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稱任內不會發動戰爭的美國總統川普,最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轟炸伊朗核設施,然後在自己社群媒體上宣布以色列和伊朗已經達成完全停火協議。這場為期12天的戰爭,將在24小時後停火。
中東問題極其複雜,以伊仇恨已接近半世紀,如果真如川普所言,速戰速決沒有後遺症,姑且不論國際關係學者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在操作上已進入一個不用核彈的邊緣政策時代。
1.不用核彈的第一擊,國際政治走向邊緣政策真實版
邊緣政策(Brinkmanship)並不是新名詞,在賽局理論中,有一種稱為「危險邊緣」(brinkmanship)的策略,常見於「懦夫賽局」中,是逼對方讓步的有效手段。施展策略的一方總是用「我要打仗」、「我有超多武器」、「害怕了吧」的策略,希望對方乖乖讓步甚至投降。
這種策略在美蘇冷戰時期應用到淋漓盡致,當時科學家馮紐曼甚至贊成出其不意用核武做第一擊,只是在冷戰結束前都沒有使用。
台大電機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任教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府系的林澤民教授,曾用邊緣政策分析中國軍機擾台,根據林教授的分析,這些擾台行為同時也是一種信號傳遞(Signaling)的手段,旨在向台灣及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的決心與實力,以此來加強其在國際談判中的地位。
這次川普以對人命損失較小的鑽地炸彈試圖達成威懾效果,可以說真的是把理論付諸實現,具體成效還待時間觀察。
2.各國領導人擁抱大歷史,光榮帝國夢擠爆世界
世界會走到這裡,當然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世界大國領袖的歷史觀都「突飛猛進」了。普丁在出席最近會議上說,「理論上整個烏克蘭都是我們的」,按照這種講法,三小國等舊蘇聯勢力範圍都是俄羅斯的,等於是要推翻後冷戰秩序。
無獨有偶,中共和部分藍白委員最近也嘗試將歷史往前追溯,主張兩岸還在內戰狀態,也是要推翻冷戰秩序。
無論是普丁聲稱「烏克蘭是俄羅斯的一部分」,還是中共堅持「台灣與中國仍處於內戰狀態」,即無視烏克蘭自1991年獨立以來,無論是在國際法地位、政治制度、語言文化或國家認同上,都已走出與俄羅斯截然不同的道路。而1949年逃難來台的「中華民國」,經歷了民主化、言論自由、政黨輪替與本土化認同的轉變,早已不可能將現實硬塞回想像的歷史中。
當然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口號,也是不遑多讓的幻想,看似喚起對過去榮光的嚮往,實則是對一段從未普遍存在的「美好年代」的選擇性回憶。更荒謬的是,甚至還提出「讓伊朗再次偉大」(MIGA)的主張,在同一個世界,真的可以同時容納那麼多偉大的國家嗎?
3.世界工廠生產過剩,全球供應鏈破裂
在世界大國領袖的歷史觀垂直膨脹之際,我們所生活的水平世界全球化政策,也像一張過分延展的麵皮,開始起了破洞。
受美國冷戰後的全球化戰略培植,中國世界工廠的生產過剩情形,已經讓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機會都受到遏制。
尤其在科技領域,中國在取得資金、技術與市場優勢,並利用其國家資本主義體制投入軍工業,更回過頭來成為挑戰美國的地緣戰略對手。
川普「MAGA」訴求興起的土壤,就是美國政商菁英在過去三十年中,為追求資本利潤最大化,積極將製造業外包、科技供應鏈延伸至中國。這些菁英相信中國一旦融入全球體系,就會走向自由化與民主化,而美國則在去工業化與社會分化中受創,導致中產階級衰退、社會不滿升高。
錯誤一旦造成,現在要回頭修正,就必須在已經熟悉的平滑世界樹立屏障、加挖坑洞,這個過程絕對不令人舒適。
4.跑步機上的邊緣政策世代,台灣人避難包最重要裝的是判斷力
生活在一個垂直膨脹、水平破洞的世界,台灣人如果要說服自己,未來30年會和過去30年一樣,未滿不切實際。相反的,對於未來的最好的想像,就是可以依靠邊緣政策,長久處在「戰爭邊緣」而非戰爭。
在這個角度去理解現況,備戰就是避戰,和平靠的是實力。就好像人在跑步機上,你不往前跑就會跌倒,維持現在狀況,腳步不能停。
最近開始熱門的避難包討論,在進行種種準備之後,也許台灣人的避難包裡裝的最重要事務就是判斷力:我們要守護的究竟是哪種現狀?是誰在進行戰爭邊緣的遏制?是誰會真的進行戰爭?每個人心裡應該都有個指南針。
7月26日的大罷免投票,可以看到台灣人的避難包準備的如何。
作者為二十年來企業創作二刀流,去哪裡始終不忘記者和企業人的雙重身分。從外派中國到矽谷分公司,由太平洋東西兩岸回望台灣,文化與生態如珍寶發光,傳產和數位經濟並列爭輝,正在寫作新書《末代台幹》。
- 美國國慶日,聖誕老公公變臉一去不復返 - 2025 年 7 月 8 日
- 一觸即發的邊緣政策時代:台灣人的避難包要裝什麼 - 2025 年 6 月 24 日
- 紀錄片《春雨424》──細膩不俗的「英雄」返鄉之路 - 2025 年 6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