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4日,南韓憲法法院宣判尹錫悅的彈劾成立,尹錫悅被解職,成為南韓憲政史上第2位被彈劾下台的總統(第1位是朴槿惠)。南韓憲法法院代理院長文炯培表示,參與審理彈劾案的8名法官全部投同意票,並表示尹錫悅宣布戒嚴不符合國家危機的憲法要求,他向國會派兵阻止國會議員撤銷戒嚴令也違反法律,彈劾案合理有據。這段過程呈現了民主既脆弱又充滿韌性的矛盾特性,其背景原因,不僅涉及第1家族謀私利問題,還涉及的地緣政治與其國內政黨較角力,就後者而言,台灣現況與之頗有幾分相似。
既脆弱又頗有韌性的南韓憲政體制
事件回到2024年12月3日晚上,南韓總統尹錫悅突然無預警宣布實施「緊急戒嚴」(依據南韓《憲法》第77條第1、2項),這是南韓自1987年民主化以來首見,引發該國乃至全球高度關注。尹錫悅雖然解釋發布戒嚴令是為了應對「反國家勢力」及來自北韓的安全威脅,但不僅無法服眾,甚至連同黨籍國會議員都不認同,戒嚴令宣布後,國會朝野各黨議員在支持民眾協助下努力突破軍警阻攔,於次日凌晨1點迅速召開會議,190名議員一致通過解除戒嚴案。尹錫悅不得已於凌晨4時30分召開內閣會議,正式撤銷戒嚴令,結束這齣從開始到結束僅為時約6小時的鬧劇。
這6小時歷程雖然短暫,但可以想像其中情勢如軍隊往國會集結、議員突破軍隊攔阻等場景一定是高度緊張。一個總統沒有自我克制(或說貪念過大),差一點就葬送南韓得來不易的民主轉型,這是民主脆弱的一環;也幸好已建立權力分立的憲政體制與完善的國會召集程序,國會議員才能快速集會決議解除戒嚴令,這部分凸顯權力分立作為民主防衛機制的重要;而民眾的快速聚集與護送、部分軍隊對尹錫悅的命令虛應故事,使國會議員能順利進入議場做成決議,又展現了有權力分立來制衡的民主韌性。
尹錫悅演出如此荒謬的鬧劇,在野黨當然要趁勢究責提出彈劾案。依據南韓《憲法》第65條第1項規定總統、國務總理或其他政府官員如有違反憲法或其他公職義務,國會可以彈劾;第2項規定彈劾案須由國會議員中三分之一以上同意後提出,獲得三分之二以上同意通過;第3項規定被彈劾通過之人,在彈劾案裁判前,停止其行使公權力;第4項規定彈劾裁判效力僅及於罷免其公職,被彈劾人如另有民事或刑事責任,並不因而免除。國會通過的彈劾案,依南韓《憲法》第111條第1項第2款規定,則提交憲法法院審判,以上規定,除第65條第3項與第4項外,其他與台灣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第9項、第10項規定類似。
從戒嚴失敗到遭彈劾的憲政角力
目前南韓國會議員人數300人,依前述規定,代表至少要有200名議員同意,彈劾案才能通過。首次彈劾於2024年12月4日由在野各黨共191名議員聯合提出,7日下午6時表決,因投票人數不足而失敗;第二次彈劾於12日提出,14日以204票贊成通過,尹錫悅立即停職,由總理韓悳洙代理總統職。直到2025年4月4日,憲法法院以8票支持、0票反對,宣判尹錫悅彈劾案成立前,在大法官人選的提名上也有幾番角力。
依據南韓《憲法》第111條第2、3、4項規定,其憲法法院由9名大法官組成,形式上雖然都是由總統任命,但其中3人須從國會推薦選出,另3人由最高法院院長指定者選出,也就是真正能由總統自主決定人選的其實僅有3人。此外,依南韓《憲法法院法》第23條第2項規定,為法律違憲、彈劾案與政黨解散等決定,須至少7名大法官出席、6人贊成,才能成立。
於國會通過尹錫悅的彈劾案當時現任大法官僅有6名,前述應由國會推薦的3名憲法法院大法官席次全數空缺。12月9日國會議長禹元植向國會提交了填補3名憲法法院法官空缺的人事案;26日國會表決通過這3名大法官的任命案,敦促代總統韓悳洙立刻批准,但韓悳洙卻藉口希望大法官人選是由朝野協商達成一致才任命為由,表示暫緩任命憲法法院大法官,因而在12月27日也被國會彈劾,改由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長官崔相穆接任代總統。
由於這次彈劾的是以國務總理身分代行總統職務的韓悳洙,有政黨主張對代總統的彈劾應當比照總統,至少需有200名議員的贊成才算通過,但南韓國會議長禹元植認為彈劾對象是總理,因此,只需過半的151張贊成票即可。
接任代總統職的崔相穆在2024年12月31日宣布任命共同民主黨推薦的鄭桂先和國民力量推薦的趙漢暢為憲法法院大法官,但仍拒絕任命共同民主黨推薦的馬恩赫,表示要等到朝野協商一致之後再行任命。針對代總統崔相穆拒絕任命馬恩赫一事,雙方又吵到到憲法法院。2025年2月27日,憲法法院裁定崔相穆拒絕任命屬於違憲行為,但同時駁回了國會關於立即賦予馬恩赫大法官地位的請求,因此,4月4日,南韓憲法法院宣判尹錫悅彈劾案成立,才會僅由8名大法官投票。
