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4年2月第十一屆立法委員上任,一年多來國會紛紛擾擾,民間接力推動反制國民黨的大罷免,幾乎已經成了無煙硝的「台海保衛戰」。
而國民黨為何放棄既有的保守政治路線?由傅崐萁、韓國瑜等非典型、非建制派的人物來掌控大局?地方派系在近幾年如何悄悄改變國民黨的體質?又要將國民黨帶向何方?
這些問題如果過於抽象,難以討論,那不如從一個具體而微的案例來
草屯補選的啟示
但究竟國民黨地方派系是如何一步步掌握機器的?地方派系又有什麼重要性?我們可以從最近一次草屯鎮長補選,看出其中的運作邏輯。
2025年1月18日,南投縣草屯鎮長補選,最終結果,代表國民黨的簡賜勝獲2萬6505票(64.8%)、民進黨蔡銘軒得到1萬4397票(35.2%),國民黨壓倒性獲勝。在補選過程中,民進黨操盤團隊將補選視為「大罷免」前哨戰,因此慘敗後,遭到藍營名嘴群起嘲諷。
然而,將草屯鎮補選視為大罷免指標,是絕對錯誤的想法,這也是民進黨操盤高層對地方事務相當不理解的緣故。筆者曾經短暫在南投參與政治工作,辦公室就在草屯鎮上,雖然對於地方事務仍然是門外漢,但也觀察到了一些簡單的現象。因此選前對於民進黨將補選和大罷免相提並論,感到相當疑惑。
首先要理解草屯的特殊性,草屯是南投與台中交界的「門戶」,因為地緣關係,與台中市連成一體,也成為南投縣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共有9.7萬人,與新竹縣竹東鎮交相角逐「台灣第一大鎮」。
從民主聖地到艱困選區
補選期間,很多綠營支持民眾認為「南投不可能贏啦」,但其實草屯勉強算是南投的綠營票倉,或者也能稱為「搖擺區」,總之絕對不是藍營鐵票區。過去民進黨籍的林宗男、洪敦仁、洪國浩都當選過鎮長,其中洪國浩更在2014年鎮長選舉時開出72.63%的高票(不過洪國浩背後有前水利會系統的支持)。按照選舉經驗來看,草屯並不是沒有政黨輪替的可能性。
老一輩的南投人應該都有印象,過去南投縣也算是「民主聖地」,本土派支持度很高,2001年綠營林宗男跟彭百顯都出來角逐縣長寶座,在分裂投票下,林宗男竟然還能勝選,林跟彭兩人相加得票率超過5成。而2005年縣長選舉時,泛綠林宗男跟蔡煌瑯也是同時出來參選,票源對分,所以被國民黨李朝卿漁翁得利,南投縣二度政黨輪替之後,民進黨地方組織頓時軍心渙散 ,此後李文忠、湯火聖、洪國浩、蔡培慧相繼出來參選縣長,雖是一時之選,卻也無力回天,士氣更加低迷,支持者也越來越消極,基層組織更是積弱不振,形成了長達20年的負面循環。在此情形下,南投就逐漸變成了綠營的艱困選區,縱使發生如前縣長李朝卿收賄遭判刑656年的荒唐事件,藍營基層也穩如泰山。
補選是一場灰色的豪門之戰
而這次國民黨提名的簡賜勝,父親簡霈霖是基層實力雄厚,連任三屆的無黨籍縣議員,家族經營營造公司,家底相當深厚。而簡賜勝個人也當過三屆的縣議員,在草屯鎮上政通人和,曾經獲得全縣最高的議員選票。筆者在地方上觀察,簡賜勝家族在地方大概有著「想開幾票就有幾票」的實力。
原本簡賜勝家族對蔡英文非常友好,在民進黨南投縣長候選人蔡培慧競選期間,簡賜勝更是公開支持蔡培慧,完全不避諱與國民黨許淑華站對邊——當時許淑華的贏面較大,許多地方政治人物都擔心與許淑華為敵,選後會遭秋後算帳,但簡賜勝卻大方為蔡培慧站台,代表其地方實力雄厚,自成一派。
