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逾一甲子歷史的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每年都會頒發范.克萊斯特獎(Ewald von Kleist Award)以表彰對管理衝突、追求和平有貢獻者。
范.克萊斯特是慕尼黑安全會議創辦人,他在二戰期間是德國軍官,但加入反納粹密秘團體,並密謀刺殺希特勒。這項密謀失敗、導致蓋世太保捕殺了近五千人。范.克萊斯特倖存,戰後成為作家、出版家,他關注國防議題、新興的核武安全問題。一九六三年他召集創設國防研討會,倡導「國防學」、促進大西洋兩岸對安全議題的溝通,發展成慕尼黑安全會議,其最終目的在於管理衝突、追求和平,以避免二戰悲劇重演。2009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以范.克萊斯特之名,設立獎項以表彰對管理衝突、追求和平有貢獻者。
愛沙尼亞子民深知烏克蘭的苦痛
今年獲頒度范.克萊斯特獎(Ewald von Kleist Award)的是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兼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卡拉斯愛沙尼亞政治世家出身,她和父親都擔任過總理。位於波羅的海岸的愛沙尼亞,歷史上曾被北歐、日耳曼、俄國統治。二十世紀初德、蘇兩強爭奪愛沙尼亞,1918年愛沙尼亞發動革命爭取獨立成功,但1939年納粹德國和蘇聯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瓜分了波蘭和波羅的海勢力範圍,之後愛沙尼亞又落入紅色蘇聯掌心。
不久希特勒又進軍蘇聯,愛沙尼亞被納粹統治。1944年德軍敗退,蘇聯再度佔領同時血洗愛沙尼亞、報復曾經和納粹合作的愛沙尼亞人。1949年蘇聯大規模放逐被治下波羅的海各國家逾九萬「國家敵人」到西利伯亞。陷入紅幕40餘年後,愛沙尼亞才於1988年宣布獨立。
卡拉斯的曾祖父曾在 1918 年愛沙尼亞獨立戰爭期間擔任革命軍指揮官,而卡拉斯的母親和祖母則在1949年被放逐到西伯利亞10年。愛沙尼亞的歷史和家族經歷讓卡拉斯對如今烏克蘭的處境感同身受。2月17日范.克萊斯特獎授獎典禮離烏克蘭戰爭三周年紀念只差七天,卡拉斯在致謝辭時說:
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家門口有一個侵略者,一心想要奪取不屬於他的土地。而談判者─並不是我們自己──甚至在談判開始前就已放棄了談判籌碼。這是個災難性策略,而我們正全速向災難前行。但時代不同了。烏克蘭人不會在沉默中屈服。他們堅定不移,絕不會放棄他們的自由與領土。
1938年9月德、英、法、義在慕尼黑締結協定,容許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
卡拉絲今年47歲,愛沙尼亞獨立時她11歲。她回憶道,當她還是少年時,西方為自由、民主和所有人們堅持的價值觀而戰。「我們重新獲得獨立,因為西方堅定地站在我們身後,並且推動了這個進程。」她感受到今天歐洲同樣堅定,「這裡沒有張伯倫們(George Chamberlai,簽署《慕尼黑協定》的英國首相)或達拉第們(Edouard Daladier, 簽署《協定》的法國總理)。我們將繼續支持烏克蘭的戰鬥,但我們必須有急迫感,且採取更快速的行動。」
卡拉斯說,每天結束工作時都會問自己,今天為幫助烏克蘭做了什麼?做得夠嗎?「因為在這場為歐洲的未來、為自由的概念、為全球安全而戰的戰鬥中,烏克蘭必須獲勝,否則我們都將失敗。」
這是一篇很感人的演說,卡拉斯雖然自認每天盡心盡力幫烏克蘭,但德、法等國還是被批評為私心太重,為烏克蘭盡太少力,也被美國批評不肯出錢加強國防只想靠美國協防。
一股綏靖風瀰漫在歐洲上空
不幸的,第61屆的慕尼黑會議也被形容為87年前列強瓜分捷克的場慕尼黑會議重現。今天的烏克蘭被比擬成當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即使今天的會場沒有歐洲的張伯倫們和達拉第們,從大西洋對岸吹來的綏靖氣息彌漫慕尼黑。
會議開始之前,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於2月13日出席北約國防部長會議就宣稱,烏克蘭當局想要達到的兩個目標——加入北約和領土恢復到 2014 年之前邊界——並不現實;美國總統川普隨即宣布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進行了近 90 分鐘通話,並暗示他未告知基輔就向普丁做出重大讓步;接著14日美國副總統范斯(J. D. Vance)在幕尼黑安全會議發表讓歐洲人既受傷又憤怒的演說,這位客人為歐洲的言論自由、移民政策下指導棋,卡拉斯形容范斯在企圖挑起爭端;范斯會後還和拒絕德國總理的會面邀請而跑去見極右政黨領袖。隔天川普任命的俄烏問題特使凱洛格(Keith Kellogg)在安全會議上說,烏克蘭和其他歐洲領導人無法參與美俄和平談判。
