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朝鮮半島的分裂
1. 戰後的主導權之爭
關於戰後協商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底,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以及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埃及開羅召開會議,確認同盟國會奮戰到底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等等。會議上也有討論關於朝鮮獨立的問題,只是開羅宣言的內容在草案階段原本擬為「日本戰敗後,盡可能及早讓該國成為自由獨立的國家」,但最後則改成消極的文字表現:「遲早會讓朝鮮自由與獨立。」
開羅會議後數日,這次是小羅斯福、邱吉爾及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在伊朗的德黑蘭齊聚一堂,召開首腦會議。史達林對日本的態度與蔣介石正好相反,從這時起,美國在遠東戰場的主要夥伴從中國換成了蘇聯。這件事對戰後朝鮮半島的命運,亦即獨立與分治,帶來極大的影響。此外,小羅斯福曾在德黑蘭會議提出下列議案:由於朝鮮人缺乏運作、維持獨立政府的能力,因此應該將朝鮮置於「四十年監護制」之下控管。此議案內容並沒有被記在議事錄上,不過根據小羅斯福的證詞,史達林也同意這點(《朝鮮分断の起源︱独立と統一の相克︱》)。
美英蘇三國首腦為商討戰後處理的基本方針,於二戰末期的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至十一日,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達再度會談。小羅斯福與史達林為了議論遠東的政治問題,於會議期間的八日下午舉行非正式聚會。在這次聚會中,小羅斯福同意將滿洲的權益及南庫頁島、千島群島割讓給蘇聯,作為蘇聯答應對日宣戰的回報。根據這場密談,儘管史達林已與日本簽訂日蘇互不侵犯條約,但仍與小羅斯福簽訂密約,承諾在德國投降後的二至三個月內對日宣戰。
在這場非正式的聚會中,小羅斯福也提到朝鮮問題,他提議由美國、蘇聯及中國代表共同託管朝鮮二十至三十年。後來這個方案在英國加入後,彙整為四國託管案。對於小羅斯福的這項提案,史達林的回答是「託管期間愈短愈好」。他判斷若是朝鮮獨立,就會有更多民眾支持共產蘇聯,因此希望朝鮮託管期間愈短愈好。實際上,終戰後不久的首爾就出現過「蘇軍進城」的誤報,當時街上到處擠滿大喊「解放軍萬歲」、「蘇軍萬歲」的群眾。
美國轉換方針
然而這個時期,蘇聯將接管自德國的波蘭領土視為國家安全保障的重要地區,打算在該國扶植親蘇容共政權。另一方面,庇護波蘭流亡政府的英國對於蘇聯的這種態度抱持警戒,嚴加批判。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達會談的主要目的,是討論「波蘭問題」。會議中,蘇聯與英國的對立相當激烈,但最後達成協議,同意在更廣泛的民主基礎下重組波蘭臨時政府,並盡快實施自由不受他國控制的全民普選。然而,史達林卻在雅爾達會議的翌月,將不遵照蘇聯意思的十六名政治領袖囚禁起來。美國對蘇聯的舉動心生警戒,深怕日本投降後朝鮮可能會發生同樣的事態,而加強警戒。
就這樣,在美蘇開始產生裂痕的四月十二日,過去一直對蘇聯採取姑息態度的小羅斯福因腦出血驟逝。而小羅斯福的去世也改變了美國的外交政策。由副總統繼任總統的杜魯門(Harry S. Truman)缺乏外交經驗,只得仰賴閣僚及官僚協助。當時,美國國務院幹部嚴加批判小羅斯福的對蘇妥協路線,因此杜魯門政權下的美國改採強硬對蘇政策。
而且杜魯門在就任總統後,就接到史汀生陸軍部長(Henry Lewis Stimson)的報告,能破壞整個都市的新型炸彈(原子彈)即將完成。只要能得到原子彈,就能憑自己的力量逼日本投降,也就不用將遠東權益交給拖到最後關頭才對日宣戰的蘇聯。美國的目標不是和蘇聯一同擊敗日本,而是搶在蘇聯對日宣戰前,先擊敗日本。
可是,美國並沒有充裕的時間。原因是五月德國投降後,蘇聯便考慮在八月準備對日宣戰。七月十六日,原子彈試爆成功的消息傳到焦慮的杜魯門耳中。當時美英蘇三國首腦正在波茨坦舉行最後一次的戰時首腦會談,據說杜魯門在二十四日全體會議結束後,以站著交談的方式「若無其事」地告訴史達林原子彈試爆的消息。史達林聽完雖然表現得「若無其事」,但內心應該相當焦慮。若是蘇聯不能趕在日本投降前宣戰的話,祕密約定的遠東權益就會泡湯。
