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日本自衛隊「統合作戰司令部」(Japan Joint Operations Command, JJOC)於3月24日正式編成,司令部設於東京市的防衛省,首任司令官為空將南雲憲一郎(Kenichiro Nagumo),初期編制為240人。該司令部成立目的主要為因應中國、俄羅斯及北韓日漸升高的威脅,同時與駐日美軍密切協調合作,強化日本自衛隊嚇阻及提高因應危機的能力。隨著該司令部的成立,日本自衛隊對於日本周邊有事或台灣有事,可做更有效的回應,有助區域的和平與穩定。本文分從美軍統合軍司令部規劃進展、日本統合作戰司令部概情、戰略意涵及政策建議等面向,分述如後。
二、美軍統合軍司令部規劃進展
美國參眾兩院2024年通過《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 2025),在該法案中,要求政府制定將駐日美軍司令部整編為「統合軍司令部」的計畫,該法案已於2024年12月23日經拜登(Joe Biden)總統簽署成為法律。依據該法自生效起的180天內,國防部須向國會提交有關駐日美軍司令部重新整編「統合軍司令部」的計畫。日本「統合作戰司令部」已成立,做為與該單位對口的駐日美軍「統合軍司令部」理應也該成立,或有明確訊息將於何時成立。
然而,日前媒體披露,由於川普(Donald Trump)總統撙節開支,成立駐日美軍「統合軍司令部」的規畫可能生變,惟國會對國防部的重整計畫持反對立場,例如,聯邦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傑斯(Mike Rogers)和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韋克爾(Roger Wicker)發表聯合聲明,強調未經與國會協商而對戰備狀態進行重大改變,是不能被接受的。
對於上述媒體報導訊息,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3月30日訪問日本時已表示,五角大廈已經啟動將駐日美軍升級為聯合部隊總部的第一階段工作。此外,日本防衛省官員透露,美軍已在橫田空軍基地成立一個小組,負責與日本新司令部進行協調,這標誌着駐日美軍升級的第一步。
三、日本統合作戰司令部概情
日本「統合作戰司令部」成立主要是日本從311大地震所獲結論,鑒於當時指揮部隊的指揮官是統合幕僚長(相當國軍參謀總長),渠除要負責實際指揮部隊及與駐日美軍協調支援行動之外,同時還需要輔佐防衛大臣,出席政府會議進行說明,一人承擔多人職務分身乏術,故有成立高度指揮權限的常設司令部之議。
此外,鑒於日本陸上自衛隊(朝霞駐屯地)、海上自衛隊(橫須賀基地)及航空自衛隊(橫田基地)駐地分散,平時都是由各司令部指揮其部隊,遇大規模災害或實施海外撤僑時,才會臨時編成陸海空自衛隊統合部隊,在指揮時效上有其侷限。該司令部成立後便可改善前述指揮時效問題,統合作戰司令官負責指揮部隊,統合幕僚長則專注於輔佐防衛大臣。
「統合作戰司令部」成立旨在促進日本自衛隊應處各種狀況,強化指揮效能,相關背景資料歸納如表一。
表一 統合作戰司令部相關背景資料 | ||
區分 | 內容 | 備考 |
位階 | 統合作戰司令官的階級與統合幕僚長、陸上幕僚長、海上幕僚長、航空幕僚長相同。 | 空將(四星上將)。 |
司令官 | 南雲憲一郎。 | 航空自衛隊F-15飛行員。 |
編制 | 現有約 240 名陸海空隊員。 | 計劃於 2026 年 3 月底前擴充至 280 人。 |
任務 | 從平時到緊急狀況的無縫應對,以堅決守護國民的生命、和平的生活,以及日本的領土、領海與領空。 | |
指揮 | 在防衛大臣命令下統一指揮陸海空自衛隊,涵蓋平時警戒監視、災害派遣、飛彈應對、保護海外日本僑民,以及有事時的防衛任務等。 | 指揮日本12式反艦飛彈暨衍生型,以及四百枚「戰斧」巡弋飛彈進行反擊。 |
協調 | 負責與美軍等進行作戰聯絡與協調。 | 統合軍司令部。 |
特色 | 引進三菱重工開發的新系統「統合指揮軟體」。 | 強化反擊能力的指揮和監督。 |
四、戰略意涵
日本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旨在促進其自衛隊平、戰時指揮效能,以及與駐日美軍協調相關訓練與作戰事宜,除強化日本自衛隊應處及嚇阻能力之外,更是有助於日本自衛隊與駐日美軍的聯合作戰效能,凸顯之戰略意涵歸納如後。
首先,「統合作戰司令部」的任務包括在平時指揮部隊運用,有事時則與美軍合作,以應對共同威脅。日美兩國2024年已商定駐日美軍將新設「統合軍司令部」,做為「統合作戰司令部」的對口單位,俾強化兩軍平時的聯合演訓,以及日本周邊有事及台海有事時,日本日衛隊及駐日美軍的聯合作戰效能。
其次,以往日本受制於和平憲法,對軍事力量的發展僅限於「自衛」,無法積極發展距外武器,但將「反擊能力」納入「國家安保戰略」後,進一步提高日本防衛自主性和嚇阻力。日本已著手對國造12式反艦飛彈進行增程改良,射程可達1,500公里,兼具從陸地、艦艇、潛艦和戰機發射,陸基版本計劃於2026年3月底前部署兩個連隊,屆時將可提高日本反擊能力。
