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數位服務貿易的隱形逆差:從繞道愛爾蘭到數位服務的統計盲點

錢思敏
338 人閱讀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被忽略的數位服務貿易逆差

當各界目光聚焦於台美貨品貿易逆差,導致川普對台加徵關稅之際,另一個較少受到關注的議題──台美服務貿易,正在發生重要的變化。根據財政部統計,我國對美國的服務貿易曾在2021年至2023年出現三年順差,但自2024年開始已轉為逆差,這個轉變背後隱含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我國服務業對美三年順差主要係因疫情期間出口暢旺以及航運運費上漲,帶動運輸服務收入大幅增加,同時,又因我國企業向美國科技大廠支付的專利、授權與技術轉讓費用逐年陸續減少所致。然而,2024年我對美服務貿易轉向小幅逆差2.2億美元,除我國對美國智慧財產權使用費與專業服務支出維持一定比重外,其他如金融保險、電腦資訊等服務則是我國需求增加的項目。未來不可忽視的是,隨著AI應用所帶來的數位服務貿易,將使得台灣對美國服務貿易逆差可能擴大。

數位服務輸出與新興AI需求

美國數位服務輸出有幾種型態,首先是雲端運算服務,由Amazon(AWS)、Microsoft(Azure)與Google Cloud提供從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台即服務)到SaaS(軟體即服務)解決方案。其次是軟體授權與下載,如Adobe提供終端與企業授權,用於專業設計、工程與商業等場景。第三類是數位平台服務,例如Google、Meta、Apple App Store、Amazon Marketplace等,透過廣告投放、應用分潤與電商平台抽成獲利,是全球重要數位中介體系。第四類是數據處理與分析服務,由Palantir等公司提供資料儲存、AI模型建置等功能。第五類是社群媒體與影音平台服務,如YouTube、Twitch,透過創作者分潤與演算法推播,取得廣告收益。第六類是電子支付與金融科技平台,如Stripe、PayPal提供金流代收付、虛擬錢包與跨境支付,從數位交易中收取手續費利潤。第七類是專業與技術支援服務,如IBM等,提供企業IT系統整合、軟體開發等服務收取專業服務費用。最後一類則是快速興起的AI訂閱服務(Subscription-as-a-Service)與API計價(Usage-based API Billing)模式,以OpenAI、Anthropic、Gemini為代表,提供大型語言模型、圖像生成等AI服務。

上述八類服務呈現美國數位服務輸出所涵蓋的範疇,從基礎架構、軟體應用、平台串流、廣告、數據分析,到AI與金融科技等各種新興的數位服務,這些也都是台灣企業或個人所大量使用的數位服務,這也解釋了為何數位服務逆差的結構性問題會如此重要。

繞道愛爾蘭:統計數字的盲點

當台灣向上述的美國公司購買(進口)數位服務時,事實上,所支出的款項往往卻不是直接匯入美國本地,而是匯入這些科技巨頭在愛爾蘭的分公司。因為愛爾蘭12.5%的低企業所得稅率,讓這些公司將歐洲、亞洲等(美國以外)的廣告與數位服務收入集中於愛爾蘭公司進行收款。

舉例來說,台灣企業支付Facebook廣告費時,實際上收款對象是位於愛爾蘭的「Meta Platforms Ireland Limited」,而非美國母公司。因此,在國際收支統計上,這筆支出被計入對愛爾蘭的服務貿易,而非對美國的貿易往來。

這種因稅務規劃,將資金流向愛爾蘭,但實質服務提供者和最終利潤都回到美國母公司的「繞道愛爾蘭」模式,會被歸類為台灣對愛爾蘭的服務進口,而非對美國的進口。在國際收支統計上,則會大幅低估台灣對美國數位服務的需求,「隱形」地扭曲雙方數位服務貿易的真實面貌。

另一方面,快速崛起的AI公司也開始複製這種模式,OpenAI於2023年、Anthropic於2024年在愛爾蘭設立辦公室。未來台灣企業或個人購買ChatGPT、Claude等AI服務時,支付對象也可能會是愛爾蘭公司,而非美國母公司。

平衡貿易逆差的新思維

確實統計且如實呈現台灣對美國數位服務支出與雙方貿易圖像,有助於為未來的貿易談判提供客觀依據。當川普政府以貨品貿易逆差為由對台加徵關稅時,若能完整呈現台灣在數位服務對美國的大量支出(進口),將對雙方平衡整體貿易關係的討論有所助益。特別是隨著AI應用在各行各業的普及,預期台灣企業或個人對AI工具等服務訂閱支出只會持續增加。這些初期看似微小的個別訂閱交易,累積起來將對台美服務貿易平衡產生顯著影響。

數位時代的貿易統計革新

傳統貿易統計難以反映數位經濟下的實際價值流動。台灣作為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經濟體,亟需建構一套統計機制,以便追蹤跨境數位服務與AI訂閱等新興交易型態的實際來源與最終受益對象。這除了還原真實的貿易結構之外,更可以強化台灣的談判力,作為未來貿易協商的重要依據。

面對AI與數位服務逆差的可能趨勢,儘早啟動統計體系的調整,才能在全球數位秩序重構的過程中,穩固台灣的角色與利益。

此文章與信傳媒同步刊登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