南投縣的政治現況是,由於經濟狀況不如其他相鄰縣市,因此人口外移非常嚴重,大多數年輕人都到台中去發展。加上境內大多是丘陵與高山,交通不便,人口集中在幾個大市鎮上,如草屯、埔里、南投、竹山等,其餘地區都是以農業與觀光為主的山村、部落型態。比起鄰近的彰化、雲林,發展上更為停滯、民風也更為純樸、保守,人情網絡也更加緊密。
在這種情形下,掌握行政權、負責分配資源的地方派系,往往具有超乎想像龐大的話語權。例如在上任草屯鎮長選舉的時候,草屯許多里長就算想要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也不願意公開站台,只有極少數深綠里長願意出面力挺,所以民進黨籍候選人陷入苦戰,最終只有拿不到40%的選票。
而民進黨縣議員蔡銘軒,因為原本也是沒有背景的一般年輕人,在資源短缺的情形下,投靠了民進黨的不分區立委羅美玲及其家族。羅美玲立委出生於馬來西亞,丈夫是前國民黨籍南投縣議長吳棋祥,大姑是食藥署署長吳秀梅,吳家家境非常殷實雄厚,只有南投在地人才有辦法理解。所以草屯鎮長補選,其實應該理解為地方派系間的戰爭,會是比較務實的觀點。
許淑華一出手即成定局
2024年年底,前鎮長簡景賢意外過世,藍綠雙方立刻積極展開補選的佈局,簡賜勝原本希望以無黨籍出來參選。而草屯頭人之一,以「強悍」風格著稱的農會理事長林昆熠,原本也有意支持其妻唐曉棻出馬,但後來在與縣長許淑華協商之後,決定改支持簡賜勝入黨參選。相反的,民進黨並未拉攏簡賜勝,而是直接徵召在地議員蔡銘軒出來挑戰。
補選過程中,民進黨在民調落後的情況下,喊出補選就是大罷免的前哨站,另一方面強攻簡賜勝的建商背景,希望可以爭取中間選民支持。不過以結果論而言,簡賜勝陣營的基層相當穩固,選票幾乎沒有受到民進黨攻勢影響,而蔡銘軒(羅美玲)陣營則顯然催不出原先預想的空氣票,最終在補選投票率高達50%的情形下(2011年草屯鎮長補選投票率為45%),民進黨想要翻轉選情,最終仍是功敗垂成。
從草屯補選來看,有幾個關鍵點是值得討論的:
地方派系運作邏輯
地方選舉拼的是組織網路,組織網路拼的是人情義理,人情義理拼的是後勤資源,後勤資源又需要組織網路才灑得下去。簡單說「鄉民社會」就是「錢權人」缺一不可,且彼此循環相扣、連滾帶利。而且越是草根、市井的地方,這樣的法則越是明顯。
所以筆者才會認為,大罷免作為理念象徵的層次,並不適合跟鎮長補選綁在一起。更何況,南投縣的綠營基層組織長期不振,縱使蔡銘軒曾經是縣黨部主委、也深耕草屯多年,地方的動員系統還是十分薄弱(筆者不明白南投縣黨部主委為何長期維持「只能當一屆」的不成文傳統)。造成從新聞上看起來,綠營全體政治人物都到草屯助選,選情看似相當火熱,但外熱內冷,基層卻動不起來的現象。
地方派系運作是需要長期操練的,有錢只能買到短期走路工,買不到組織系統。就算是要賄選,沒有熟悉「鋩角」(know-how)的中間人(樁腳)協助,每一個環節都看頭看尾、上下打點,賄選的失敗率就非常高——所以南投縣經常發生議員因賄選當選無效的情形;而此次蔡銘軒陣營積極營造簡賜勝的負面形象,也因為沒有中間人在市井穿梭,耳語協助搧風點火、加油添柴;東風沒有來,西風反而轉強,火勢一下就被撲滅了。
地方派系核心:壟斷的系統
