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政府日漸迫切的多重憂患

詹順貴
766 人閱讀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當下國際間瀰漫不確定性,地緣角力暗潮洶湧,已無須多言,台灣作為太平洋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縱使有台積電在前充當護國神山,還是無法擺脫美中角力中的棋子角色,加上中國虎視眈眈,如何守護台灣主權與民主自由,持盈保泰,應是賴政府最迫切、也最重要的當務之急。

但賴政府上台才短短10個月,諸多讓人憂慮、乃至讓社會失望的人事與政策問題,或陸續浮現(如立法院柯總召與王世堅、陳金德),或更加惡化(如經濟部長郭智輝、童子賢董事長,急診急缺醫護人力),賴清德總統還能置身事外、保持沉默多久?

郭智輝一再出包,怎堪任部長!

首先,當然是體制內的經濟部長郭智輝,他於3月7日受訪時,被問到台積電是否會與英特爾合資時,脫口而出「你知道他家有蒙古症,你要娶媳婦,但他家有蒙古症的傳統,你要娶他嗎?」,如此畫蛇添足地以早已更名為「唐氏症」的「蒙古症」舉例,骨子裡顯露的就是歧視!引發軒然大波後,經濟部第1份新聞稿只承認失言,仍否認歧視,等同給自己火上添油。

郭智輝迄今至少已道歉4次,仍無法熄火,因為他所捅下更大的漏子還有把英特爾形容為有身心障礙;然後無視賴清德前一天才剛在總統府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一起開了一場總統級的記者會,又說台積電要去美國談時,大家都不知道,台積電也沒有對政府說要去投資1千億美元。除了惹惱身心障礙團體、家長與身心障礙者之外,在政治與國際關係上更嚴重的是一個負責我國經濟、產業的部長竟直接羞辱了英特爾這種國際大廠,並讓賴清德比照白宮規格召開的記者會一夕破功,也難怪一向溫文儒雅的中研院朱敬一院士會開罵「爛到不可思議」,應該下台。

童子賢的核電論調讓人傻眼

其次是由賴總統欽點身兼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3月9日跑去民眾黨論壇演講也就罷了,竟然又再度彈唱「核能對台灣非常重要,不該浪費在低效率的風電及太陽能」的老調,過去將近10個月來,已經有多少人為他細說他口中的「核融合」仍停留在實驗階段,目前仍技術不可行;「SMR(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商業化使用成本太高,而且發電所產生的核廢料比大型機組更多,歐美廠商大多已陸續退出,也就是商業可行性偏低;此外,他對太陽能與風電的理解一直有嚴重的資訊錯誤,這部分也已經很多專家撰文指明,但顯然童子賢仍活在自己的世界,完全沒有聽進外界聲音。

童子賢董事長進一步主張核二、核三要延役,並說新核能加核二、核三延役,台灣電價可降3成。但大型機組於福島核災後提高安全標準、其他材料、工資上漲等,讓興建成本大幅飆升,興建期長且場址難覓,緩不濟急,也不是他口中的「新核能」;SMR如前述目前商業化使用成本太高,實際上新核能的發電成本,許多研究都指出已比再生能源高,試問如此能降低電價3成嗎?

而核二、核三如要延役當基載電力,除了有好幾年的安全分析評估與試驗、環評等程序要走外,兩廠共4部機組所能提供發電的總裝置容量也才3872 MW,縱使繼續做基載電力,占目前整體電力比重恐怕也僅在10-12%之間而已,要靠這兩座核電廠來降低台灣電價與滿足童子賢口中人工智慧、電動車、晶片等附加價值高產業電力需求,根本緣木求魚,想用來滿足擴廠快速的台積電用電需求,更不切實際,因為台積電已加入並承諾RE100,所以不敢要、也不會用非屬再生能源的核能。

