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法」亦法——日本的公民不服從運動

陳尹暐
308 人閱讀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2025年2月中旬,日本政府為緩解米價上漲所帶來的壓力,將由農林水產省(以下簡稱農水省)所保管的100萬噸稻米中釋出21萬噸來平抑米價。根據政府的數據,5公斤米的平均零售價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已高達82%,此次「開倉」是否能緩解「米荒」仍有待觀察。

筆者在〈「餓法」亦法——山口法官之死〉一文中曾提過,日本的《食管法》直到1995年才被廢止。換句話說,理論上,今年剛好是日本國內的稻米流通自由化30周年。在這之前,稻米的流通完全是由政府管理,直到訂定《食管法》的後繼法《食糧法》後政府才轉為負儲備之責的角色。

儘管此「餓」非彼「餓」,關於「食管餓法」,法哲學者住吉雅美在所著《あぶない法哲学》一書討論「守法義務」時,在山口法官的故事之後,舉了庶民為挑戰「食管餓法」所進行的公民不服從的例子,形成庶民「積極守法」VS.法官「消極守法」的構圖,在「米荒」當下讀來饒具意義。

以守護農業為信念

話說,富山縣有位名叫川崎磯信的人,曾為了挑戰「食管餓法」公開販售「黑市米」。身為農家長男的川崎於1936年出生,小時候,父親就戰死,由一生務農的祖母拉拔長大;由於兒子的戰死,祖母對官吏有著強烈的不信任感。此外,祖母也反對農家子弟讀書,受其影響,川崎投注心力在稻米栽培,日以繼夜嘗試各種栽培法,樂在其中。後來,川崎還成為農村團體的領導人,在熱心耕作的同時也開計程車和販賣農用機具。

飲食環境的變化

對川崎的務農生活帶來重大改變的,是小麥的輸入,而這一切,要拉長時間軸並放大背景來看。

時任大藏大臣的池田勇人曾在1950年的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中說:「沒錢的人吃麥,有錢的人吃米。」與此同時,美國則是囤積了大量小麥,對當時的美國政府來說,處理過剩的小麥是重要課題,目光就此轉向日本。

1954年,日美簽訂《日美相互防衛援助協定》(日美MSA協定),除要求日本增強自我防衛能力外,也要求購買美國生產過剩的小麥等農作物。當時的媒體,以「在缺米時期,由於占領軍伸出援手,國民的生活飲食狀況獲得改善」作為背景說明。同年,日本還制定了《學校給食法》(學校營養午餐法),規定營養午餐以低廉的價格供應用美國小麥製成的麵包為主,並在各地以巡迴巴士的方式推廣免費的小麥料理講座。

此外,飲食環境改變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先進國家吃麵包」這種對西方食物的憧憬;在當時出版的書籍中,甚至出現「用白米養育的孩子會變笨」的說法。

10年忍耐,決定戰鬥

在飲食環境改變下,自1960年代以後,日本的稻米消費量就持續下滑,但另一方面,又因為進行大規模的新田開發和品種改良,稻米產量迅速增加,以致開始過剩。

由於《食管法》規定,所有稻米一定要由食糧廳收購,過剩的稻米使得食糧廳從農家高價購米,再以低價賣給國民的結構累積了巨額的赤字。1969年,為調整產量,政府推動減耕(減少水稻種植面積),調低收購價格。問題是,在要求減耕的同時,仍持續輸入美國的小麥。

剛開始,川崎配合政策減耕,忍耐了10年之久。但,忍耐畢竟有限度,終究到了忍無可忍的那天,他決定向《食管法》宣戰。他說:「這不是單純訴求放鬆管制,而是農民的鬥爭,一定要一雪政府長年愚弄農民之恨。」

對於不配合政策的川崎,食糧廳以不再收購他的米反制,川崎就自己賣,並把店名稱為「黑市米城」,而且這種「非正規管道」販售的黑市米創出一年兩億日幣以上的營業額。他的米既便宜又好吃,在稻米品評會上獲得優勝,不只富山縣,還賣到了東京。

來告老子吧!

