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天前(6月7日)在凱達格蘭大道上有一場由「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所舉辦的「盡情遊戲日」,特公盟在社群發文附上的照片,是賴清德總統牽著一位小男孩正要穿越獨木橋,背景還可見近日訪台的瓜地馬拉、馬紹爾等邦交國國旗。
距今不過30年,中華民國總統府前的道路,別說讓孩童在這裡盡情遊戲,就連機車、腳踏車都不能行駛。何況是在戒嚴時期,更是不能直視總統府,路過必須低頭快速通過。
從「不能直視」到「盡情遊戲」,凱道的30年變奏曲
1995年,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前總統,先是在此舉辦飆舞大會,主張空間解嚴。隔年挾帶著首位民選台北市長的高人氣,開放全國民眾參與命名投票,順勢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改為「凱達格蘭大道」,開放機踏車行駛、移除交警崗哨。
這些措舉也開啟了日後凱達格蘭大道作為集會遊行的重要場地,無論是執政、在野政黨或是民間倡議者都可以「上凱道」。總統府前不再只是國家需要、只為當權者服務的禁地,而是可以對政府表達意見、向社會大眾傳遞訊息,也可以封路讓兒童盡情遊戲的樂園。
有那麼嚴重嗎?「中正路改名」是價值選擇抑或政治操作
總統府前「介壽路」的由來,是1946年國民政府接管台灣,為慶祝蔣中正六十大壽,將「東門街」改為介壽路。直到1996年,才改為凱達格蘭大道。
從為獨裁者祝壽的威權崇拜,到正視台灣多元民族的本土意識,「改名」不只是在空間上解嚴,也印證台灣不是崇拜獨裁者之地,應該是民族共生、多元價值的民主國。
然而凱達格蘭大道也曾經在郝龍斌市長任內,不僅加註改名為「反貪腐大道」、立牌「反貪腐民主廣場」,其目的在於反制當時民進黨扁政府將「中正紀念堂」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以及卸除「大中至正」牌匾,改為自由廣場。
日治時期的東門街、國民黨的介壽路到陳水扁改名凱達格蘭大道,後來郝龍斌立牌加註反貪腐民主廣場,又被柯文哲拆除。了解凱達格蘭大道的前世今生,就知道台灣民主化後,道路的命名權限在於地方政府,也體現出縣市首長的執政價值觀。
349條中正路改名?轉型正義不是意識形態,是法定義務
中正路改名蔚為話題,源於內政部在5月19日發佈「白色恐怖記憶日」新聞稿,內容提到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解散後,內政部承接轉型正義的業務範疇包含:清除威權象徵、回復被害者權利。
然而以蔣氏父子為命名的街道,在《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就已經有條文明定「緬懷威權統治者之象徵應予移除、改名」,並非取了「中正」、「經國」的名字就背負原罪,而是全國目前仍有349條以此為名的道路,都是為了紀念兩蔣為命名。
在威權時代是因為政治因素把街道命名為中正路,而在台灣民主化後,進入轉型正義的討論,「中正路改名」則應當是政治價值的選擇。然而承襲威權兩蔣體制的國民黨人,在深化轉型正義時,往往擅於踩在受害者的位置,只能用政治操作來應對。
去年7月,由文化部、國防部跨部會協調,確定讓三軍儀隊撤出中正紀念堂,轉移到廣場操演。國民黨的不分區立委柯志恩率先發難,先以中正紀念堂是古蹟,沒有儀隊演出就沒有遊客為由質疑,後來又「關心」儀隊官兵會日曬雨淋,批評都是「民進黨的轉型正義」惹禍。
藍營的重點人物又是怎麼看中正路改名?盧秀燕説「吃飽太閒,不要意識形態」、蔣萬安回應「多做實事、多辦正事、少點政治」、張善政表示「這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事情」、侯友宜則說「不要搞那些有的沒的」⋯⋯
內政部基於法定職責推行政策,說法也一直都是「與有意願配合的地方政府協力,擬定具體政策方案。」國民黨縣市首長當然很清楚街道命名權限在地方政府,刻意不談政策施行與否,也無力用價值說服支持者,只能以政治語言回應,這就是政治操作!
百年政黨變成守陵人,國民黨遇到轉型正義就破防
國民黨用「以罷制罷」反制大罷免,目前依然掛零。提議階段的死人連署,已經讓諸多資深黨工被調查,甚至羈押禁見。譁眾取寵的立委新秀,深陷罷免危機;想要投入明年地方選舉的國民黨年輕人,只想要刷聲量,到處提油救火。
從黨主席到初出茅廬的年輕黨工,國會議員乃至縣市首長,竟然只剩下政治喊話卻不敢捍衛其價值選擇,只見百年政黨捉襟見肘越顯老態。
柯志恩惱怒三軍儀隊撤出中正紀念堂,卻無視「中正廟」就是全國最大威權象徵。朱立倫拿希特勒類比賴清德,「德國在台協會」正式發聲明譴責,最大在野黨的朱主席卻彷彿是國台辦發言人,嗆聲「外國政府勿干預內政。」
「吃飽太閒」只是煙霧彈,國民黨怕的是動搖神主牌
對於中正路改名反應最大的盧秀燕與蔣萬安,無非是為了國民黨主席之位,藉此凝聚藍營支持者。
盧秀燕説「吃飽太閒」是為了轉移市政不力,蔣萬安的過激反應,則是要保住他「姓蔣」的政治正確。
國民黨也使用各種反動修辭,例如:有8成的民眾反對,會讓轉型正義「適得其反」;推動轉型正義是吃飽太閒,只是意識形態,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事情;轉型正義不是正事、實事,是有的沒的不入流的!
完全符合反動修辭中的悖謬論、無效論、危害論。可見威權與兩蔣,依然是凝聚國民黨人,神聖不可撼動的神主牌,遇到轉型正義當然就要轉彎。
灌溉扎根,轉型正義要走進社區,不是衝進新聞
雖然議題倡議的輿論空間有限,有論者認為轉型正義不是現在的重要題目,應該集中討論罷免。換句話說,大罷免若是水庫洩洪,講求即時且力道強勁,那轉型正義就是灌溉溝渠,必須要維持飽足不間斷的水量,才不會讓農田乾涸。
多數民眾反對中正路改名是因為行政程序繁瑣(凡舉門牌號碼、各種身分證件、戶政地政民政系統⋯⋯),尤其「中正路」經常是重要幹道,居住戶數眾多,不諱言地更改路名勢必會造成許多生活上的困擾。
不過支持威權體制並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自由民主才是台灣社會的最大共識,反動的是藍營政客,而非一般民眾,我們應當有此認知,才能夠與「覺得麻煩」、「浪費錢」的民眾進行溝通。
倘若由上往下的政治決策,會不斷地遭遇國民黨利用衝擊民生做為政治操作,中央政府不仿考慮與民間團體合作,從村里社區的審議溝通做為切入方式,就從可以配合協力的地方政府開始。
政治攻防講求時機,然而轉型正義工程需要深入且內化。為了轉型正義的「政治時刻」,主政者需要更靈活且多重的手段來應對挑戰。
作者在中部游移不定,奔波於山線、海線、台三線,覺得政治很麻煩,但是對幕僚工作樂在其中的政治工作者。
- 「中正路」背後的神主牌思維──國民黨遇見轉型正義就過敏? - 2025 年 6 月 13 日
- 不敗女王遇上罷免風暴:盧秀燕的多重隱憂 - 2025 年 5 月 2 日
- 中台灣藍營在大罷免海嘯中的政治博弈 - 2025 年 3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