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時代長征:跨洲越洋
本章的主題是英雄遠行和文物遷徙
遙遠地平線的誘惑是一股強大力量,在全世界催生出許多最偉大的故事。在希臘神話以及隨後的許多故事中,英雄們在遠行四方之後,帶回更睿智的自己。奧德賽斯(Odysseus)經二十年的冒險,返鄉時一身破衣,還隱藏了國王身分。就本質而言,他的傳奇與晚近的小哈比人比爾博.巴金斯(Bilbo Baggins)的冒險並無多大不同。這類故事都是描繪所謂的「英雄旅程」,在我們的意識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似乎向來如此。
過去也充滿英勇旅人和他們的傳奇。在中世紀歐洲,各行各業都有人自願遠行。我們已經看過朝聖者,他們走遍歐洲大陸的所有聖堂,還飄洋過海前往聖地耶路撒冷。十字軍東征期間,這類遠行達到新的高度,我們看到千萬民眾不分階級,都在陸上移動;而那些「行腳不息的朝聖者」(peregrinatio perpetua)在他們追尋上帝的道路上,並沒有固定的世俗目的地。他們在流浪中尋找自我。「peregrinus」這個字最初的意思就是「foreigner」(外國人):朝聖者是永遠的異鄉客。
商人當然也馬不停蹄,有時甚至遠赴相隔天涯的異國他鄉—例如維京人便利用絲路網絡穿越今日的俄羅斯,進入伊斯蘭世界。傳教士、高階使者、外交官和大使這些人的足跡也遠遠超出基督教世界。
十三世紀的法蘭德斯方濟會(Franciscan)傳教士盧布魯克的威廉(William of Rubruck)花了兩年時間前往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Karakorum),拜訪大汗的宮廷。幾十年後,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以長達二十四年的時間跨越蒙古帝國,在今日的中國會見忽必烈,還造訪了波斯、印度、日本以及南亞和東南亞的其他地方。但中世紀最偉大的旅人,非伊斯蘭學者伊本.巴圖塔(Ibn Battuta)莫屬。一三二五到一三五四年間,他都在行萬里路,足跡遍及歐洲、部分非洲、大部分亞洲,甚至去了馬爾地夫群島,在那裡住了一年半,娶了四名妻子和好幾位侍妾,爾後棄她們而去。
這些旅人經常遊歷未知之地,或近乎未知之地。他們的旅程並非以幾碼或幾哩衡量,而是以數月、數年計算,過程中飽受身體之苦與各種風險。旅途無法保證成功抵達,甚至無法保證人能否活下來。在古代,旅行往往會招來一身疾病。其實「travel」(旅行)這個英文字本身,就是源自十四世紀代表勞苦的字眼,這點也表現在今日意指艱辛、煎熬的「travail」一詞。長途旅人需要立下遺囑,或至少要知足常樂、與世無爭。
不管從任何角度看,這些都是非凡壯舉。如果成功,精神和經濟上的報酬都很可觀:耀眼珠寶、辛濃香料、閃亮布疋與轟動傳奇。
旅行的一大誘惑是擺脫社會束縛、追求自由或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另一個理由是尋找愛情或追隨愛人。但好奇是人類天性,這種天性驅使人飄洋過海、長途跋涉。可能是為了想看見轉彎後的風景,或翻過山頭後的天地。也可能是盼望理解異國的生活和習俗。
這又讓我們想到人類遠行的另一個原因,人類學家瑪麗.赫姆斯(Mary Helms)指出:人類不辭千里追尋知識—習俗、歌謠、故事、工藝,或外國人的聖書。從遙遠他鄉取得深奧知識,可為旅人贏得威望與名聲,而這個光環也可能經常是用來追求政治和宗教目的。
在許多神話和故事裡,都可看到睿智異鄉人或遊方匠人的身影。想想戴達魯斯(Daedalus),他為傳說中的克里特島米諾斯國王(King Minos)建造奇蹟般的建築,包括那座著名的迷宮,然後揮動蠟製翅膀飛走了。在下一章我們會看到,旅人如何傳授包括最基本的農耕和冶金在內的技藝。我敢斷言,史前時代許多偉大發明也是旅行的成果。