在官廳聚集的霞關,川崎展示了自己販賣黑市米的證據,要食糧廳「來告老子吧!」

他認為《食管法》只是維護了食糧廳、日本農業協同組合(以下簡稱JA)以及流通業者間的利益,而且在取締農家的同時,食糧廳與JA還是讓過剩的米在市面流通,甚至有以新米混舊米卻標榜「100%新米」加以販售的情況。

其實,川崎原本打算透過行政訴訟來告食糧廳,但又覺得這樣一來可能會隱蔽國家的責任,所以才決定以販賣黑市米的方式挑戰漏洞百出的法律。他常上電視質問食糧廳:「為什麼明明種出好米卻不能賣?消費者不是追求好米嗎?」面對川崎的攻勢,食糧廳「也不是省油的燈」,雖然對他發出警告書,卻遲遲不上鉤,直到1992年才提出告發。但事實上,連被川崎視之為敵的,當時的富山食糧事務所所長都認為,糧食不足時代的法律在生產過剩的時代已不合宜,而且「黑市米的販賣,根本是小規模經常性地在運作,不可能全都告發」。

法庭戰術

1993年6月第一次公判,川崎帶著手寫的意見書,穿著印有家紋的和服「羽織袴」出庭,表達對農政的想法。他的委任律師黑田勇說:「穿羽織袴出庭這件事他完全沒跟我說,也沒提到要發表意見書的事,完全是他自己的點子。」

川崎一直認為昭和17年(1942年)制定的《食管法》直到平成7年(1995年)都還存在,這件事本身就很奇怪。他說:「消費者鼓勵的信如雪片般飛來,獲得如此的支持,沒什麼好怕的。」

審理期間,川崎的律師是以《食管法》違反《憲法》第22條(保障職業自由)的規定主張被告無罪,但被告則要求法官重判自己,甚至在東京開了個名叫「食糧廳大人,我是黑市米店」的店,吸引許多想買優質米的消費者排隊購買。

1995年3月,判決出爐,川崎雖然被判處300萬日幣的罰金,但審判長提到市面上本就有相當數量的黑市米流通,食糧管理制度早已名存實亡。8個月後,《食管法》就壽終正寢;2003年,成立於1949年的食糧廳也灰飛煙滅(雖然最後一根稻草似乎與狂牛病問題處理不當有關)。

「米荒」因何而起?

看完了川崎的故事後,若再稍微來瞭解一下近來日本「米荒」成因,或許更有助於理解川崎的不服從運動的正當性。

首先,關於此次「米荒」,目前看到的解釋是,除去天候因素,在JA等現有收購業者外,有中小型流通業者、外食連鎖業者等新興勢力加入收購競爭,以致庫存分散,且有部分業者囤貨;另外,訪日遊客成長以及南海海槽地震風險引發民眾囤積、搶購都是原因。

但也有專家指出,表面上,雖然自2018年起日本政府宣布廢除減耕政策,其實JA和農水省仍持續推動減耕,水田面積已減少了4成。之所以無法實質廢除減耕政策,除了米價下跌會導致稻米生產難以為繼,為了維持稻米生產必須「減耕」這種奇特邏輯的支撐外,JA與小型兼職農戶間的利益共生,也是為維繫米價不墜而減耕的主因。

不過另一方面,也有專家指出,此次「開倉」試圖壓低米價,農家未必支持,但農水省此次則又怕米價太高會導致國產米無法與外國米競爭,所以希望壓低米價。專家甚至還指出,其實問題也包括日本政府以卡路里來計算自給率,以致過度干涉稻米的生產。

簡單來說,就是為了維護某些特權以及干預太多以致左支右絀。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川崎的行動可謂具有正當性的先見之明。

日本人的權利(法)意識

川崎農夫靠公開販賣黑市米來對抗「餓法」,在公民不服從運動中展現各種技巧,運用媒體,製造話題,跟山口法官不吃黑市米餓死自己的做法截然不同。

住吉認為川崎的例子是日本非常罕見的公民不服從運動實例,認為川崎並未否定食管制度本身,而是希望改善制度,透過自己受到重判,把「惡法」的實態訴諸國民。住吉說:「無論何種法律或制度,一旦放任不管,就會成為不正義和特權的溫床,公民不服從對於修正法治國家的法律或制度至關重要,法院也應以積極的態度面對。」

