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上任至今雖然僅約兩個多月,無論就美國國內政治乃至國際上都造成非常劇烈的波動,臺灣也不例外。對於要如何理解川普各領域施政以及其影響,已有許多相當深入的觀點。然而不管各領域的專家始終難以完全理解川普施政中許多明顯互相矛盾或是不知所以的政策。筆者在此嘗試以劇場政治的角度來分析川普的施政邏輯,作為更進一步討論美國政情的基礎。
以劇場角度看川普
為什麼筆者要以戲劇角度來理解川普施政?原因在於那是他權力的根本來源正是來自於媒體。許多人討論川普常提及「商人性格」。不過客觀而言美國素來有商人從政的傳統,商人從政並不特殊。川普真正特殊之處在於成功演出了大眾心中商人的形象,也就是Apprentice中you are fired的權威形象,而不是本人真正的商業紀錄。而川普式戲劇政治更精確地說應理解為一種爽劇政治。任何爽劇最重要的是快速撩起目標受眾的集體情緒,而不是劇情的合理深邃。爽劇中人物要善惡分明,對待「壞人」要果斷明確,幾秒該出現一次血腥暴力、幾秒要出現一記耳光,都要能快速打中TA集體情緒,避免注意力的喪失。
川普式爽劇政治之所會贏的祕訣就是簡單好懂而且容易打中選民心理。如同許多論者所指出,川普的訴求的確打中美國體制中的一些長期課題。長年去工業化下工業城鎮的衰敗,移民失控造成邊界區域生活品質的下降、繁瑣政府規範和效率低落的官僚體系導致效能的低落、都市治安的失控、性別與種族問題的無盡糾纏、通膨下中產家庭生活品質的下降等。
簡單好懂且直攻選民心理
而執著於認同政治的民主黨過程重於結果的治理風格,導致諸多問題不僅持續懸而未解甚至更為混亂,是促成川普2.0的重要動力。然而相對於民主黨執著於制定更複雜規範的習慣,川普面對諸多課題的核心訴求就是「你被邪惡的他們害慘了」,再來就是「他們都很笨很壞,我馬上就可以搞定所有問題」。在訴求之下,美國去工業化的諸多問題,可以簡單歸諸於「外國都佔美國便宜」。政府支出與效能的問題,則是「邪惡的民主黨以及政府雇員大規模舞弊」。國際事務特別是烏俄戰爭的膠著,可以化約成「依靠美國又看不起美國的歐洲」。就像爽劇一樣,所有事都是那個壞人作祟。
客觀而言民主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競選過程或多或少都有爽劇的成分。差別在於以往美國總統在當選之後會一定程度收斂起爽劇式的訴求,向對手及敵對陣營示好,至少在執政初期展現出「帶領國家整體」形象,通常也可以在執政初期享有一定時間的蜜月期,直到碰觸到政治中深層的對立軸。但川普2.0的特色正在於「從一而終」,從競選到當選後持續的爽劇演出,任何大小議題都必須不斷以「川普一出手就贏麻了」的方式呈現。川普上任兩個多月震盪不斷,某個程度可以說貫徹了競選訴求,直接以最簡單善惡對立的方式處理美國諸多棘手問題,毫不鬆手地對付各種爽劇劇本中的「壞人」。
如果筆者這個爽劇劇本說成立,傳統對政策制定以及影響的理解模式,包括國家或stakeholder的利益何在,政策路線等等在理解川普2.0都會受到不小的限制。毫無疑問地,嘗試掌握川普的思維,或者去理解川普怎麼去構築新的利益聯盟都有一定助益,但可能更好預測他行為是掌握他在當下劇本中如何不斷上演「川普又贏了」的戲碼。
爽劇的原理是塑造自己的神威
如同爽劇重心從來不是劇情是否合乎邏輯,不是是否真正反映出人生的深刻實像,而是能否在當下撩撥受眾的反應換取收視率。川普更在意的是劇情能否凸顯他的神威,能讓他所要針對的受眾看得爽繼續支持他,他所針對的受眾自然會產出許多非如此不可的理由。
網路上所出現大量川普自己都未必知道非要對付加拿大、廢除自己親手定的貿易協定的理由,或是佔領巴勒斯坦的大戰略,或是烏克蘭為什麼活該,在國內政治上,馬斯克用揮舞電鋸所演出的政府效率部,無差別裁員究竟能減少多少政府開支,以及大幅削減各領域研究經費都的長期影響是深刻的問題。如果就緊抓自己受眾而言,川普目前措施是奏效的。儘管他的滿意度以美國歷來總統開局來說並不算高甚至偏低,但就共和黨支持者而言滿意度仍然維持高檔,這可能也是川普諸多措施最核心的目的。
