓶沒有發揮效用,當鹿野打開瓶蓋同時,弓蜓竟然飛走了。後來,一再返回沼平那塊溼地,想找到這種弓蜓,卻再也找不到了。
此時,他站在山頂,感慨地描述如下:
我看見一隻類似的蜻蜓在飛行,但是沒有採集到。因此,也無法鑑定出身分,但可確定的是,臺灣有某種尚不為人知的弓蜓存在著。
此隻高山的大型蜻蜓,當時被列為疑問種,隱隱成為傳說。1990年代初,我攀爬南湖大山,抵達審馬陣的水池,似乎有見過此蜓,跟泰雅晏蜓有著明顯差異,但終究來不及辨識。2000年8月,一位來臺的日本昆蟲採集者,才鑑定為新種的臺灣弓蜓(Somatochlora taiwana Inoue & Yokota, 2001)。
8月23日,他們下到レゼック(Lezekku)露營地,附近原有一泰雅獵寮。此地接近新雲稜山莊(2004年)東南方約三百公尺的溪谷。同日,再利用現今的710林道,走下埤亞南鞍部。緊接,前往志佳陽社,準備攀登次高山。
此趟山行,日後鹿野還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步行蟲報告,介紹此一高山的新特有種,臺灣擬食蝸步行蟲(Carabus nankotaizanus Kano, 1932)。1928年11月,一位採集者K. Kodaira,在南湖大山海拔三千公尺的位置獲得標本。
第二回即1933年秋初,鹿野和拖泰・布典繞了半個臺灣北上。9月8日引領田中薫一行,從臺北出發,在羅東轉搭森林火車。此回攀登,目的是進行冰河地形地理學探查。採取的路線截然不同於過往,連鹿野都陌生。
9日,他們先在四季薰駐在所下榻。鹿野經過此地多回,當地駐在所巡查自是熟識,再次熱情招待。他們雇用了十位左右埤亞南與四季薰的泰雅族背工。隔日一早,蕃人們日全部手執獵槍、腰掛番刀,全副武裝隨行。一行人浩浩蕩蕩,沿傳統獵路,越過加羅湖(泰雅語:Bcilung Mahayahen,意為檜木乾枯)。
1
0日,下榻木鹿羅阿夫駐在所(日後江崎悌三前往時,稱加羅山駐在所)。11日,遇見泰雅族南澳部落蕃女背負物產前來,其中有一位是泰雅著名美女。此地為南澳群泰雅族家園外圍,鹽月桃甫來過。鹿野想必跟他一樣,對南澳一帶部落有著至深的好奇。
天候不佳,繼續在那兒等待放晴。接下的路徑係循南湖大山北稜,跨越給里洛山、巴都服山,登上南湖北山(3536m)。此山別名巴油山,南湖圈谷大山最前面一座,蘭陽溪發源處。此後一系列南湖群峰,都是三千五百以上的大山頭。
鹿野帶隊,再次下抵南湖大山東側的布那奎營地。依舊以此為根據地,再次搭帳,住了三天。在田中薫的諮詢下,鹿野的地理學知識愈發成熟,對日本和臺灣高山的冰河,甚至其他國度的環境,擁有更深刻的認知。
他們到訪隔年(1934年),臺中州考量到山友的方便,寄烈亭和布那奎開始興建山屋。利用當地石材為牆,斜狀屋頂以雲杉為材,覆有石板。現今雖不復存在,仍有遺跡。離今之南湖山屋約百公尺,還可見廢棄的剩石殘垣。
14日,天氣清朗,他們帶著Leica相機,還有勘查地質用的鐵鎚,前往主峰。兩名背著糧食和裝備的蕃人,尾隨於後。到處散落著堆石堤,他們從中緩上,爬抵南湖主峰(3742m)。前一年,此地埋設了一顆三角點基石。還有一紀念碑,標示著日本山岳會長老大平晟,1928年來此登頂。
他們清楚地環顧周遭,其他南湖群山高大如眾神圍聚。整個圈谷彷彿一座神殿,眾山頭每日在此安靜地對話。那種龐然的闐寂、空曠,豈止讓高山充滿肅穆,更常帶來真實而具體的恢弘。