在北緯三十八度劃定分界線
七月二十六日,美英中三國首腦,杜魯門、邱吉爾及蔣介石聯名發表《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鈴木貫太郎首相對此「不予評論」。十一天後的八月六日,美軍在廣島投下原子彈,蘇聯則將計畫提前,在八月八日向日本宣戰,翌日九日午夜十二點(外貝加爾標準時間)開始進攻滿洲。這一天,美國為催促日本投降,在長崎丟下了第二顆原子彈。日本陸軍仍繼續主張本土決戰,不過在天皇的「聖斷」下,日本於八月十四日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翌日十五日中午,錄有天皇本人聲音的「終戰詔書」透過廣播,向包括朝鮮及臺灣在內的日本全國各地放送。
然而終戰當時,美國認為朝鮮是日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樂觀預測,假使美國能單獨占領日本,那朝鮮的最終占領也會委託美國辦理。離朝鮮最近的美軍部隊位於離日本約一千公里遠的沖繩,想立刻登陸朝鮮半島相當困難。另一方面,蘇軍也已經在九日開始向滿洲發動進攻。如果蘇軍繼續南下占領整個朝鮮的話,就會由蘇聯單獨受理在朝日軍的投降。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美國在朝鮮半島上劃定一條美蘇分界線,以確保美軍抵達時有一定的占領地區。
負責劃定分界線的是博內斯蒂爾三世(Charles Hartwell Bonesteel III)上校及魯斯克(David Dean Rusk)上校。這二位三十多歲的年輕將領站在美國的立場,當然想盡可能將線往北方劃,好擴大美軍占領的南方領域,可是要是做得太明顯,可能會遭到蘇聯方面拒絕。因此,博內斯蒂爾看了看掛在牆上的小型遠東地圖,僅花了三十分鐘就擬好方案,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分界,美軍負責地區包含首爾,將朝鮮半島幾乎分成二等分。
八月十五日,杜魯門向英蘇中提出包含了上述內容的「一般命令第一號」(General Order No. 1)最終草案,史達林也意外地沒提出異議。他大概是認為蘇聯最大的目標就是確保旅順及大連所在的遼東半島;至於擬議採信託統治的朝鮮半島,只要能保有與俄國接壤的北半部即可吧。
此外,由於遭到日軍抵抗,蘇聯至今只能占領朝鮮半島北端,因此美國提出二等分方案,正合蘇聯之意。就這樣,至此埋下了朝鮮半島南北分治的種子。
美軍太平洋陸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下令,由位在沖繩的美軍第二十四軍占領北緯三十八度以南的朝鮮,受理日軍投降手續。美軍第二十四軍軍長霍奇中將(John Reed Hodge)於十八日被任命為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二十八日設置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United States Army Military Government in Korea〔USAMGIK〕,簡稱美軍政廳),作為美國陸軍駐守朝鮮的重要機關。
美軍原定九月七日進駐首爾,因天候不佳,於八日登陸仁川港,九日徵用半島旅館設置司令部。投降文件的簽約儀式於九日下午在朝鮮總督府第一會議室舉行。美國方面由霍奇中將及金凱德上將(Thomas Cassin Kinkaid)作為麥克阿瑟的代理,日本方面則由上月良夫及山口儀三郎代表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南朝鮮的日本陸海軍,最後由朝鮮總督阿部信行分別簽署,以示認可。受降儀式結束後,麥克阿瑟的布告以七日為發文日期,向朝鮮人民宣告,朝鮮半島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由美國占領南半部,建立軍事統治權。十二日,第七師師長阿諾德少將(Archibald Vincent Arnold)在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的指揮下,就任美軍政廳長官。
朝鮮總督府的應對