也因此,地方派系很重視「franchise」(特許經營權)跟「rent-seeking」(尋租),也就是透過壟斷的組織系統,來統整、分配所有地方利益。如果直營店經營不善,就直接併購潛在的對手,或吸收加盟也可以,反正就是透過灰色(或黑色)的手法,先把市場搶下來,拼市佔率吸引投資人。過去民進黨也曾經用類似手法,整合過南部的地方派系,例如陳明文、張花冠就是帶槍投靠的地方頭人。不過併購地方派系是一把雙面刃,有時派系的負面名聲,反而會嚇跑中間選民或理念型選民,所以後來民進黨投鼠忌器,不太敢正大光明與地方派系合作。
過去馬英九時代,國民黨高層瞭解地方派系的「實用性」,但會假裝與地方派系保持距離,但近幾年,國民黨因為「強枝弱幹」,地方派系的「話事權」反而凌駕黨中央,所以就顧不上什麼負面聲量了,形成了有點類似北洋政權的狀態,地方軍閥才是實質的掌權者。
南投縣長許淑華願意盡釋前嫌,拉攏簡賜勝,代表國民黨地方派系已經將這套系統操練得十分純熟,地方所有頭人組織都可以威脅利誘、合縱連橫,但目前民進黨顯然無力應付這樣的狀況,找不到 franchise,可能連經理人都找不太到。這也是為什麼南投、苗栗、花蓮、雲林等發展較為滯後的縣市,民進黨選情越來越艱困的原因。
最後,民進黨只能打「都會包圍鄉村」戰術,寄望5%至10%的空氣票來翻轉選情。但顯然國民黨也種植了一排防風林,讓大罷免的風向吹不進南投。
小結:地方派系的鞏固與進化
從上述草屯的補選過程來看,實際上不能與公民社會、大罷免的氛圍連動,也不能就此測定2026年的選戰風向,但卻依然是相當重要的警訊。
眾所皆知,台灣選舉實際可以粗暴地區分為兩種:陸戰與空戰。陸戰就是透過上述的人情組織網路去固樁拉票,通常在鄉村選區佔優勢;空戰就是從理念或気持ち(kimochi,心情、感覺、奇檬子)來獲得選民支持,比較適合都會選區。
雖然每位候選人都是混合這兩種方式在打選戰,但偶爾空戰跟陸戰並不相容,會出現 dilemma 的道德難題,候選人必須做出選擇,這樣的選擇也決定了候選人日後會成為怎樣的政治人物。所以在長期選舉、分化之下,台灣社會也有兩套邏輯去應對,一套是重視人際關係的「鄉民社會邏輯」;另一套是重視理念結構的「公民社會邏輯」,這兩套邏輯理論上無優劣高下之分,經常混合交融,但實際上卻會不斷拉扯,成為選戰的關鍵,例如陳柏惟、林靜儀與台中顏家的選戰、南投縣長蔡培慧與許淑華的選戰等等。
從草屯這樣微型的政治剖面來看,民進黨縱然有眾多老練的操盤手、政治智囊,在鄉村地區卻無法勝過一般的地方頭人。也因此一般民眾帶著「公民社會邏輯」來理解地方政治,很容易遭現實無情地打臉。而透過尋租、壟斷經營起家的地方派系,不但適應了當代的民主選舉,反而發展出更為全面、精緻的陸戰模式,而這種模式在國民黨未能取得中央執政的情形下,反過來壓倒西風,成為了黨內的新興主流,甚至成為了中共統戰的接口。相關詳細情形,就待下集繼續討論。
作者為臺中人,現居臺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肄,研究領域為臺灣農民文學。曾參與《史明口述史》、《終戰那一天》及《文協一百點》等歷史書籍撰寫。
- 後三一八啟示錄──三一八運動11周年 - 2025 年 3 月 18 日
- 國民黨為何全面棄守統治合法性?(下)──黨中央的衰敗 - 2025 年 2 月 13 日
- 國民黨為何全面棄守統治合法性?(上)──地方派系的崛起 - 2025 年 2 月 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