※
旅行帶回的文物,常給人奇異珍貴之感。這些物品被標上舶來品的身分,因異國情調而顯得特別,還散發出該趟旅程的氣息。
努力取得的辛苦過程往往會增加這些文物的效力和價值,並因此賦予其象徵意義。如同赫姆斯指出的,來自遠方的他國之物因為罕見的異國情調而得以在王宮中展示。例如,送入皇家動物園的北極熊,或獻給教皇的犀牛。它們也可能取得神聖地位,用於儀典之上:例如乳香和沒藥在上古地中海世界就是祭司使用的油膏和薰香。
蒐集深奧知識和異國文物的本能並非皇家專屬。那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天性。十九歲的我充滿冒險精神、渴望漂泊,童年的旅行經驗和令人窒息的學校生活驅使我獨自離家、踏上旅途。
我花了一整個夏天在蓋威克機場(Gatwick airport)打掃飛機,直到我賺夠可以搭飛機的錢為止。我在尼泊爾一所小學校教了五個月英文以換取食宿,然後在印度晃遊了六個月。我繞著這個廣袤國家走了一圈,直到返回起點。離開熟悉的環境本就足以令人興奮,而印度的混亂與豐富、炙熱與塵土,更是帶給我在故鄉無法想像的強烈感受。我因而充滿活力。
在我看來,我是在開路拓荒。當然,我知道這不是真的,因為我遇到一堆打扮類似、享有特權、正在進行空檔年壯遊(gap-yearing)的年輕人。但這確實是屬於我的英雄旅程。
將近一年後我返回故鄉,告別了我的青少年歲月,跟所有旅人一樣,我發現自己返回的故鄉已經變了。但故鄉對我經歷的改變漠不關心。我爬過喜馬拉雅山的山麓小丘,我騎著駱駝穿越沙漠,我在叢林裡披荊斬棘,乘船遊過喀拉拉(Kerala)的世外水鄉。但回到故鄉後,生活卻依然如故。家人很開心見到我,卻沒對我的改變刮目相看。
考古學家很容易以通論角度去理解古人,因為我們「看」不見真實個體。但每個個體都是以不同方式去體驗自己的人生,無論路途多平凡,對個體而言都是某種「英雄旅程」,我常提醒自己將這點牢記在心。我一再重述自己的旅程,愈講愈長,愈講愈誇張。我就這樣帶著自身版本的異國犀牛度過大學時代,總是穿著花花綠綠的鬆垮褲子和涼鞋,直到某個寒冷刺骨的威爾斯冬季迫使我穿上襪子和包鞋為止。
※
我們在考古紀錄中發現,過往的人會長途跋涉到某一源頭去蒐集、開採或挖掘原料,再不遠千里帶回住處。這些地點本身往往都很重要,但旅程也是。原料的價值和力量與旅程的價值成正比。
考古紀錄顯示,許多具有強大效力的珍貴文物都會經歷長距離的運送。我們先前提到,在薩莫塞特斯威特棧道旁邊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拋光玉斧頭,就是一個例子。我們在不列顛與歐洲各地找到許多類似的玉斧頭,並能追蹤到它們的一些旅程。有一種從太空探索借用過來的新分析技術,可藉由岩石吸收特定波長光線的方式來衡量岩石的礦物組成,繼而找出那塊岩石的來源,精準程度往往可及於特定露頭。透過此法,我們得知那些玉石出自義大利阿爾卑斯山:杜林(Turin)西南方的維佐峰(Monte Viso),以及熱內亞(Genoa)上方的貝瓜峰(Monte Beigua)。製造者必須爬到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度,才能開採到這種罕見石材。開採下來的玉石塊先用斧石敲掉薄片,並輕輕捶打出大致的斧頭輪廓,然後經過長時間的打磨拋光,讓斧頭呈現出發光的綠色和玻璃般的清透。這些玉斧頭是儀式用的禮器而非日常工具。類似的製程也可在新石器時代研磨拋光的綠石斧頭上看到,其石材來自英格蘭北部的昆布里亞,分布地遍及不列顛和愛爾蘭各處。綠石的產地是英國湖區的大朗岱爾(Great Langdale),特別是高聳且不易到達的史蒂科峰(Pike of Stickle)。