田中薫走訪過歐洲諸多冰河環境,日本高山的閱歷更是豐富。他以自己的經驗告知鹿野,眼前諸峰側面出現傾斜的粘板岩地層,形成圈谷的特色,在日本並未見過,無疑是臺灣地質特有的風景。
接著,他們往馬比杉山的方向悉心望遠。南湖東南峰在前,高大的聳立(3462m)。從東北峰、東峰向南延伸的支稜,還有呈現如小霸尖的山峰,以及東南峰,這一系列山頭都是三千五百公尺以上的衛星峰。
更遠一點,還看到鹿野爬過的中央尖。田中薫不禁想起,自己曾在南阿爾斯山(赤石山脈),遠眺北岳的情景。
15日,他們越過主峰和東峰間的上鞍部。爬升半途,在南湖步道22K處,看到一顆巨大的羊背石。接著,下抵一處凹谷,疑似有冰河來過的痕跡。再朝石灰岩山頭的南湖東南峰前進,隨即遇雨霧,而未及馬比杉山。轉而向北行,登東南峰,再把那座如小霸尖的山頭命名為陶塞峰。繞過此一奇巍的石灰岩峰,夜黑前,再翻越東峰肩部,回到營地。
16日,天氣澄明,但即將有變化。他們往來時的山路踏查,順登北峰,再前往東北峰。緊接,又沿稜線走向東峰。中途記錄了,曙鳳蝶飛越,掀起一陣驚喜。黃昏時,狂風驟雨。
17日,沿西拉干溪下遷。他們聽從隨隊老獵人的建議,躲進一處溪流上游的岩洞。此處天然石窟,現今仍被山友熱烈追探。18日,另闢小徑,到一處草生地,接上登山路徑,繼續走到寄烈亭下榻。隔天再冒險,橫渡耶克糾溪,十四名隊員安返埤亞南社。
此回行程,該訪的山頭都有蒞臨,收穫自是頗豐。初時調查範圍,主要在南湖大山主峰周遭,接著是陶塞峰一帶冰河流向等等之觀察。接下是主峰、北峰、東北峰和東峰等山頭的現場綜觀。此一區圍起,猶若方形直角。在這四處圈谷,他和田中薫看到段丘、漂土、漂石、堆石堤、羊背岩、瘤狀岩、U形谷和冰河條痕等遺跡。
1934年時,田中薫與鹿野共同發表一報告,指出南湖大山曾為冰帽覆蓋,周遭地壘形成十九個圈谷。其中南湖北峰、東北峰、東峰、主峰附近有十二個圈谷。保存最為顯著、完好的是此四峰包圍的上、下圈谷。
鹿野從田中薫身上學習不少地理學知識,對其日後的求學方向頗有啟發。尤其高山地理全區域的觀測方式,對他接下的雪山調查幫助更多。反之,鹿野的臺灣情結,高山踏查的毅力和自然觀察的敏銳,田中薫亦深受感動。
南湖大山之行,雖無次高山的多番走訪,浪漫的冰河香味,實質的定點巡禮,鹿野獲得了一次非凡的對照,高山情境愈加了然。
對他而言,次高山是不斷提示內涵的高山老師,南湖則激發了他,臺灣山岳的主場意識。
作者為素樸行腳人。偏好利用大眾運輸和雙腳,從市場起步,一路走訪鄉鎮、農田、果園或荒野。近年在中部地區摸索出上百條路線,累積徒步超過三千公里。
博學行山人。難以記得家電的簡易按鍵操作,卻滿腦子多國錯綜複雜的山徑,各地自然志和人文風俗。植物、昆蟲、鳥獸、舊屋殘垣等,皆是行旅上的觀察目標。
勤勞寫作者。時刻掛念書寫,睡醒或返家第一要事便是敲鍵盤,電腦裡永遠有新建的文書檔。
書名:《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
作者:劉克襄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
- 【書摘】《日本人的台灣美味》 - 2025 年 1 月 24 日
- 【書摘】《白恐牢籠的新綠苗:「台灣文學主義」的嫩芽》 - 2025 年 1 月 23 日
- 【書摘】左膠是如何煉成的:左派理論如何讓一切都成了問題?危害社會民主價值》 - 2025 年 1 月 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