此外,童子賢曾提出自認為可兼顧生態與用電平衡的2050電力結構「再生能源30%、核能30%、碳中和火力40%」,先不談核能占比從3%左右要提高到30%,恐怕全台主要工業區與科學園區都要遍布SMR或至少規劃興建5-6座大型核電廠;更誇張的是,明明目前政府規劃的2050電力結構目標,搭配碳捕捉與封存(CCS)的火力占僅20~27%,童子賢卻反而要更多占比的火力發電?這豈不是要讓台灣更加依賴進口能源?總之,童子賢董事長顯露的完全是「只顧今朝醉,禍害留子孫」的心態。

附帶一提,除役後的核二、核三,由政府編預算補助台電公司妥善保存維護,當成戰備電力,於發生被軍事封鎖時,藉由總統緊急命令於安全分析無虞下啟用,才是應積極備妥的方案。

陳金德指導環評,非常不該

第三,從代理宜蘭縣長起便一直是爭議性人物的陳金德,由於與賴清德總統長期親厚,又當上行政院政務委員,於3月7日出席活動時,對於才剛舉行完3場吵吵鬧鬧、意見分歧的二階環評公聽會的高鐵延伸宜蘭案,竟又赤裸裸地說他希望8月前完成環評,並於年底前獲行政院正式核定,這般形同提前對環境部環評委員下指導棋的不當言論,勢必讓環境部未來排審時再度陷入裡外不是人的窘境。

開發案會進到二階環評,是因為該案「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而二階環評公聽會,依《環境影響評估法》第11條規定,是在開發單位完成二階環評報告書初稿送到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時,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舉行來蒐集民眾意見,之後再彙整轉送環境部審查。也就是說公聽會階段,案件根本還沒送到環境部審查,有政委督導之權的陳金德卻一下子說出希望8月底通過環評,先不說甫通過環評的四接,其二階環評審了6年多,三接的環差分析與環現差分析也審了約2年才通過,環境敏感與爭議較之三接、四接,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高鐵延伸宜蘭案,環評報告書都還沒送到環境部,現已3月中旬,如何能期待環境部環評委員於短短5個月多內(8月底)通過環評?是要環評委閉著眼睛審查直接1次就通過嗎?

不管高鐵延伸宜蘭是否為宜蘭最重大的公共建設,是否攸關宜蘭未來百年發展,主管經濟產業、交通建設的政務官(從相關部長到行政院長、總統)或督導的政委,都不宜直接對他們認為重要的建設計畫下指導棋,要求或期待環評何時通過,否則只會適得其反,燃起當地不同意見民眾與公民團體反彈怒火,助長爭議更熾,更難順利審查而已。

猶記2018年時任行政院長的賴總統受訪時,脫口希望當時爭議甚烈的三接環評能於9月底通過,反引起環評委員退席抗議,導致當年9月的2次環評大會都流會,接下來也導致筆者因不願配合於10月份每週加開環評大會而於10月8日辭職。殷鑑不遠,希望賴政府莫再重蹈覆輒,自添麻煩。

民進黨政府莫擦槍走火、鎖錯目標

最後,是負責對中國事務的陸委會,對於在中國討生活的台灣藝人紛紛在社群網絡貼文台灣是中國一省之事,陸委會的譴責聲明竟然襲用中國語法,說什麼「嚴重傷害台灣民眾情感」,等同默默被文化統戰而不自知,著實可悲。負責或督導此事的政務官,也應留校察看。

以上事件看似零星,但其實已開始燎原,如再加上民進黨立院柯總召與王世堅、王定宇的內鬨,身兼總統與黨主席的賴清德如不出面積極處理,縱使目前大罷免局勢再好,也會很快敗光,尤其,此時已有不少民進黨員已開始將矛頭指向時代力量等其他小黨,如此分不清輕重緩急,殊為不智,在在都是賴政府與民進黨日漸迫切的憂患。

作者是因為喜歡大自然與賞鳥,而把法律用到保護環境與土地上,卻滿身不合時宜的律師。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