要攀登到該處露頭然後將綠石開採出來,需要耗費相當大的心力,如此大費周章並非出於功能考量,而是它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這些難得之物有時會穿越千里,例如上述玉斧距離它的源頭長達一千八百公里,物品經過了多人之手,並在旅程中被反覆塑造、一再打磨。每把斧頭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傳記。在我最近聽過的一場演講中,曾參與玉斧頭研究的考古學家艾麗森.謝里登(Alison Sheridan)說得很好:「來自遠方魔法山脈的綠色寶藏。」這些貴重物品漸漸變成備受珍惜的傳家寶,幾百年來代代相傳,直到後來被埋入地下,且往往會先經過刻意破壞。
我是在挖掘馬登圓形圍場時理解到這點。在這座巨大遺址的一角,出土了一柄破碎的昆布里亞綠石斧頭。製作年代比馬登圓形圍場早了約一千年,在新石器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裡都處於流通狀態。最後不知何故,以破碎狀埋入了馬登圓形圍場。也許是被當成祭品,也或許是為了控制斧頭具有的力量。這柄斧頭承載了它走過的旅程,每處破損與碰撞都為它的傳記增添一筆。它講述了一則故事;也可能是許多故事—可惜今日全都失傳。
在其他地方,例如澳大利亞的原住民群體,他們會長途跋涉或透過貿易取得遠方的石頭或赭土,即便當地就有類似材料也一樣。旅途讓材料擁有更強大的象徵力量。移動賦予意義,並寫入文物中。文物透過流通與交換,漸漸遠離起源之地。文物被捲入自身的行旅之網,隨著它們被交易、餽贈、偷竊、遺失和尋回而在縱橫交錯的人流中漂移。在一次次的易手過程中,文物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義務和依賴,記號和連結。它們在某些地方停留的時間長過他處—安放在架子上、在博物館的櫥櫃中沉睡,或被埋入地底,直到被再次挖出,一如內布拉星象盤,然後帶著更豐富的故事重新流轉。
流動性對文物的改變幅度不下於對人的影響。但文物也能聚集人群、吸引人群。想想知名的藝術品,例如梵谷或塞尚的畫作,想想它們吸引人群前來觀看的力道。比較大規模的文物,例如巨石陣這樣的遺址也能發揮同樣效果。我們也曾看到,中世紀的大眾如何跋山涉水,只為瞻仰某座大教堂和修道院裡的聖髑。這些都是具有動員力量的強大文物。
這些文物穿越時間與空間,變成跨世代的集體記憶庫,變成血脈相承的傳家寶。它們成了祖先的遺物、記憶的文物,擁有讓歷史變慢的力量。9回頭看時,我們可藉由這些遺落的文物找到返回過往之路,一如糖果屋故事裡的那對兄妹,靠著一路扔在森林裡的小石子找到回家之路。
作者為考古學家、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高級講師,以及古物學會(Society of Antiquaries)會員。主持過英國各地重要的挖掘工作,包括威爾特郡(Wiltshire)的錫爾伯里丘(Silbury Hill),當地是歐洲規模最大的新石器遺址。李瑞熱愛步行,研究焦點集中在過往人類的移動方式上。

書名:《足跡:考古學家眼中的故道、遠古人類與動物足印、史前車轍、朝聖路徑——一部始於足下、行不止息的人類移動史》
作者:吉姆.李瑞(Jim Leary)
出版社:臉譜
出版時間:2025年3月
- 【書摘】《戰後臺灣經濟的再思考:資源、產業與國家治理》 - 2025 年 4 月 25 日
- 【書摘】《紅王子:一位貴族的秘密人生與流轉中的近代歐洲認同》 - 2025 年 4 月 24 日
- 【書摘】《霍布斯邦論民族主義:被發明的傳統與全球化下的險境》 - 2025 年 4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