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隨著中國衛星發展日益完善,美國察覺中國太空能力的進步,特別是中國太空產業在解放軍管理下,正迅速擴張其情報、監視、偵察、導航和通訊衛星能力,對其意圖與能力缺乏透明而感到不安。
美軍印太太空軍指揮部指揮官馬斯塔利爾(Anthony Mastalir)准將坦承,中國的遙感(Yaogan)及偵察衛星網路已能追蹤美國、盟國的軍隊,以及可能利用的漏洞。顯然美軍對於解放軍在太空的威脅已無法忽視,亟需部署衛星干擾器反制不斷擴大的衛星監視網路,特別是遙感衛星。
本文分從中國遙感衛星發展歷程、美軍規劃在印太部署衛星干擾器、戰略意涵及政策建議等面向,分析如後。
二、中國遙感衛星發展歷程
中國發展衛星起步遠落後於前蘇聯、歐美及日本等國家,1975年中國雖然成功發射首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但因無數據傳輸型遙感衛星及地面站,效能及數量均不足,屬於起步階段。直至1986年密雲衛星數據接收站(密雲站)建成並投入運行,中國才開始具有直接獲取衛星遙感數據的能力;2023年6月更在激光傳輸技術獲得突破。
迄2024年9月,中國已完成以北京總部為中心,密雲、喀什、三亞、麗江及漠河五站組網的運行體系。當前中國在衛星領域的技術可謂與美國、歐盟及日本分庭抗禮,正就激光+微波組合運行模式發展,意圖解決當前海量衛星數據難以下傳的問題。中國經過50年在衛星發展的努力,已取得不俗的發展,且擁有強大能力,惟因其政治體制,以及解放軍意圖隱晦,都加深美國及民主夥伴國家擔心。值得特別注意的是,中國遙感系列衛星能對印太戰區進行持續、無間斷的覆蓋,識別美軍和盟軍的部署細節。有關中國遙感衛星發展歷程,摘整如表一。
表一 中國遙感衛星發展歷程 | ||
年分 | 主要成就 | 備考 |
1975 | 首次成功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 | 缺數據傳輸型遙感衛星與地面站。 |
1986 | 建立首個衛星數據接收站。 | 含北京總部。 |
1987 | 首次將衛星遙感圖像應用於國家重大自然災害監測。 | 遙感衛星成為防災減災救災要角。 |
2005 | 陸地觀測衛星數據全國接收站網項目啟動。 | 加快地面站建設。 |
2008 | 新疆喀什站建成運行。 | 西部地區。 |
2010 | 海南三亞站建成運行。 | 南部地區。 |
2023 | 黑龍江漠河站兩套7.3米天線系統先期投入運行。 | 網接收覆蓋面積對外擴展約400萬平方公里。 |
2024 | 雲南麗江站全面建成投入運行。 | 西南地區。 |
小結 | 2024年9月,麗江站完成後,地面站目前已形成以北京總部為中心,密雲、喀什、三亞、漠河、麗江五站組網的運行體系。 |
三、美國規劃在印太部署衛星干擾器
2019年12月11日、17日聯邦眾議院及參議院分別通過《國防授權法》,並於12月20日將美國太空軍確立為美軍的獨立機構。美國太空軍的任務是與盟友和合作夥伴合作,規劃、執行並將軍事太空力量整合到多領域全球行動中,以遏制侵略,捍衛國家利益,並在必要時擊敗威脅。2024年12月在佛羅里達州舉行的太空權會議(spacepower conference)上,太空軍司令部表示隨著中國和俄羅斯等對手不斷加強太空能力,太空軍已成為國防戰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致力確保太空安全、有韌性並完全融入聯合作戰之中。
印太太空軍指揮官馬斯塔利爾指出太空在印太地區的重要性,特別是在與中國和北韓緊張局勢升級的情況下,渠更強調需要將太空無縫融入地區作戰指揮官的作戰計畫,並增加與日本、南韓和澳州等主要地區盟友的合作。面對中國遙感衛星技術的持續進步,並運用於軍事領域,例如,「遙感-41」(Yaogan-41)可追蹤汽車大小的物體(相當於從800公尺之外看到一根頭髮),已經對美國及印太盟國構成嚴重威脅。
是以,太空軍規劃在印太部署「遠端模組化終端」(Remote Modular Terminals, RMT)的干擾器系統,特別是針對中國衛星通訊的訊號,防止其鎖定美國及盟友的軍事資產,並進一步破壞中國不斷擴大的衛星監視網路,特別是來自遙感衛星的威脅。據悉,該干擾器系統首批將部署11套,讓部隊有機會在系統正式驗收前先行試用,部署計畫已獲得約160套的預算,預計未來幾年內需求將多達200套。
四、戰略意涵
鑒於中國與俄羅斯正全力發展太空作戰能力,美國也於2019年底成立太空軍(Space Force)加以因應。尤其,在印太地區解放軍太空實力已經對印太美軍及盟軍構成嚴重威脅,美太空軍規劃部署「遠端模組化終端」干擾器系統,凸顯戰略意涵歸納如後。
