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一邊讚揚殺人的獨裁者,一邊侮辱民主盟友。而一場全球貿易戰似乎越來越有可能。」這是克魯曼(Paul Krugman)2018年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寫的一篇專欄。這裡的「他」指的當上總統已一年的川普(Donald Trump)。上述這些話在7年後的今天還適用──當然貿易戰已是確定之事。不知道克魯曼今天會怎麼評論此刻的川普2.0──現年72的克魯曼已在去年12月、美國大選前歇筆不再寫《紐時》專欄了。在他最後一篇專欄中,他提到馬斯克(Elon Musk)這些右翼富豪得勢,還蠻樂觀地說:「我相信,雖然怨恨可以讓壞人掌權,但長遠來看他們不會久留。」因為公眾終究覺醒,並開始追究他們未能兌現承諾的責任。
2018年那一篇專欄標題是「美國帝國的衰弱」(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主要談的是「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這個概念。他寫道:「美利堅治世是一種帝國」,不過它是「一個非常仁慈的帝國,它的凝聚力來自軟實力和尊重,而不是力量。」
美利堅治世賴以存在的基礎是世界貿易體系
美利堅治世建立在二次戰後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制秩序上,這包括一整套貿易、金融遊戲規則,長期維持強勢美元、受全球信賴的美國主權信用,以及足以胃納全球各地產出的美國國內市場。克魯曼寫道:「川普說這些協議已經把我們變成一個『遭搶劫的存錢筒』,其實並非如此。貿易協定是讓美國變得更加富有(而且確實如此),但從一開始,它們就不僅僅是為了金錢。」他說,建立現代世界貿易體系的推手是小羅斯福(F.D.R)總統的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他不是基於商業利益出發,而是認為國際間興旺的貿易是建立持久和平的基礎。戰後《關貿總協定》(GATT)、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以及北約(NATO)的創建,都是同一個戰略的組成。
而讓克魯曼不安的是,當時的川普正在拆解這個撐起美利堅治世的架構:「邊境的暴行、攻擊國內法治、侮辱民主領袖、讚揚惡棍、破壞貿易協定,這一切都是要結束美國例外論,讓我們拋棄那些令我們與其他強大國家不同的理想。」 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是指美國的富強、卓然超群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條件形塑而成,他國無法複製。克魯曼強調:「放棄理想不會使我們更強大;只會削弱我們。我們曾經是自由世界領導者,是道德的重要力量,也是金融與軍事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們正在把所有這一切統統拋棄。」
克魯曼寫下這些文字的3年後,拜登(Joe Biden)重新高舉「理想」招牌,號召建立「全球民主同盟」、強調「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但這些口號在今年川普再度掌權後都顯得滑稽──川普2.0完全鄙視克魯曼強調的理想,更用力地在自我瓦解美利堅治世。
川普正用力拆解美國治世
川普把關稅當哆啦A夢的萬能法寶任意門、時光機,要解決貿易赤字、非法移民到毒品氾濫……都祭出關稅當武器。比較正面看待「川普新政」的人,會認同川普想藉關稅這個法寶來達到美國再工業化的目標;只不過川普漫天叫價、朝令夕改的關稅政策,看不出是經過理性規畫論證、按部就班在推動再工業化。以最近宣布4月3日要上路汽車關稅為例,整車進口稅率立刻提高25%、汽車零組件關稅則只有1個月緩衝期,這是對美國汽車業出重手突襲而非幫助產業復興──即使有心要把墨西哥的裝配廠、零組件廠搬回美國都來不及。
美國再工業化需要培養技術人才,這需要大筆教育投資;川普的教育政策卻反其道而行、甚至是反智的。3月20日川普簽署總統行政命令,宣布推動關閉美國教育部;還找一個世界摔角娛樂(WWE)的前執行長來當末代教育部長為教育部送終。如今只要國會通過,教育部就壽終正寢。
過去幾個月,川普政府已經大砍對高等教育補助,以政治理由審查聯邦政府對哈佛大學40億美元補助,哥倫比亞大學之前已因同樣原因被砍了4億補助。美聯社指出,近 100 所接受聯邦補助的大學正在接受調查,因為政府認為這些計畫非法推動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或未能阻止反猶太主義。這些學校在上個學年度獲得超過 330 億美元的聯邦補助。如今川普把教育權歸州政府管,學生貸款轉移到中小企業管理局,而整體高等教育在聯邦政府沒有主責單位,這樣的高教體制能支撐再工業化的高等人力資源嗎?
