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八十周年好讀書(二)──讀「國母」宋美齡

陳詩寧
463 人閱讀
書寫宋美齡的著作。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二戰結束八十周年之際,全世界聚焦於美國的一舉一動,誰進白宮、誰去美國國會都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前陣子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白宮的承諾表態即是成功一例,也令人想起二戰緊要關頭到美國國會演講的蔣介石夫人宋美齡。

就筆者所知的宋美齡相關著作,在她在世時,林博文的《跨世紀第一夫人》是經典之作,石之瑜的《宋美齡與中國》則是把她放在全球後殖民論述的架構處理。在宋美齡於2005年高齡謝世後,海內外著者結合更多史料放開來寫,有華人歷史小說家張戎的《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美國小說家帕庫拉《宋美齡新傳:風華絕代一夫人》,齊錫生的《劍拔弩張的盟友》也有篇幅論及,不妨來溫故知新。

1.瑰麗稱職的中國意象代言人

在二戰時期,宋美齡在對美外交人事聯繫上,不只高於蔣介石且明顯凌駕在所有國民黨政治人物之上,這因為宋美齡的特質明顯較能勝任國際事務。

在被人津津樂道的訪美一行,宋美齡以緊身黑色長旗袍和流利的英文吸引了美國人的目光,內容充實、修辭精湛的演講則讓美國菁英印象深刻。她把抗戰中的苦難中國人民作為交換美國人良心的籌碼,順利為丈夫拿到美援。

這個成功有背景因素,宋美齡本人是中國第一代小留學生,虔信基督教,父親宋嘉樹幼年曾經赴美,後來被教會收養成為一名牧師,成年後回中國傳教靠印刷聖經致富。另一方面,當時主導中美合作的羅斯福,其祖父是美國早期航海家,曾經到中國且對中國印象良好。

然而,如果完全歸功於個人魅力或美國人善心大發則大錯特錯,在珍珠港事變後的中美結盟,主要還是出於羅斯福的考慮,「如果中國屈服,會有多少日本軍隊脫身出來?那些部隊會幹什麼呢?」美國需要中國把日軍牽制在中國軍區,順理成章把中國意象的代言徽章送給宋美齡。

此外,除了意象之外,宋美齡想發揮的另一個作用,是調和意象和現實之間的矛盾,但這一點她沒有成功。在真實的戰場蔣介石和派來的參謀長史迪威的嚴重不合,讓中美間的合作停留在美國的物質援助,回扣則落入孔宋家族的口袋,也是後來宋美齡在美國政壇形象由盛轉衰的原因。

2.間諜家家酒,間諜姐姐宋慶齡

宋美齡的前半段對美鋪陳尚稱成功,國民黨卻在戰後面對中共兵敗如山倒,最大的間諜居然就是她親姐姐宋慶齡。

在張戎著作中,提到中共地下黨員廖承志回憶錄寫到,早在1930年代宋慶齡就用同志身分秘密跟他聯繫,且跟他詢問工作,「第一,上海的秘密工作是否還能否堅持下去?第二,你所知道的叛徒的名單」,「她幫中共轉匯了大筆款項。幫中共物色嚮導帶他們的使者去莫斯科;中共跟莫斯科聯繫的電台出了問題,她用自己的秘密電台幫他們轉發電訊」。毛澤東最早擔任主角見諸西方的宣傳書《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斯諾,也是由宋慶齡親自為毛聯繫。

宋慶齡身為國民黨創黨領袖之妻,又是掌權者夫人親姐,為何如此明目張膽的擔任間諜工作又被容許?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另一方面,雖然她早就為共產黨工作,但她一直到暮年最後一刻才如願加入共產黨,因為中共認為,「一旦她入了黨,她獨特的價值就會失去」,中共對人性的操縱可見一斑。

身為孔宋王朝的一員,很難想像宋慶齡是為了錢,不管是身為孫夫人的自尊、姊妹的競爭、對蔣介石的厭惡,或是對中共純粹的理念認同,宋慶齡演的這齣間諜家家酒,可以說是國民黨一百年前就開始被共產黨滲透的濫觴。

3.中共滲透,民進黨新受害人

所以,最近民進黨傳出被中國滲透,和宋美齡、宋慶齡似乎出自同一家族的首都市長的發言攻擊,就有今夕何夕之感,說來創黨未滿40年的民進黨應該算是中共滲透的新受害人,如果真的有心反對,兩黨應該總結經驗一起來檢討。

誠然,民進黨平常抗中保台論調拉太高,發現伏在民進黨高層身邊的共諜不只一個,實在灰頭土臉。而最近傳出的健保資料洩敵案,據說是在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密集交流,就有中國情治人員到政府辦公室了解健保署的運作和業務,在長期執政的蔡英文政府下面繼續外洩,民進黨也難辭其咎。

只能說民進黨如果要保護台灣,對於在蘇維埃體制下長成的中共體制,高度洗鍊、不斷變形的意識形態統戰手法,必須要有更多了解。到了本世紀,間諜形態更加多樣化,有訴諸個人信仰、強調言論自由信仰的,有拿錢的、不拿錢的,有靠拿身分參選的、也有只要網路抖內的,絕非靠查現金流或是否入籍入黨單一考慮可評斷。

如果缺乏了解,也缺乏反制手段,今日說要亡羊補牢,人民心中恐怕還是有疑慮。就說如果放在今日,像宋慶齡黨國大員幫共產黨做事,或立法委員公然在國會為對方喉舌,這樣的間諜是國安法可以辦的?

4.自由與中國的雙重虛構代言,經不起時代考驗

綜觀宋美齡一生,愛上帝愛丈夫愛家人,雖然愛權但也有同情心,不失為體面的歷史人物可供後人評價。但如果放在今日想要參考,面對現在軟硬不吃的川普,恐怕參考價值也有限。

何況宋美齡從二戰的中國意象代言人,退守台灣後轉為想幫「自由中國」代言,但蔣家戒嚴體制下的中華民國,既談不上自由也遠非國際間的中國定義,其意象風華日衰效果不再,也是可以預期之事。

作者為二十年來企業創作二刀流,去哪裡始終不忘記者和企業人的雙重身分。從外派中國到矽谷分公司,由太平洋東西兩岸回望台灣,文化與生態如珍寶發光,傳產和數位經濟並列爭輝,正在寫作新書《末代台幹》。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