爽劇型政治所碰到的最大難關不是缺少深刻意涵,也不是傳統一般「輿論」是否支持或者能否贏得國民整體更高的支持率。川普深刻地掌握當代媒體的邏輯:在當代高度分眾化的媒體中,觀眾根據立場選擇媒體已經是常態,而早已不再有一般性的輿論。爽劇型政治真正最大難關在於遲早要面對現實的考驗。要不斷在所針對受眾面前「不斷大贏」,就得不斷生出很多「成果」,也必然會產生越來越多自打嘴巴的事件。
爽劇面臨的嚴酷難題一一而來
近來許多事件已經可以看出爽劇政治所會面臨的考驗。以外交而言,跟澤倫斯基上演了白宮翻臉秀,但與烏克蘭翻臉後到普丁不理睬時束手無策。揚言要佔領巴勒斯坦,但在約旦與埃及拒絕收容巴勒斯坦人後就沒有下文。以關稅戰而言,大張旗鼓廢除自己訂的貿易協定對加墨開徵無差別關稅固然乍看很有魄力,但在長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下美加墨生產流程中綁在一起的現實,除了反反覆覆無法決定關稅施行時間外,對於如何應對自己製造商的損失仍然沒有明顯的對策。
而對盟友的貿易戰所面臨的反撲,與歐洲翻臉所帶來軍工訂單的流失等,這些爽劇劇情所無法涵蓋解決的課題,也仍然持續一籌莫展,甚至平白給了外對手中國更大的操縱空間。
如果筆者這個爽劇政治的看法屬實,理解美國政治關鍵就在這些爽劇甚麼時候走不下去,以及走不下去後會發生甚麼事。爽劇當然有可能正中紅心,但最可能的挑戰是產生巨大負面後果後失去受眾的支持。川普目前針對外國事務的開刀,固然是戰後國際局勢前所未見的變局,但對美國國內民生影響至少到目前還不算顯著,而在美國聯邦體制下,目前對聯邦公務機關的開刀也不容易直接影響民眾日常生活,在國內政治支持上沒有太明顯的影響,維持極化的政治支持結構。
不解決通膨與衰退會是爽劇難以延續主因
但最有可能出現衝擊的則是潛在的通膨與衰退。由於共和黨在眾議院中僅有非常微弱的多數(僅比過半多兩席),一旦共和黨有任何席次因各種理由需要補選而落入民主黨手中,失去眾議院主導權下勢必改變整體政治結構。目前川普撤回原先聯合國大使的提名,即是擔心身為眾議員的候選人一旦任命通過後,補選結果未必有利於共和黨。
就台灣政府目前應對川普爽劇政治的作為上,筆者認為大致上中規中矩。在劇場之下與國務院和國防部官僚的互動保持緊密,有不少實質進展,在川普的劇場政治上,也適時地投資承諾等手段「配合演出」,到目前為止避開了最嚴重的後果。臺美關係後續的發展仍須看川普劇場政治的走向,比如一旦劇場政治無法再增加支持率,川普會如第一任在國防外交走向傳統共和黨建制,而將重心放在其他課題上,對臺灣是較為有利的方向,特別是Rubio的確展現出對台灣的友善。如果川普選擇策略是另闢蹊徑演出更大的國際劇碼,台灣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作者1974年生,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前後任職於中山大學與政治大學。在專業領域內外廣泛涉獵以追求知識上的自由,習慣從多樣方法與視角觀察社會事務,篤信對在地與世界的批判性認識是公民社會重要基石。著有《屏東縣誌—產業經濟篇》、《不待黃昏的貓頭鷹:陳紹馨的學術生命與臺灣研究》以及其他論文。
- 川普的劇場政治 - 2025 年 4 月 3 日
- 網路科技發達,社會高度不均的中國──評《鍍金的鳥籠》 - 2025 年 3 月 7 日
- 產業政策再思考:起源、邏輯、工具與限制 - 2025 年 2 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