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誠捐款公案:論捐款的意義與是否應該公開

林子堯
338 人閱讀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近日,聯電前董事長、罷免案領銜人曹興誠因是否曾捐款給清大引發巨大政治風波。到底該如何看待企業界捐款一事,筆者認為應當從當前大學教育的定位,以及大學校長與企業界關係,來進一步看待此事。特別是捐款到底是否應該公開,從過往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關於永齡基金會與台大捐贈案來說,法院認為捐贈一事攸關公共利益應予以公開,換言之日前清大認為應保護捐款人隱私而不願公開之緣由,反而成為此公案的更大政治風暴。

大學捐款背景:從沈君山校長為何要募款談起

在過去近半世紀時間,台灣的高等教育是封閉的,聯考成為窄門,大學基本上由國家控制,其經費也全由政府撥補,因此政府,包含國民黨便成為大學的主要引導者。從學者戴伯芬、林宗弘等人於2015年所撰寫的《高教崩壞: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其中對於台灣高等教育從黨國到市場化的變遷有很清晰的論述,黨國長期控制校園,甚至民間興學興起時,也都與黨國特許資本主義有關,而這套體系在1990年代隨著戒嚴結束,台灣進入民主轉型後,政府開放民間興學以及廣設國立大學,在資源沒有顯著增加的背景下,過去許多仰賴政府資源的國立大學必須和新起大學競爭,大學校長為維持校務運作,自然必須開始募款。

沈君山校長也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獲選為第一任清大遴選校長,打破過去數十年政府官派校長的傳統。但也因此新的大學校長便有了募款壓力,這是基於校長的治理正當性,若要有話語權便必須有獨立的經營能力,而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曾有人倡議應該完全學習美國的高教市場制度,讓有鉅額捐款能力者能夠直接入學,當然遭到社會主流反對而不了了之。

為募款讓各大學絞盡腦汁之際,要以何種名目成為首要課題。所以才有擅長下棋的校長,與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對奕取得捐贈雅事。特別是當年聯電是台灣在1990年代叱吒風雲的半導體龍頭,是竹科舉足輕重的企業代表,試想若龍頭企業都捐贈,後續沈校長要再向竹科其他企業募款,自然正當性也就更高了。

或許時隔30年已有許多人淡忘聯電在1990年代於竹科的地位,不過聯電確實在1980年代就已經是半導體領頭羊,在台積電還未上市前,聯電就在半導體股票市場取得關鍵地位。所以在當時,需要企業界募款,以竹科來說大家會先想到聯電而非台積,但這並非台積電不強,而是在當年尚在成長階段,若從《張忠謀自傳下冊》就可以看到,當年在競逐過程中,聯電是主要競爭對手,例如爭取工研院的衍伸計畫案,台積電由於擔心聯電投標而提高投標金額,最後僅有台積電投標讓張忠謀董事長頗為不悅,由此皆可知當時聯電的重要性。而曹興誠身為聯電董事長,與沈君山校長的對奕故事,其實不只是募款本身,對於清大校譽以及沈校長推動圍棋活動都有正面意義,其產生的外溢效果早已非當年募款金額所能估算。

募款是否應公開:基於公共利益清大應將聯電於90年代是否捐贈始末公開

由於時隔30年,有許多人堅持曹興誠未捐款有失約之嫌。因為時空相隔甚遠,聯電與清大校長都已非當年的時空環境,但由於清大捲入此次罷免案領銜人的政治風暴,進而導致許多人要求清大說明。但清大校長在公開信中認為,涉及個人隱私,若捐款人未要求便不可公開。但這一原則其實與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的判決相違。

北高行在2023年5月審理郭台銘以永齡基金會捐款台大是否應公開案,台大校方當時以公開恐影響捐款人後續意願為由,認為不宜公開。但法院審理認為由於捐贈涉及公共利益,甚至鉅額捐款是否有條件、是否對台大校務運作有影響,都攸關公眾利益,特別是台灣大學是公立大學皆有公開之必要。

以台大與永齡基金會捐贈案來看,到底聯電在1990年代與清大之合作計畫為何,或許當年法制環境尚不健全,但清大與台大同為公立研究型大學,其捐款規劃與條件都攸關公共利益,自然應公開討論,或至少得到清大校務會議討論檢視之必要,也符合法院目前的審理宗旨。

其實,大學目前與政府與捐贈者的關係錯綜複雜,已是當前高教的難題。例如台大校長遴選案就與政府是否能監督遴選合法性,以及校長當選人與企業關係如何揭露,各界有許多爭辯。近年從台大校長遴選到清大捐款事件,社會大眾對於大學的傳統印象認知也逐漸有所改變。大學該如何定位自己角色,以及如何拿捏與捐款者的關係,還有企業界關係,還有如何得以公開討論,皆是未來高教發展課題,不宜任由政治化討論,模糊此議題對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貢獻。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生。研究興趣是台灣憲政體制、台灣政治史、兩岸關係、台灣政治經濟發展,盼能讓政治學與產業需求創造雙贏。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