換句話說,川崎的行為表面上違法,但是是出於對良序社會中法秩序的真正期待,細觀其行動變化,是從順從到抵抗,進一步深化「Rule of Law」的動態過程。

黑市米的存在,審判川崎的法官知道,富山食糧事務所所長知道,餓死的山口法官也知道。那麼,該怎麼辦呢?主張二戰後的日本社會依然可見前近代性,認為日本人權利(法)意識薄弱的法社會學者川島武宜(1909–1992),在未完成的手寫稿〈關於罪與罰的意識〉中提到黑市米的問題,認為人們對於這件事缺乏「罪」的意識,結果就跟交通警察取締違反交通規則的人不夠徹底一樣,只有在「大執法」期間才嚴厲取締,但平時則有時勸導有時開罰的現象,他強烈反對這種做法。

令人好奇的是,宣稱為了「麵包」而讀法律的川島有沒有吃黑市米?對於山口法官的做法又是如何看待?在黑市米的問題上,若真如川島所說滴水不漏地執法,整個執法結構真的能維持下去嗎?

據說,江戶時代的庶民其實「日本型的權利(法)意識」很高。權利(法)意識與守法義務是個好問題,川崎的故事告訴我們,「守怎樣的法」跟「怎樣守法」是同等重要的問題,「法律專家VS.毫無權利(法)意識(而且還『沒讀書』)的庶民」的對立軸思考,本質上是一種幻覺;庶民不是被教育要有權利(法)意識的一方,而是單純感受到不正義,覺得哪裡怪怪的,就會精準且漂亮地採取行動的一方。

兩者都不該忘記

毫無疑問地,稻米政策除關乎農業經濟政策外,同時涉及複雜的國防、外交等問題,且囿於資料與篇幅,本文也未更深入去分析川崎的權利(法)意識與不服從運動的細節,難免有「粗糙」、「見樹不見林」之憾。

不過,介紹川崎故事的住吉說:「我認為,因為遵守《食管法》而死的山口法官,以及不惜自己承受不利也要讓法律被廢止的川崎,這兩人的名字,日本人(尤其是法學部的學生)都不該忘記。」

真的,在權利(法)意識的形成上,遺忘,是大敵。也難怪住吉會質疑,如此經典的公民不服從案例,為何沒有出現在日本的法院資料庫?應該是政府和法院不樂見這樣的例子吧!良有以也。

參考資料
1.「オラを告発しろ」公然と“ヤミ米”を売りさばき、国を挑発した男が抱く農家のプライド(第29回FNSドキュメンタリー大賞『国に抗った男 ~ヤミ米屋 川崎磯信~』)
2.農林水産省が米農家の反対を押し切ってまで「備蓄米放出」に踏み切った“表沙汰にしにくい理由”(マネーポストWEB)
3.山下一仁〈揭開日本「米荒」的真相〉(nippon.com)
4.住吉雅美〈黙殺された日本の市民的不服従─「役人ごろし」の「ヤミ米屋」〉(日本評論社)
5.住吉雅美《あぶない法哲学》(講談社現代新書)
6.川島武宜〈罪と罰についての意識〉(明治大学法律研究所)
7.川島武宜《ある法学者の軌跡》(有斐閣)
8.青木人志《「大岡裁き」の法意識》(光文社新書)
9.瀬木比呂志《現代日本人の法意識》(講談社現代新書)
10.日本3月將釋出政府儲備米 能否抑制米價受矚目(中央社)
11.王曉丹〈法意識研究——不平等權力結構中,法律實踐的局限與能動〉(元照出版)
12.王曉丹〈法意識探索:關係自我的情感衡平〉(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第67期)
13.黃丞儀〈從市民社會中滋長的法律意識——以近年來台灣環境運動與消費者運動為例〉(2010「兩岸四地」法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

作者為法律系畢業的自由譯者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