2月18日美國和俄羅斯開始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得舉行談判。川普和普丁的野心不只於解決烏克蘭戰爭,還企圖恢復全面關係,美國領銜的談判國務卿盧比歐(Macro Rubio)說,他們共同探索「與俄羅斯合作存在的巨大機會」,無論在地緣政治或經濟方面。俄國談判代表、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V. Lavrov)說:「我們不僅聽到對方說什麼,也聽懂對方說的話。」
經濟利益永遠排在優先順位的川普
對川普而言,經濟利益永遠排在優先順位,俄方談判代表之一是掌管市值10億美金的俄羅斯主權基金的德密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這位在美國哈佛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念書、曾在華爾街投行工作的金融家深受普丁信任,他扮演這次談判中穿針引線的工作。德密特里耶夫向美國說之以利,稱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讓美國企業損失了3,000億美元。他在談判前受訪時說:「美國石油鉅子們在俄國的業務非常成功,我們相信他們在某個時候回來──他們為什麼要捨棄俄國給他們取得天然資源的機會?」
這場會談也標誌了川普政府放棄之前拜登政府與西方國家懲罰俄羅斯發動烏克蘭戰爭的作法。這也暗示著,未來川普政府不會再向烏克蘭運送武器。這場談判把烏克蘭排除在外,原本已計畫訪問沙烏地阿拉伯的烏克蘭領導人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暫停他的訪問計畫,並稱:談判不應背著「關鍵主體」舉行,他強調談判的任何決定「都不能強加於」烏克蘭。
不少觀察分析認為,川普快刀斬亂麻清理戰場,先解決加薩問題、再處理烏克蘭問題,重修和俄國關係,之後就是要集中全力對付中國。
因為美國國力、財政能力已無法在全球五大洲同時扮演好世界警察的角色,他必須割捨一些勢力範圍,吞不下那麼多利益就得吐出一些肥肉。美國要把焦點放在主要敵人──中國崛起就是對美國霸權最大的威脅,印太地區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地緣戰略區域。
也因此,許多人會樂觀的認為,當美國把焦點轉移到中國,把戰略部署著重在印太,台灣也重新取得第一島鏈中心「不沈航艦」的重要地位,未來會獲得山姆大叔更多關愛眼神、取得更多資源──至少取得武器不用在烏克蘭後面排隊等侯。
這樣的正向思維譜出一首「光明燦爛進行曲」,振奮人心。只是中國固然為美國頭號敵人,但台灣不見得是美國抗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川普新政府中,棄台論不時響起,兩位國防部副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達默(Austin Dahmer)上任前都曾說過台灣不是美國核心利益。川普文膽、國務院代理次卿畢提(Darren Beattie)也曾稱台灣終將被中國拿走。而當川普可以無視歷史脈絡、人民意願,就大言不慚要把加薩200萬巴勒斯坦人遷離走;美國還可以在歐洲復辟綏靖主義,重演列強瓜分。斑斑劣績也難怪台灣會出現疑美論的聲音。
《教父》第二集中,柯里昂家族在紐約的角頭潘譚傑利(Pentangeli)和小教父討論到猶太黑幫老大海門.羅夫(Hyman Roth)時說了一句話:「你爸爸和海門.羅夫做生意、你爸爸尊敬海門.羅夫,但你爸爸從來不信任海門.羅夫!」潘譚傑利以為小教父對羅夫完全信任,其實小教父當然深知這個道理。台灣做為全球政經棋盤上「重要的小國」,面對大國博奕,也得有同樣的警覺。
作者本名郭宏治,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SUNY-Binghamton社會學碩士,台大經濟系學士。
- 不要被列強瓜分!澤連斯基給台灣的一堂課 - 2025 年 3 月 5 日
- 不要讓綏靖幽靈從慕尼黑飄到台海 - 2025 年 2 月 19 日
- 踏上大罷免艱難路,賴清德得正面迎戰 - 2025 年 2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