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台海衝突的金融預警指標—中國為減輕西方制裁衝擊的準備程度

陳鴻達
722 人閱讀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是千百年來的教訓。也就是說軍事行動之前,在經濟金融上一定會有一些蛛絲馬跡。當年冷戰時期,蘇聯預判美國發動世界大戰的指標包括:美國進行大規模的捐血活動(因為要增加庫存才能應付打仗需要);屠宰遠超過需要家禽家畜(因為核戰後眷養戶外牛豬可能遭到核汙染不能食用)。因此這兩個指標不合理上升時,很可能就是軍事行動的前兆。

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後,遭到西方國家的金融制裁,如從SWIFT中剔除,以斬斷其金流。因此在進軍烏克蘭前,俄羅斯也進行一系列「去美元化」的準備工作,包括將其外匯儲備的美金轉換成黃金。俄羅斯央行原本有三成的外匯資產在美國,開戰前幾乎都撤出。俄羅斯在併吞克里米亞時,出口貨物的八成以美元定價,以盧布定價不到一成。在進軍烏克蘭時,出口以美元定價已經降到五成多,以盧布定價也提高到將近兩成。

這些經驗相信給中國相當大的啟示,在準備台海軍事行動時,除了軍事戰備,經濟與金融的備戰更是重要。因為一旦台海發生衝突,西方國家極可能對中國實施一系列經濟與金融制裁,例如切斷中國與美元結算體系的聯繫、限制高科技出口、加強貿易封鎖等。為此,中國政府已在金融獨立與經濟供應鏈重組等多方面籌備多時,以降低受西方制裁時所帶來的衝擊。

人民幣國際化與去美元化

美國過去對俄羅斯、伊朗等國的制裁手段之一是將其逐出SWIFT(全球銀行間金融電信協會)系統,阻止其使用美元進行國際交易。中國為避免這一風險,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並發展CIPS(跨境支付系統),以降低對SWIFT的依賴。此外藉由中國每年從海外進口大量石油等原物料,積極與俄羅斯、伊朗、沙烏地等國擴大以人民幣計價結算。並透過「一帶一路」鼓勵東南亞、非洲與中南美洲等國使用人民幣進行雙邊貿易,以削弱美元在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同時深化經濟合作,以建立不依賴西方市場的貿易體系。以確保中國即使被西方封鎖,仍能獲得來自全球其他地區的金融與貿易支持。

數字人民幣

過去為避免消費者與銀行間的交易清算依賴美國主導的支付系統(如Visa、MasterCard),成立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銀行間支付結算服務與跨行信息交換網絡。近來更是利用各國發展央行數位貨幣的風潮,積極推動「零售型」與「批發型」的央行數位貨幣。「批發型」央行數位貨幣主要是發展不同國家的央行或銀行之間的交易工作,也就是在SWIFT與CIPS之外發展更進步更有效率的跨境支付清算,當然也是為擺脫被SWIFT掐脖子的風險。

「零售型」央行數位貨幣原本是為改善現金的缺點,降低民間電子支付(如微信與支付保)的影響力,但很多中國人還希望她能分擔人民幣國際化的功能。因此中國除了鼓勵其國人使用外,近來推動境外人士使用數字人民幣更是不遺餘力。其步驟就是先讓中國電商使用數位人民幣,讓這些電商與快時尚公司(如SHEIN)努力開擴海外市場,等於為海外的外國人使用數字人民幣鋪路。雖然這還未發生,但目前已經有數十個國家(包括臺灣)可下載,英文版與繁體字版的數字人民幣APP錢包。

飯碗端在自己手上

習近平多次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並說「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因此各地嚴格要求恢復或補足被違規占用的耕地,出現了「道路變農田」的奇景,俗稱「退林還耕」,官方則說這是「整改復耕」。另外值得注意的指標是,過去中國從美國進口大量的農產品,也就容易對美國產生糧食的依賴。中國若改向跟其走得比較近的南方國家進口糧食,這就能降低在糧食供應被掐脖子的風險, 當然也就是一項重要觀察指標。

結語

面對可能的台海衝突與西方制裁,中國已經在金融、能源與供應鏈等多方面進行戰略準備,確保即使遭遇最嚴厲的經濟打壓,仍能維持國家運行與軍事行動能力。其準備程度或可當作爆發台海衝突的預警指標,值得密切注意。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穩定中心主任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