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慕尼黑協定到慕尼黑安全會議:歐洲團結、烏克蘭危機與美歐關係

邱穎
738 人閱讀
捷克總統帕維爾。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眾所矚目的慕尼黑安全會議

在德國即將舉行聯邦議院選舉前夕,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2025)於2月14日至16日在德國南部政治與經濟重鎮——慕尼黑舉行。本次會議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重要政要,包括德國高層官員、新任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日本與韓國外相,以及來自歐洲國家的首相與總統,如捷克總統帕維爾(Petr Pavel)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

大會召開前夕,慕尼黑市區的馬克斯近郊(Maxvorstadt)於13日上午發生一起震驚全球社會的汽車衝撞攻擊,一名男子開車闖進正在舉行造勢活動的群眾,犯案嫌疑人為一名曾被德國政府拒絕庇護申請的24歲阿富汗裔男子。此事件至16日已經造成2人死亡、37人受傷,進一步加劇了本次會議的安全戒備與全球反恐議題的關注,市內警力和維安措施全面升級,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亞政府已在慕尼黑主要交通要道及會場周邊部署大量警力與特種部隊,以確保與會政要的安全。儘管如此,由於緊鄰大選(23日),慕尼黑市內各政黨的造勢活動在風雪中仍然如火如荼地持續進行。

此次會議備受矚目,不僅因為其既定的討論議題,如美國副總統范斯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會晤、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在會前的對話,德國本地即將舉行的選舉及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崛起對未來無論是德國國內政局甚至是歐洲政局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前段時間再度浮現的美國意圖收購格陵蘭島的話題,更因為國際局勢的變動,使得與會國家對全球安全格局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這場會議不僅關係著美歐盟友的戰略協作,也將影響全球地緣政治的走向。

范斯的話語引發討論與爭端

美國副總統范斯在會議上的發言引起關注。他批評歐洲國家內部對言論自由的壓制,認為這種「內部威脅」比來自俄羅斯或中國的外部威脅更為嚴重。他指出,歐洲各國應維護公民的言論和宗教自由,避免因過度監管或限制異見聲音而削弱自身的安全。此外,范斯強調,歐洲應該承擔更多的國防責任,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並呼籲歐洲國家增加國防支出,以應對當前的安全挑戰。

與此同時,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則在演講中強調,烏克蘭應在所有與戰爭有關的談判中擁有發言權,並警告任何未經烏克蘭參與的討論都是不可接受的。他特別呼籲建立一支歐洲軍隊,以確保歐洲能夠自主應對未來的安全挑戰,而非依賴外部力量。他認為,歐洲的軍事整合不僅能加強自衛能力,也能提升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

會議中在以「安全紅利:歐洲對烏克蘭的支持」(Security Dividend: European Support for Ukraine)為題的專題討論會中,捷克總統帕維爾的發言展現了他對於歐洲在安全問題上保持統一立場的強烈主張,特別是在烏克蘭議題上,捷克共和國準備更積極地支持烏克蘭。他對歐洲(包括捷克)能夠承擔更多軍事和財政援助責任充滿信心。帕維爾強調,歐洲各國應加強協調,確保對烏克蘭的支援是有組織且有效的,並確保烏克蘭在持續的衝突中具備充分的準備與實力,以應對各種挑戰。

捷克總統帕維爾回顧1938年慘痛史

他強調歐洲應獨立做出果斷決策,即便有必要時也須獨立於美國之外。鑑於在本次會議召開前,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的通話引發關注,他警告,歐洲不能重蹈歷史覆轍,必須確保自身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發言權。他以1938年慕尼黑協定(Mnichovská dohoda)為例,指出當年納粹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在未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同意的情況下,擅自決定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該地區擁有超過300萬居民,其中大多數為德裔。

這項協定不僅直接導致捷克斯洛伐克喪失領土,也因法國與捷克斯洛伐克之間的軍事協議被無視,而被稱為「慕尼黑背叛」(Munich Betrayal)。帕維爾警示,如今的歐盟不應讓烏克蘭成為新的「慕尼黑協定」受害者,而應確保其在談判中的主體地位,避免任何未經當事國同意的安排。