我們把時間稍微拉回一點,蘇聯對日本宣戰後,便經由滿洲攻進北朝鮮,八月十二日占領了靠近國界咸鏡北道的雄基與羅津,翌日開始攻擊主要港灣清津。在不容樂觀的情況下,朝鮮總督府最擔心的就是蘇聯一口氣攻入首爾,造成許多隨聲附和、姦淫擄掠的事件。有關朝鮮北部實際發生的事件,總督府官房總務課長山名酒喜男記錄如下:
人民委員會不僅接收行政權,還接連做出奪取各道內的重要工廠、事業單位及金融機關等設施,將日本員工趕出、革職、占據住宅等暴行,不僅如此,更過分的是蘇聯兵甚至對婦女做出凌辱之舉,這些天地不容的禽獸暴行令人悲痛,沒有比這更過分的了。
根據北朝鮮的逃亡者所述,避難日僑的住家、家財、存款及現金等全都遭到掠奪,幾乎只剩身上的衣服,他們只能靠乞討維生,不幸四處流浪,由於藥品及糧食不足,陸續出現餓死及病死者,也不知如何處理這些屍體,處在無以名狀的情況。(《朝鮮総督府終政の記録》)
為了避免首爾也陷入這種景況,總督府亟欲尋求朝鮮重要人士的協助,設法維持治安。總督府一開始鎖定的目標對象,是畢業於明治大學、曾歷任東亞日報社社長等職的民族主義者宋鎮禹。總督府曾多次與宋鎮禹接觸,據說在八月十三日的交涉中,生田清三郎京畿道知事還答應宋鎮禹「會委以維持治安的必要權限」。可是,宋鎮禹卻不願答應。因為他認為,應該由重慶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建立新政權,不能不等臨時政府回國,就讓其他勢力朝著建國行動。

宋鎮禹

呂運亨
由於右派的宋鎮禹拒絕協助,總督府改與中間偏左的呂運亨接觸。呂運亨在參加設立臨時政府後便投身於高麗共產黨,亦與孫文、毛澤東等中國的革命家有交流。他在上海被捕後,直到一九三二年為止一直過著牢獄生活;出獄後就任朝鮮中央日報社社長。可是,以孫基禎選手的日章旗抹消事件為契機,朝鮮中央日報社於一九三七喪失了報紙發行權,戰時也因違反治安維持法遭到檢舉。總督府認為如果是擁有上述輝煌經歷的獨立運動人士,同時也是報人的呂運亨的話,應該有辦法統制朝鮮民眾。
呂運亨與宋鎮禹不同,對臨時政府評價不高。因為他認為,臨時政府只是在國外成立的獨立運動團體之一,沒必要等臨時政府回國後才建立政權。因此,八月十五日,呂運亨答應總督府希望他協助維持治安的邀請,當天便組成朝鮮建國準備委員會(簡稱建準),就任委員長。副委員長由朝鮮日報前主筆、歷任副社長及社長的民族主義者安在鴻擔任。
從該組織的名稱「建國準備」就能明白,呂運亨等人的目標不只是維持治安而已。翌日十六日,呂運亨很快就做出超出總督府請求協助範圍內的行動了。
首先在下午一點,呂運亨委員長對著聚集在徽文中學廣場的五千多名群眾呼籲:「在這裡我們將踏出民族解放的第一步,痛苦難受的過去全都忘了吧。然後,我們必須在這塊土地上建設真正合理理想的樂園。」接著在下午三點十分,安在鴻副委員長透過京城中央放送局的麥克風向大眾宣告:「我們這些代表各界的同志們,將在此組成朝鮮建國準備委員會,關於新生朝鮮的重建問題,正著手具體實際的準備工作。」他也提到正規軍的編制、一般行政接收以及糧食物資的分配事宜(《朝鮮同胞에게告함》)。安在鴻的這番宣告,會讓人誤以為朝鮮總督府現在馬上就要解散,成立新政府。因此,總督府說服安在鴻解散建準,可是安在鴻卻不予回應。
作者1978年生於愛知縣。取得九州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學分期滿退學。博士(比較社會文化)。曾任九州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助教、新潟大學大學院現代社會文化研究科助教等,現任菲利斯女學院大學Global教養學部教授。專長為東亞近代史。專著有《天皇與日韓合併:王公族的創立與帝國的衝突》、《朝鮮王公族:日本帝國的準皇族》(榮獲山本七平獎推薦獎),共同著作有《你一定想知道的韓國》等作。

書名:《朝鮮半島六百年史:政爭、外患與地緣政治》
作者:新城道彥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時間:2025年5月
- 【書摘】《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 - 2025 年 7 月 11 日
- 【書摘】《論女性》 - 2025 年 7 月 10 日
- 【書摘】《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1915-1989)》 - 2025 年 7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