拆高等教育,夢想製造業再起
美國DGP超過8成來自服務業,只有1成來自製造業。因為金融等服務業獲利比製造業高(金融業ROE15.5%,汽車製造業利潤率4.7%)美國自己的資本都不願投入製造業。這是美國再工業遇到的根本挑戰。有人期待AI可以大幅提高製造業的生產效率以及獲利率,進而讓美國再工業化更順利推動。但這裡有個弔詭:自動化和AI應用愈多,對勞動力依賴就愈少,即使產業回流美國也無法增加就業,因此川普倚賴的選票基礎──鐵鏽帶的鄉巴佬(hillbilly)──也無法因此得好處。
川普知道美國有貿易赤字問題,也有財政赤字問題,他用馬斯克當紅衛兵去政府部門大裁員,宣稱是要節省政府開支。只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官僚把業務外包,被裁掉的公務員走出旋轉門到民間公司繼續做同樣工作──而且政府付更出多錢給外包公司。馬斯克文革戲碼解決不了財政赤字。
於是川普有了更瘋狂想法,要再複製1980年代逼迫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訂」(Plaza Accord),傳出所謂「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這個還在蘊釀中的協議,不只想要求主要貿易夥伴干預貨幣政策降低美元匯率讓美國出口競爭力提高,更想透過集體協商來進行美國債務重整:要持有大量美國短期國債的外國權人,把債券轉換為期限100年的「世紀債券」(century bonds),藉此降低美國政府償債壓力。說穿了就是要賴債。
今非昔比的美國想賴帳?
不論是弱化美元或賴債,都是在進一步動搖美利堅治世;「美國優先」事實上是讓美國沈淪。但退一步想,「海湖莊園協議」有可能實現嗎?7年前川普用關稅威脅其他國家時,克魯曼就說:「美國已經遠遠不是70年前那般頭等強國,川普如果認為其他國家面臨威脅時會退縮,那他是在妄想。」如今要求寬限還錢,債主們會答應嗎?尤其手上握有7600億美國國債的中國會乖乖聽話嗎?不會向美國獅子大開口嗎?甚至可能要求以台灣地位來交換債權抵銷。
從川普第一任後期開始的全球供應鏈重組,現在被川普2.0的關稅政策與再工業化政策全部打亂了;現在已經沒有友鏈外包(Friendshoring)或盟友外包(Allyshoring)這回事了,只賸美國製造一途。美國固然是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但並非全球廠商都有能力到美國設廠,因此他們必須自謀生路、尋找新市場,這又讓原本經濟已經垂危的中國有了新機會。
就在川普宣告要加徵汽車關稅、還預告進口藥也要加稅的前後,北京舉行中國發展高峰論壇,跨國大企業領導人雲集。習近平在會後接見老朋友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達利歐(Ray Dalio),還有輝瑞製藥(Pfizer)執行長布爾拉(Albert Bourla)、賓士(Mercedes-Benz)執行長康松林(Ola Källenius)等等40多位跨國企業負責人。眾人在人民大會堂大合照,彷彿向川普示威──應該說,是川普為習近平搭這個舞台。康松林稱,賓士明年計劃在中國投資人民幣140億元。即使因為電動車問題讓歐洲與中國貿易磨擦加劇,也讓歐盟對中國態度愈趨強硬,但美歐漸行漸遠,讓中國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
一些台灣人心存僥倖,認為川普急於結束烏克蘭戰事,是要把資源投注在印太,以對付主要競爭對手中國,甚至可能出現聯俄制中局面。聯俄制中只是妄想,中俄伊朝四國「邪惡軸心」未見鬆動;川普對俄國的姑息,只會助長中國向周邊擴張的野心。過去拜登時代和歐盟重新鞏固的的盟友關係,讓歐盟各國更積極參與印太事務;如今美歐同盟關係出現裂痕,且印太與歐盟較無利害關係,這可能讓近年出現的歐洲軍艦通過台海情況不再,一旦如此對台灣將是負面的發展。
台灣得利用美日允諾保台時機再強化自身
最近對台灣最為正面消息是,3月31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訪日,與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舉行85分鐘會談,其中觸及台海情勢。會後記者會上,赫格塞斯談到中國在印太地區日益增長的威脅時說,美國致力於讓整體印太司令部作戰區域──包括台灣海峽──維持隨時待命、強大且可信的威懾力量。他說,美國和日本追求和平,但他的座右銘是「渴望和平者必先備戰」。赫格塞斯是川普政府官員對台灣情勢最明確的一次表態,而且是與日本防長商談設立統合作戰司令部 、提升兩軍對中國協同作戰能力後所說。會後日本防衛省官員並稱,赫格斯很大程度消除了他們對川普可能不履行拜登政府所做承諾的憂心。
從國務卿魯比歐(Macro Rubio)到赫格塞斯陸續對台灣安全承諾的正面表態,這對台灣有利。在川普加速崩解美利堅治世的大趨勢下,美日防長會議是讓台灣看到一些機會,可以主動配合美日強化日本西南防務對抗中國擴張的戰略方向,積極創造出三方合作的可能空間。
作者本名郭宏治,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SUNY-Binghamton 社會學碩士,台大經濟系學士。
- 與善變川普談買賣,台灣如履薄冰 - 2025 年 4 月 16 日
- 美利堅治世崩解中的一線曙光 - 2025 年 4 月 2 日
- 不要被列強瓜分!澤連斯基給台灣的一堂課 - 2025 年 3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