首先,這些「遠端模組化終端」干擾器系統,旨在反制解放軍遙感衛星的通訊,特別是針對在美國印太司令部(U.S. Indo-Pacific Command)防區內,用於監視美國及盟國的衛星。首批11套將撥交部隊試用,做為優化後續大規模部署該干擾器系統參考,快速提升美軍反制解放軍遙感衛星的能力。
其次,「遠端模組化終端」干擾器系統就是對感測器進行干擾,讓其無法指揮其它系統攻擊美國的資產。尤其,即使這些干擾器系統部署在印太地區,操作人員仍可以在美國本土對其進行遠端遙控,將可增加部署彈性,並大幅降低人員、設施支出成本。
再次,據悉此干擾器系統由加州Northstrat(為國家安全提供解決方案的公司) 及CACI(支援國家安全任務的公司)兩家公司合作,運用現有技術在18個月時間就開發出此小體積終端干擾設備,而且每一套成本僅約150萬美元。就算未來美太空軍規劃部署200套,僅需3億美元,就太空電子戰而言,其使用性價比可謂非常高。
五、政策建議(代結語)
現代戰爭只要掌握太空,猶如掌握制高點,亦即戰爭開打前即已獲得先機,美太空軍深覺解放軍近年來在太空領域的發展迅速,已嚴重威脅美軍印太司令部部隊及盟軍的安全,故採取設置干擾器系統,以反制中國衛星可能造成的危害。我國也是中國遙感衛星的偵察目標,對此威脅應速採反制作為,研提政策建議如後。
(一)評估引進該系統強化太空電子戰能力
針對中國遙感及偵察衛星持續對我國重要基礎設施及國軍各級部隊的偵蒐,相關單位應重視中國衛星未來十年內可能具有對我即時偵察的能力(屆時判我反應時間僅10分鐘),故須盡速更新我軟體及網路建置,並尋求鎖定破壞其中最脆弱的關鍵點。此外,有關單位也應協調美方瞭解該干擾系統性能,同時評估引進該系統,厚植國軍太空電子戰能力。
(二)強化國軍各級部隊指揮所地下化建設
面對中國戰機、飛彈及巡弋飛彈等威脅,以及中國遙感及偵察衛星不間斷的對國軍重要指揮所、基地、飛彈陣地、港口、雷達站實施偵察,國軍應加速重要基礎設施地下化,對於無法進行地下化的軍事設施、陣地,應該加強偽裝、抗炸或增加機動陣地設置。
(三)正視中國遂行太空灰色地帶戰術運用
正視解放軍可能運用太空灰色地帶戰術,如以衛星干擾GPS訊號,並偽造船舶及飛機的假訊號,製造台、美軍艦與戰機航跡異狀。對此,有關單位應嚴密關注解放軍利用平時測試,戰時運用的模式,並採有效反制措施,如具備戰時快速摧毀解放軍關鍵網路設施的打擊能力;強化屏蔽或干擾北斗導航衛星訊號的系統,影響其飛彈精準度;製造假訊號或假通訊,誤導其分析與決策能力等。
參考資料
中文
一、公視新聞網,〈美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送交川普簽署〉。
二、王榛明,鳴人堂,〈新高地爭奪戰:美國太空部隊作戰理論與台灣不對稱防禦思維〉。
三、姚昆,光明日報,〈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仰望星空的”數據驛站”〉。
四、張沛元,自由時報,〈反制中國 美在印太部署衛星干擾器〉。
五、陳成良,自由時報,〈美太空軍新武器亮相 專剋中國衛星通訊〉。
英文
1.Bridget Bonnette, United States Space Force, Space component commands highlight warfighting efforts at Spacepower Conference.
2.Clayton Swope, AEROSPACE, No Place to Hide: A Look into China’s Geosynchronous Surveillance Capabilities.
3.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4. Mission, U.S. Space Command.》。
「台灣智庫」秉關心國防事務,編組「國防安全小組」,深入研究國防相關議題,並提出政策建議(詳見「國防安全」專欄),盼有助國防事務的改革與精進。未來「台灣智庫國防小組」將在既有基礎之上,持續擴大研究能量與提出建言,為國防事務改革做出實質貢獻。
- 日本秋月級驅逐艦通過台海之戰略意涵 - 2025 年 3 月 18 日
- 美國國務卿魯比歐與日韓外長舉行會談之研析 - 2025 年 3 月 12 日
- 菲律賓強化與美澳日紐安全合作之戰略意涵 - 2025 年 3 月 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