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杉磯聖塔莫尼卡山麓的灰燼尚未散盡。
一個月前,一場美國史上最昂貴的野火摧毀了逾1.8萬棟建築,迫使20萬人撤離,經濟損失高達350億美元。但當筆者上週有機會拜訪這座天使之城時,想像中掛滿「洛杉磯strong」布條場景並未出現,這座城市彷彿一臺精密儀器,將災難迅速轉化為利益重組的契機,
一、灰燼裡的商業競技場:為何災後重建靜悄悄?
原因之一是這次災區多數在富人區,富裕社區從不缺乏保險與資本,商業保險幾乎覆蓋所有房產,頂層階級連家中藝術品都投保,這使得居民無需政府救助即可啟動重建。
但真正驅動「沉默重建」的,是比保險更誘人的利益爭奪戰,《紐約時報》揭露,至少有五組勢力角逐災後開發權,包含你我可能聽過的Netflix執行長、Palantir創辦人、道奇隊主席、魔術強森等政商名流,都試圖將重建轉化成前所未有的商機。
當然不能忽視那位開發商出身的總統,川普在2024年大選中取得超過400萬加州選民的支持,創下歷年最高得票,他也不會忘記藉此繼續鞏固勢力。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有關於氣候變遷與野火的關聯,如人類如何生活在更熱、更乾燥、更容易發生火災城市的討論,自然被邊緣化,而學者和非營利組織對未來重建的諄諄提醒,更像這幾天有許多野火燒毀的災區車輛,被大雨產生的泥石流沖入太平洋。
做為美國西部大開發的掌上明珠,天使之城不相信眼淚。
二、人定勝天抬頭,氣候政策急轉彎
美國的「征服自然」信仰,在洛杉磯的城市發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座年均降雨量僅380毫米的沙漠城市,80%用水依賴北加州輸送,高耗水的豪華社區卻不斷擴建。
川普自然也是人定勝天的堅定信仰者,他從上任第一天就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暫停聯邦政府對新風電場的批准、要求聯邦機構停止對電動汽車進行補貼,並暫停批准公有土地上的再生能源項目。
急轉彎無分巨細,川普還親自廢除了之前拜登推行的紙吸管政策,據說高水量馬桶與白熾燈泡也可能捲土重來。
如果對以上轉彎有意見,暫時大家也只好噤聲,因為如同DEI政策被全盤推翻,各種「氣候危機」和「污染」方面的預算也可能被刪減。不只氣候變遷機構如履薄冰,川普政府透過企業家馬斯克進行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進行支出全面調查,未來災難與危機協助計畫有可能大幅縮減。
現在已沒有美國人擔心2024年世界氣候暖化達到危險臨界點,人類要怎麼辦?更具體的擔心,是野火造成後續房屋保險困難,沒有保險就不可能獲得抵押貸款,如果沒有抵押貸款大多數美國人就買不起房子,這要怎麼辦?
三、台灣優等生跨出舒適圈的成年禮
這種「技術萬能論」也體現在半導體產業佈局,過去幾年,台積電在年均降水不足330毫米的亞利桑那州奮力設廠。
以客戶需求是合理的,美國重要客戶如Google、Microsoft、Amazon都在加州,從南加大城市兼大港口洛杉磯到亞利桑那鳳凰城不到500公里,在亞利桑那州設廠可縮短交貨時程。
但實際建廠過程卻充滿挑戰,不是普通的艱辛,讓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今年1月出席台大EMBA講座,以「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來形容。
原來在已將製造業移出快半世紀的美國,蓋一座廠房並非易事,早前協助英特爾建廠的工人都已不在,這次蓋廠是重新從德州找人。上下游供應鏈的成本也是問題,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目前使用的硫酸是從台灣運到洛杉磯港,然後用卡車運送到亞利桑那州,即使這樣也比在美國採購便宜。
筆者有機會實際到廠區附近看看,鄰近水、化學品、氣體的規劃果然十分完整,從海運化學品到自建水廠,後續還有台積電如何將台灣獨特的工廠文化和美國人才融合,甚至如何引導美國基礎教育重新走向製造業後盾,這何嘗也不是台積電跨出優等生的舒適圈,將台灣的極限管理經驗移植美國的嘗試?殺不死我的必定使我更強大,放在台積電身上也是如此。
四、向錢德勒筆下的馬羅學習生存劇本
歷史充滿巧合與對照。閱讀台灣人手一本的《張忠謀自傳》,注意到一個關鍵年代:「1985年」。1985年,台積電正在新竹奠基,同年在洛杉磯,卻是麥可傑克遜高唱「We are the world」時,世界因此啟動了全球分工與地球一體的理想;40年後,世界再次碎片化,卻是這家台灣企業維繫著科技產業的跨國命脈。
而人在洛杉磯,也不得不想起雷蒙德・錢德勒筆下,以洛杉磯為守備範圍的偵探菲利普・馬羅。身處天使之城,馬羅認為真正的謎題從來不是災難本身,而是人類在生存現實中的權力之網。如果將馬羅空降至當代台灣,他或許會點燃一根菸,看到地緣政治的精密計算:美國需要最先進製程遏制中國,台灣則藉此換取安全保障。
而馬羅的硬漢魅力還在於身處腐敗現實卻始終保持原則。當各國為氣候目標討價還價時,台灣的綠電大幅上升,當美國撤回移民友善政策時,台灣卻擴大招募東南亞半導體人才,打造另類多元主義堡壘。
台灣的生存劇本,正寫在這張網最現實又美好的節點上,既危險,卻也無可替代。「沒什麼比再來一杯更適合慶祝這個爛世界了——但別喝醉,因為明天還得繼續和它周旋。」退一萬步想,不相信眼淚的天使畢竟還有可能是天使。不相信天使的惡魔呢?
作者為二十年來企業創作二刀流,去哪裡始終不忘記者和企業人的雙重身分。從外派中國到矽谷分公司,由太平洋東西兩岸回望台灣,文化與生態如珍寶發光,傳產和數位經濟並列爭輝,正在寫作新書《末代台幹》。
- 美國國慶日,聖誕老公公變臉一去不復返 - 2025 年 7 月 8 日
- 一觸即發的邊緣政策時代:台灣人的避難包要裝什麼 - 2025 年 6 月 24 日
- 紀錄片《春雨424》──細膩不俗的「英雄」返鄉之路 - 2025 年 6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