帕維爾亦強調歐洲應發展自身的安全認同,並清楚認識自身的能力。他主張無論是否與美國利益一致,歐洲都應能夠承擔自身的安全責任。他指出,歐洲必須界定自身的「紅線」與談判立場,尤其是在烏克蘭問題上。這將有助於歐洲在外交談判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確保自身觀點得到充分表達。帕維爾堅定地認為,烏克蘭的問題不能在未經其同意的情況下被解決。他重申歐洲應該與烏克蘭站在一起,而不是被邊緣化於國際談判之外。最後,帕維爾對歐洲的未來仍然保持樂觀態度,認為當前危機也是一個契機,能夠促使歐洲在全球舞台上成長並強化自身的角色。

討論會與談成員中包括上個月才聲明「格陵蘭是屬於格陵蘭人的非賣品」的丹麥總理費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瑞典總理克里斯特森(Ulf Kristersson)及德國基民黨(CDU)主席、有可能成為下任總理的梅爾茨(Friedrich Merz)眾人皆對其關於二戰前慕尼黑協定的評論以及歐盟與烏克蘭官方代表團參與談判的必要性表示贊同。

梅爾茨強調,任何有關烏克蘭的談判必須確保烏克蘭與歐盟的參與

梅爾茨強調,任何有關烏克蘭的談判若未能確保烏克蘭與歐盟的正式代表參與,都是不可接受的,這與帕維爾的觀點一致,即烏克蘭應當在涉及其未來的討論中擁有發言權,不應被排除在外,四位歐盟國領袖皆在此基礎上強烈暗示川普主政的美國政府不該在沒有歐盟及烏克蘭談判代表的情況下與俄羅斯就烏俄戰爭議題進行討論甚至是和談,因為這將使烏克蘭與歐洲在自身命運攸關的問題上失去發言權,重蹈1938年慕尼黑協定的覆轍。他們一致認為,歐洲必須積極參與並確保自身在國際談判中的核心地位,避免讓烏克蘭問題淪為大國之間的交易籌碼。

歐洲的團結與自主決策能力至關重要,費德里克森與克里斯特森強調,不能依賴外部勢力決定歐洲安全架構。而梅爾茨則進一步指出,歐洲應展現領導力,確保所有涉及烏克蘭的談判都應包含烏克蘭和歐盟的正式代表,以維護國際法與歐洲戰略利益。他警告,若美國政府未能顧及歐洲盟友的立場,將可能削弱跨大西洋關係,並進一步影響北約內部的信任與合作。

隨著川普政府主政,本次慕尼黑安全會議呈現出歐洲對自身安全議題的強烈主導意願,以及美歐關係在全球安全格局中的微妙變化。在烏克蘭戰爭持續的背景下,歐洲如何協調內部意見並與美國保持戰略一致,將是未來國際政治的重要觀察點。

相隔近87年的兩場「慕尼黑會議」,當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以至於今天的烏克蘭,未來的台灣能否避免成為另一個被大國左右的小國?這取決於自身的國防實力、國際盟友的堅定承諾,以及全球民主陣營是否能夠拒絕任何形式的「慕尼黑式妥協」。

台灣若未能確保自身在國際談判中的話語權將極危險

歷史教訓顯示,若台灣未能確保自身在國際談判中的話語權,即使美國及其盟友試圖維持區域穩定,但在「戰略模糊」情況下,外界仍對台灣能否獲得堅定支持存有疑慮,特別是目前國內令人憂慮的國會亂象。最終可能會像當年的捷克斯洛伐克或今日的烏克蘭,被大國的協議所左右,甚至可能面臨被排除在自身命運決策之外的危機,這絕對不是台灣人樂見的情況。

政府和人民需要有強大的防衛決心與國際合作來維護自身的主權與安全,特別是人民在選舉時的選擇。國際社會若希望維護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則應當學習1938年的慘痛教訓,確保任何涉及台灣未來的決策,都不能缺少台灣本身的參與與選擇權,因為台灣不只是台灣,也是世界的台灣。

作者目前為藝術史博士生。曾於台灣、日本、法國上學,目前還在捷克求學中。關心古代的文化交流到現代的文化平權。平常在城堡裡的陰暗庫房摸瓷器,讀筆跡難以辨識的家族檔案,偶爾周遊鄰國出差,有時候參加展覽會開幕,每天都要吃台灣米。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