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市近期公安問題頻傳,從公車事故、倉儲大火到新光三越氣爆案,市長盧秀燕的施政能力遭受質疑。然而,面對連串的安全問題,她不僅試圖將責任轉移,更在政治場域上積極布局,試圖以「基礎建設不足」為由,將自身形象從「治理不力」轉變為「遭中央壓制的可憐市長」。她與黃國昌的會面,正是這場政治算計的一部分──一方面透過「哭窮」的方式爭取支持,另一方面則試圖藉由藍白合的曖昧關係,為2026/28年的選舉提前鋪路。
框架戰爭與議題操控
政治學者Murray Edelman指出,政治人物經常透過話語塑造問題的框架,使特定議題成為公共討論的焦點,並藉此操控民意。盧秀燕的「文化建設不足論」,正是對公安問題的「再框架化」(reframing),試圖將市府治理的缺失轉化為「中央忽略地方」的問題,藉此模糊自身責任,並爭取市民的同情與支持。這種手法屬於「議題選擇性」(issue selection),即政治人物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議題加以強調,而對不利的部分則刻意忽略或扭曲。
然而,這樣的操作是否符合現實?台中市的國立台灣美術館,不僅是全國唯一的國立美術館,更是台灣最具規模與歷史的藝術展覽場域之一。她身為市長卻無視這個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標,無非是刻意營造「文化資源被忽略」的假象,以爭取政治籌碼。
此外,2025年台灣美術館的總預算審查中,國民黨議員提案大砍該館三成業務費,當時盧秀燕並未表態,甚至對美術館的存廢毫無關心,如今卻一邊聲稱台中「沒有美術館」,一邊在立法院尋求更多建設資源,這正符合政治學中的「危機政治學」(politics of crisis),即政治人物利用危機來改變議程設定,讓焦點轉移到更有利的領域。
集體記憶與社會操控
在Maurice Halbwachs的「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理論中指出,記憶並非個人獨立的產物,而是受到社會環境塑造的結果。政治人物往往透過媒體、言論與象徵操作來形塑大眾對某段歷史或事件的記憶。例如,當盧秀燕持續強調「台中缺乏文化建設」,她並不是真的在陳述事實,而是在試圖「塑造市民的記憶」,讓他們逐漸接受「台中被中央忽略」的敘事,進而對她產生同情。這種記憶操控並非孤例,歷史上許多政治人物都曾利用類似策略來重塑大眾的歷史認知,以利自身政治利益。
此外,「象徵權力」(symbolic power)概念,也能解釋盧秀燕的操作手法。象徵權力指的是某些人能夠決定社會如何理解現實,並影響人們對於社會問題的認知。當她宣稱「台中沒有美術館」,即便事實並非如此,她仍試圖透過重複宣傳來讓市民接受這種說法,從而強化自身「為台中爭取資源」的形象,進一步掩蓋她在治理上的缺失。
恐懼政治與大眾心理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指出,人們在面對複雜問題時,往往會依賴直覺(系統一思考)而非深思熟慮的分析(系統二思考)。政治人物經常利用這一點,透過簡單的口號或二元對立的敘事,來影響大眾的決策。當盧秀燕不斷重複「中央忽略台中」,她其實是在創造一種「心理捷徑」(heuristic bias),讓市民直接聯想到「問題的根源是中央,而不是市府」。
此外,這種操作也與「恐懼政治」(politics of fear)有關。心理學研究顯示,當人們感到不安或恐懼時,更容易接受強勢領導者的敘事,並傾向支持那些聲稱能夠「對抗外部壓迫」的政治人物。因此,當盧秀燕營造「中央壓迫地方」的形象,她其實是在激發市民的不滿與焦慮,進而增加對她的支持度。不禁讓人聯想到Donald Trump在美國總統選舉中經常使用的策略──透過「我們VS.他們」的對立敘事,來強化自身的政治優勢。
本月5日,盧秀燕與黃國昌的會面,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是黃國昌的發言。他不僅稱盧秀燕「帶領台中成為最幸福城市」,更喊出「台中市的事就是民眾黨的事」。這番言論,無疑讓外界嗅到藍白合可能進一步合作的訊號。過去,黃國昌與國民黨在許多議題上立場對立,如今卻對盧秀燕大加讚賞,顯示雙方關係已經開始軟化,甚至可能在2026/28年的選舉中有所布局。
然而,黃國昌選擇與盧秀燕站在一起,也讓他陷入「政治雙標」的質疑。他過去經常批評地方政府的治理不力,但當台中市府的公安問題頻傳、財政預算遭質疑時,他卻選擇附和盧秀燕的說詞,甚至幫她塑造「受害者」形象,這與他一向標榜的「理性問政」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當盧秀燕的「台中沒有美術館」言論被打臉,黃國昌卻未對此發表任何質疑,反而在這場政治戲碼中,選擇站在盧秀燕的身旁,讓藍白合的可能性浮上檯面。
市民需要的是負責任的治理,不是政治表演
台中市的公安問題,揭露了市府監管的漏洞,而文化建設的錯誤發言,更凸顯盧秀燕試圖以「被害者」形象轉移施政失誤的操作手法。然而,市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種政治表演,而是對城市治理的負責任態度。當美術館的存在被忽視、當公安問題不斷發生,市民的安全與文化發展如何能夠獲得真正的保障?
盧秀燕與黃國昌的政治操作,或許能夠短暫吸引關注,但最終,市民要的是真實的改革,而非一場場充滿算計的政治秀。
作者為詩人,自由工作者。1979年生,曾獲中華民國優秀青年詩人獎、台北詩歌節攝影與詩優選獎。曾擔任乾坤詩刊現代詩主編、台灣詩學論壇雜誌執行編輯,參與玩詩合作社。創作散見各刊物。收錄合集《台灣1970世代詩人詩選集》,著有詩集《某事從未被提及》。
- 盧秀燕的政治算計:從公安危機到文化建設的雙面手法 - 2025 年 3 月 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