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B的國際化大夢與台灣的棒球強國野望

陳文瀾
317 人閱讀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挾著世界棒球12強賽奪冠的餘威,經過約3個月,棒球台灣隊再戰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 Qualifiers,WBCQ)分組賽。原本,國人寄望台灣隊在此賽事輕騎過關,未料過程踉踉蹌蹌,還先後敗給西班牙隊、尼加拉瓜隊,最後才在附加賽勝出,奪得參與2026年經典賽正賽的資格。

WBC是大聯盟擴展形成產業鏈的重要場域

WBC、WBCQ比賽的最大價值,應是促進全球職棒體系逐步聯結為產業鏈。對主辦經典賽的美國職棒大聯盟(MLB)而言,美國隊勝負、奪冠與否皆不重要,藉經典賽擴張國際版圖,才是核心目標。

在20世紀90年代後,NBA球員薪資逐步趕上並超越MLB球員。原因無他,只因NBA國際化腳步跨得比MLB更大、更遠;先有球技精湛如藝術的喬丹風靡全球,接著NBA允許明星球員參與國際賽事,再大舉引進歐洲、非洲、澳洲、拉丁美洲籃球員,也不忘開發亞裔或亞洲籃球員。

NBA國際化收益宏大,故今日比賽遠不如昔日精彩,但其收益仍持續成長。中國便是佳例,縱使姚明已從NBA退休10餘年,再無籃球員可長久立足NBA球場,當下NBA球隊更完全沒有中國籍球員,但中國NBA觀眾數依然頗為可觀,諸多籃球迷只看NBA,不看CBA。

其實,MLB國際化的腳步,早於NBA,只是在20世紀90年代前,多著墨於拉丁美洲。進軍美國的拉丁美洲球員雖多,但拉丁美洲國家普遍窮困,除了多明尼加,棒球受歡迎程度還不如足球,挹注MLB營收相當有限。

顯而易見的是,MLB隨眼可見多明尼加、委內瑞拉的球員,但球場看板上,卻不見兩國企業的廣告。出身巴拿馬的終結者之王Mariano Rivera,風光時間遠長於王建民,但在洋基新、舊球場,也從未見巴拿馬企業的廣告。

從朴贊浩、野茂英雄開始,大聯盟正式跨入東亞

1994年,朴贊浩在洛杉磯道奇隊登板;1995年,野茂英雄在MLB開展光彩奪目的新人球季,並奪得國家聯盟新人王。朴贊浩、野茂英雄的優秀表現,讓韓國、日本球迷開始觀看MLB比賽;成功進軍韓、日兩大經濟體,讓MLB快速擺脫1994年大罷工的陰霾。

從此之後,韓國、日本棒球員皆以進軍MLB,為職涯的終極目標;而韓國、日本市場的巨大收益,更堅定了MLB擴耕、深耕國際市場的決心。2005年,王建民從3A升上大聯盟,MLB自此攻克台灣市場;縱使在王建民、陳偉殷後,再無台灣球員站穩MLB先發位置,但台灣MLB球賽收視率仍頗為平穩。

或許還有若干棒球迷記得,在2005年球季之初,台灣雖已有陳金鋒、曹錦輝叩關大聯盟,但因其成績乏善可陳,電視MLB球賽轉播因收視率太差,而被迫停播。直到王建民先發的第2場球賽,台灣球迷才又能從電視收看MLB球賽,迄今已20年;在大谷翔平大放異彩後,MLB熱再攀新巔峰。

東亞與拉美在國際棒球賽最拼命

歷屆以來,在眾經典賽參賽國中,台灣、韓國、日本3國球迷最熱衷賽事,中南美洲國家次之。但現實上,在經典賽賽事中,非大聯盟層級的中南美洲球員打球最為拚命;道理甚簡,對他們而言,經典賽正是大型的選秀會,若能獲美職、日職、韓職、台職球隊的青睞,便有機會脫貧入富。

反之,此時正值職業棒球春訓期間,入選國家隊的台灣職棒球隊主力球員,都還在從「冬眠」中甦醒的階段,身手很難與職棒球季時相較,且國家榮譽固然可貴,但個人職涯更為重要,比賽時較保守、謹慎,實人之常情。

而且,世界棒球12強賽、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皆舉辦於非職棒球季時間,前者在職棒球季結束後1個多月,後者在職棒球季開始前1個多月,球迷卻希望入選國家隊的職棒球員,要維持100%的表現,最好有120%的表現,實強人所難。

先前,台灣棒球國家隊球員人選總是那幾副老面孔,有些選手雖享有「國家隊不動第4棒」、「國家隊最佳開路先鋒」美譽,但他們職棒母隊、國家隊兩頭忙,完全得不到喘息,還得承受諸多球迷、球評不理性的謾罵,實身心俱疲。

台灣棒球逐步建立兩支國家代表隊

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與2025年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台灣隊球員陣容幾乎完全不同,目的即在保護球員,否則過度征伐若干球員,非球員之福,亦非國家之幸。這意味著,台灣現至少有2組可與國際棒球英才抗衡的選手,且有多位弱冠少年郎,代表台灣棒球實力已遠邁昔日。

雖然,受惠於經典賽資格賽修改規則,台灣隊才能在1勝2敗之後,還得以參加附加賽,並取得參與經典賽正賽資格,但此勝果意義非凡,讓在世界棒球12強賽後因藍白陣營亂政而烏煙瘴氣的台灣,得以略為喘息。棒球台灣隊的今日,正是多年來棒球產業共同努力、改革的結果,絕無僥倖。

經典賽是MLB推動國際化最重要的武器,套用政治術語,目的在建立全球棒球產業的「美國秩序」。實際上,棒球國際化遠比籃球國際化困難許多,如也有多名選手登上大聯盟的澳洲,迄今仍無台、日、韓的棒球熱,此次西班牙隊惜敗台灣隊,但大多數西班牙民眾壓根不知有此賽事。

台灣棒球既要國際化,更得強化基層

國際化雖難,卻是MLB不得不為之事,否則便無法維持其成長動能。日前,鈴木一朗揭櫫其日本棒球目標,即MLB每支球隊至少有1名日本球員;台灣棒球界也應訂定遠程目標,即日本職棒每支球隊一軍至少有1名台灣球員,MLB至少有5名以上的台灣籍大聯盟選手,如此台灣才能更理直氣壯地自稱「棒球強國」。

除了關注台灣棒球員在國際賽事與各職棒聯盟的表現,基層棒球也應分享到球迷的熱愛。迄今,賽事過於頻繁、學業成績普遍不理想、訓練模式科學化程度過低,依舊是台灣基層棒球的沉痾;若無法對症下藥,台灣棒球實難以更強健、更茁壯!

作者學生時代,醉心科學、哲學、棒球,就業後,出版過政治、教育、體育、財經類書籍,現專事產業研究。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