再次,引進「統合指揮軟體」有助處理廣泛資訊,包括雷達、無人機和小型衛星的「衛星星系」(Satellite constellation),並整合各部隊所蒐集的情報,提供制定反擊決策的選項,包括攻擊目標、反擊飛彈的最佳類型,以及海空軍的調派運用等,精進「統合作戰司令部」作戰決策。
五、政策建議(代結語)
日本統合幕僚長在應對311大地震當中已顯一人難以同時身兼數職,故研議成立專責指揮的「統合作戰司令部」,並由其司令官擔任部隊指揮職責。國軍也曾研議成立「聯合作戰司令部」,以促進國軍指揮效能,惟因種種因素胎死腹中。如今日本已正式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我宜密切關注其運作效能,研提政策建議如後。
(一)蒐整日本統合作戰司令部運作詳情
「統合作戰司令部」成立目的就是要應對平時的重大災害,以及有事時,能快速指揮日本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及航空自衛隊,縮短指揮鏈,增進指揮決策效率,強化反擊能力,同時與駐日美軍充分協調,展現日美聯合作戰效能,故對日本整體作戰能力產生重大影響,有關單位應持續蒐整該司令部運作效能。
(二)評估統合指揮軟體未來運作與效能
據媒體報導日本「統合作戰司令部」引進三菱重工開發的新系統「統合指揮軟體」將於2027年開始啟用,由於該系統整合小型衛星、雷達與無人機等,自動化程度相當高。有關單位可對該系統進行研究,評估該系統之運用是否可促進國軍作戰決策與指揮效能。
(三)建立台日作戰指揮體系之通聯機制
日本經由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強化自衛隊重大災害及緊急情況時應處能力,整體而言,有益於日本自衛隊強化嚇阻外敵可能對日本的侵犯。我國與日本的安全息息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值該司令部成立之際,亟待建立雙邊通聯機制,有關單位應持續與日本溝通迅速建立此一機制。
參考資料
中文
1. 林翠儀,自由時報,〈傳川普擬終止強化駐日美軍〉。
2. 林翠儀,自由時報,〈強化防衛 日統合作戰司令部成立〉。
3. 肖曼,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美日防長會談:加快提高對中國威懾能力〉。
4. 楊明珠,中央社,〈美國會要求駐日美軍整編 設統合軍司令部劍指中國〉。
5. 楊明珠,中央社,〈因應台灣有事及北韓局勢 駐日美軍將新設司令部〉。
6. 陳怡菱,Newtalk 新聞,〈終於掛牌!日本自衛隊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 統一指揮陸海空自衛隊〉。
7. 夏松,大紀元,〈日本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 協調與美軍共同作戰〉。
8. 戴元利,TVBS新聞網,〈因應台灣突發狀況!日本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擬自主發射長程飛彈〉。
英文
1. Chanda Brown, August Gweon, Stephanie Barna, Darby Rourick, Kristen Chapman & Alexandra Bruer, Covington, President Biden signs the National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2025.
2. Dzirhan Mahadzir, USNI, Japan Stands Up New Joint Operations Command Planned to Work with Local U.S. Forces.
3. Indo-Pacific Defense Forum, Japan names leader for new Joint Operations Command.
「台灣智庫」秉關心國防事務,編組「國防安全小組」,深入研究國防相關議題,並提出政策建議(詳見「國防安全」專欄),盼有助國防事務的改革與精進。未來「台灣智庫國防小組」將在既有基礎之上,持續擴大研究能量與提出建言,為國防事務改革做出實質貢獻。
- 美中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工作小組會議之研析 - 2025 年 4 月 23 日
- 英國航母打擊群再次部署印太之研析 - 2025 年 4 月 22 日
- 美國投資密克羅尼西亞強化第二島鏈之戰略意涵 - 2025 年 4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