從以上過程,可以充分體認一個以國家民主憲政為念的國會與能夠正常運作的憲法法院,藉由權力分立發揮權力制衡功效,來遏阻威權專制,捍衛國家安全與民主憲政,是如何的關鍵與重要。
南韓毀憲亂政者是尹錫悅,台灣則是藍白立委
雖然南韓對台灣一向不太友善,但兩國歷史與命運其實非常相像,在二戰前都曾被日本殖民統治,二戰後雖然脫離殖民統治,卻也都又歷經漫長的威權獨裁統治與軍事血腥鎮壓;辛苦地民主轉型之後,始終仍有來自鄰國以統一為名的軍事威脅未除,都身處地緣政治角力核心,但整體來說,南韓還是比台灣幸運,不僅普遍受國際承認,目前還受美國軍事保護,南北韓軍事實力相差很有限,北韓雖然背後也有俄羅斯與中國這兩位老大哥,但三國加總的經濟實力仍不如美國與南韓。
本文一路耙梳尹錫悅宣布戒嚴到被彈劾下台歷程的目的,即是要凸顯南韓的國會是如何堅定地捍衛該國民主憲政,憲法法院是如何守護憲法秩序與維護人民民主自由。反觀台灣,執政的賴清德總統、行政院長卓榮泰施政表現好或不好,固然見仁見智,但至少沒有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更遑論違憲行為,這一點相信台灣社會應該有相當共識。
對照之下,表現有著天壤之別的反而是我國的立法院,這一年多來,在藍白立委聯手下,藉由亂刪亂凍其他院、部會預算與拒審或不同意人事案,讓這些院、部會的職掌難以運作,政策或業務無法推動,使國防與民防虛弱;同時漠視人民權益,使憲法法庭無法運作,形成國會獨大,一路掏空國家安全與民主憲政秩序。
韓國政府國務會議已於4月8日通過將在今年6月3日提前舉行第21屆總統選舉,「國民力量黨」呼聲最高的人選金文洙已辭去勞動部長職務,全力投入總統選舉;「共同民主黨」呼聲最高的黨魁李在明,也將辭去黨魁,參加黨內總統候選人初選。此刻想必美國、日本,乃至北韓、中國都已積極蒐集所有參選人的相關資訊,以便研訂6月3日大選揭曉後的應對策略,畢竟第一島鏈雖然不包括南韓,但如南韓一旦選出積極親中乃至過度傾中的總統,可能影響美國防堵中、俄的戰略部署,勢必大增第一島鏈北面(日本、台灣)的防衛壓力。
李在明主張「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自主均衡外交」,但卻長期反日,曾公開表示日本不僅曾經侵略過朝鮮半島,還在獨島問題上不斷挑釁,實際上是南韓的敵國;他前次參選總統時還曾主張如果當選,將取消薩德反導彈系統部署,收回韓軍作戰指揮權,理由是美國在南韓部署薩德系統,完全是基於美國利益,實際上無法遏制北韓,只會使朝鮮半島淪為大國角力戰場,還會讓中國有藉口對韓國進行經濟制裁。
該國《中央日報》因而批評李在明是「親中反美」。此外,他是南韓社會公認的親北者,強烈支持陽光政策,主張重啟南北韓高峰會,以和平的對話來解決南北韓問題,因此,外界普遍擔憂一旦當選總統,南韓外交會大轉向北韓與中國。
台灣必須注視南韓政情的轉移
筆者長期關心南韓國家政經情勢發展的在台韓國友人則認為李在明只是因為中間偏左的政治思維,使得他在地緣政治的選邊站判斷上身段較為柔軟務實而已,未必完全是「親中反美」。在國內事務上,他態度鮮明果斷,政策立場接近社會自由主義,主張公平轉型,推行確保全國所有背景人民平等的政策,打破財閥體制,目前相當被看好,但目前貪污、違反選舉法與偽證罪等官司纏身。
至於金文洙,曾兩次當選京畿道知事,在70、80年代從事勞工運動十,曾是一位神級般勞運代表性人物,但從政後態度卻180度大轉變,從進步轉為保守,甚至為拉攏保守右派群眾,不惜推崇早期李承晚、卜正熙等獨裁政客是偉大領袖。韓國友人形容,金文洙此次也是以解救蒼生的救世主之姿參選,萬一當選,南韓一般民眾究竟會獲得解救或更墮深淵?就不得知了。
南韓對台灣來說,不僅是長期的經貿競爭對手,目前也可能成為破壞東亞地緣政治穩定的不定時炸彈。台灣政府目前正忙於因應美國川普總統對等關稅帶來的殺傷力,但衷心提醒也應對南韓新總統就任後可能出現的地緣政治局勢變化,及時進行國安層級的評估,事先擬定因應對策。
至於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日前將川普總統的對等關稅視為台灣國難,並表示國難中要停止大罷免,真是可笑,如真是國難,為了讓國家能正常運作以應付國難,更需要讓大罷免成功才對!
作者是因為喜歡大自然與賞鳥,而把法律用到保護環境與土地上,卻滿身不合時宜的律師。
- 國民黨正在快速黃國昌化 - 2025 年 4 月 23 日
- 南韓總統尹錫悅遭彈劾下台的民主啟示錄 - 2025 年 4 月 9 日
- 毫無章法且文不對題的反廢死、反戒嚴公投 - 2025 年 3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