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從2024年起開始推動「人工智能+」政策,作為習近平「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其概念主要為盡量把AI推進各種產品裡面、進入各行各業的生產過程裡面進行大量的應用,希望可以透過AI,讓中國的產能更為進步,減少人力短缺的問題、提高產品品質、並進一步產出能夠引領產業的高科技產品,讓中國的工業進一步轉向高附加價值的產業。
強化AI提升高科技產業的中國夢
這個口號本來只是喊喊,但隨著DeepSeek在2025年橫空出世之後,習近平可以說是完全醒了過來,開始在二月見了馬雲、梁文锋跟各高科技產業,說絕對支持私部門、開放銀行、國企、債券等大量進場投資高科技、讓地方政府針對AI公司有各種補助、各地方政府、國企、黨部都大規模引進DeepSeek,並讓國務院推出AI家具全面大補助計畫。現在中國已經有超過百家醫院、超過千家工廠大規模引進AI,中國外交部門也積極透過AI來進行外交、推廣招募各國政要去中國學AI、推廣中國AI等。
人工智能+的大方向,除了企圖讓中國的製造業進一步升級之外,還是針對AI下一步的一個大策略:目前全世界各家AI在訓練的過程中,比較好的訓練資料都已經用完了。假如要產出更好的AI模型,勢必得找到其他還沒用過的資料來訓練。對於中國來說,除了大規模監視器、國企內部資料、其他政府獨佔的隱私資料之外,透過人工智能+這個政策先把AI全面撒出去應用,應用過程中把資料全部收集回來,配上無人機、自駕車、低空經濟的新資料,中國非常有信心可以在下一階段的AI模型中因為這些獨佔的新資料而取得優勢。從理論來看,這個策略方向是正確的,也因此美國最近也喊出了要大規模AI應用的呼聲。
當然,現階段在大模型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就全面推廣應用,也帶來不少成本。因為現階段模型幻覺嚴重,而誰要對幻覺造成的損失負責還並沒有清楚的討論。而在模型表現不夠好的情況下,收集回來的資料是否真的有用處也不無疑問。而假如日後要更新版本,勢必要全面花成本更新一次。這些是否划算,也只能在未來才知道。
但在同時,假如中國真的透過這些獨佔資料彎道超車,推出了真的純論表現優於美國的AI模型與機器人後,就真的可以如習近平預設的一樣,改進新質生產力讓中國工業成功轉型,並且在高階產品上佔領全世界嗎?
最後一哩路是最難跨過的
筆者認為,這個政策的最後一哩路,反而是最困難的,原因在於政治信任。
DeepSeek自從推出之後雖然爆紅,但也立刻被數十個國家與組織禁止使用。根據數家網路數據公司都顯示,DeepSeek的流量已經在最近兩個月開始下滑,而全世界流量仍是ChatGPT稱霸,光是ChatGPT二三月帶動的吉普利風潮,新增使用者就比DeepSeek的全體使用者還要來得更多了。DeepSeek內容審查方式簡易又容易受到詬病,上週64天安門也被全球網友測試兼揶揄。DeepSeek的內容審查方式,顯然是在原本的輸出模式結果之後,在最後一層又外加一個可以隨時增補的審查機制,而這個審查機制顯然脫離不了中國政府的影子。
而中國的比亞迪電動車雖然賣得很好,但是上海警方上個月也很得意地說它們有辦法監控所有自駕車,甚至還能遠端操縱。
無論是DeepSeek、自駕車、或是宇樹機器人,這些高科技產品要賣到其他國家時,勢必代表大規模的資料必須送到中國,而中國的演算法也替其他國家的每日生活做出決定。這樣的數據移動在AI時代可能無法避免,但此時政治信任就更為重要,假如不信任中國政府與科技公司對數據的處理與保護,許多國家可能照樣會禁止這些純從科技角度來看表現良好的中國產品。
舉例來說,當Musk宣布要把全部X的資料都送進AI Grok 裡訓練,大量的繪師與反對Musk的人立刻跳槽到本來毫無使用者的bluesky去,而目前也逐漸形成新社群。只要有其他較為安全、較能被信任的替代方案,其他國家的人們就沒有非用中國人工智能+產品的理由。現在許多國家對於抖音、小紅書的限制,也是基於類似的理由。
鬆綁AI才能獲信任,但中國共產黨絕不可能如此
要讓中國的AI產品受到信賴其實很簡單,只要中國政府減少對這些產品的控制即可。然而,這又牴觸了中國政府兩方面的根基。第一,AI產品會大規模提升個人的能力,個人有了在效率跟資訊上都大量提升的助手,以後每個人的實踐能力都會大增;從極權政府的角度來看,這也大幅提高控制社會的成本(當然,極權政府也已經使用AI來降低控制社會的成本,只是兩相抵銷後哪邊勝出還不好說)。第二,對於馬克思主義來說,共產黨的存在目的就是要控制生產工具,當AI成為生產工具的重要一環時,共產黨就會發自內心的想要控制她。(這不是我說的,是人民大學習近平主義研究院的副院長說的)
因此,對於中國來說,要真的能夠讓高階產品行銷全世界,就要降低對AI的控制,但降低對AI的控制,可能就會動搖共產黨統治的根基。當DeepSeek工程師推出讓全世界熱議的產品後,中國政府的回報是把DeepSeek工程師的護照沒收以避免他們逃跑,就知道這最後一哩路要走完並不容易,或其實中國政府並不是真正的在意。
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 面對AI變局,加大人文社科投資 - 2025 年 7 月 3 日
- 防衛韌性作為一種價值觀的典範轉移 - 2025 年 6 月 19 日
- 中國「人工智能+」政策的最後一哩路 - 2025 年 6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