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雨利與新復興──臺南幫企業的起點
⊙謝國興
前言
三十年前筆者開始研究臺南幫企業集團的形成與發展,出版《企業發展與台灣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11月),幾年後經小幅修改重新出版,書名改為《台南幫:一個台灣本土企爺集團的興起》(遠流出版公司,1999年,曾三刷)。當年因時間及資料限制,有關臺南幫最關鍵創始人物侯雨利的早年事業經營著墨不多,而侯雨利之所以能成為臺南幫由商而工,建立現代企業早期的主要資金提供者,以及普遍共識的總經理負責制,都與侯雨利所經營的新復興布行、新復興織布廠(後來改名新復興實業)有關,「新復興」對侯雨利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他一生與人合夥、共同投資許多事業,唯獨以新復興作為名稱的事業,包括新復興行、新復興織布廠、新復興實業、始終是侯家獨自經營,「新復興行」也可說是奠定侯雨利事業的基礎。最近有機會利用較完整的資料,將侯雨利經營新復興織布廠階段的相關產業環境及經營概況重新整理,當有助於釐清與理解當時臺灣的紡織產業發展情況,以及臺南幫摶成的早期歷史。
一、北門窮困出身
侯雨利出生於日治時期明治33年(1900),祖父侯虎這一代家世開始衰落,父親侯江務農為生,家徒四壁,1905年侯江過世,侯雨利為獨生子,5歲起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生活更加窮苦。侯雨利幼年的窮苦情況,1993年我參考口述訪談,在〈侯雨利:生意人抑企業家〉這一篇論文中曾有描述,後來收入1994年舊作《企業發展與台灣經驗:台南幫的個案研究》中:「據侯雨利回憶,小時候母子兩人每天的主食是蕃薯簽,偶而買個鹹魚頭,總是先煮湯佐食,過兩天鹹味已淡,再慢慢吃頭肉,一個鹹魚頭往往吃上十天半個月。侯雨利八、九歲時曾入北門公學校就讀,不旋踵因家境困難輟學。11歲(虛歲)即四處傭工,賺取微薄工資,幫忙母親扶持家計。14歲那年,承十叔侯基好意,收他為徒,到新復發布行當「囝仔工」,四年之後毅然離職,決意自營生計,回北門故鄉,充任「布販」,肩挑木桶,游走四鄉零售布匹。這是侯雨利營商創業之始,時年十八歲。」這一段敘述,後來許多談到侯雨利的文章常見引用,幾乎成了範本。
肩挑販布兩年之後,侯雨利在20歲時與鄰村「舊頭港子」的吳烏香(1900-1968)結婚。當一個肩挑布擔的小販,所需本錢較少,但利潤相對也低,再怎麼勤奮努力,僅能維持基本的生活而已。結婚之後,一家共有三口,若繼續販布為生,家中另外兩份勞動力等於閒置。侯雨利的聰明才智首度表現在他對於人力是重要資產的認識,為了充分利用一家三口的生產力資源,決定停止肩挑販布,改營冥紙產銷。冥紙係利用草紙(土紙)剪裁加工,蓋上圖案、貼上錫箔而成,為傳統民俗祭拜禮儀之消耗性必需品,有固定的市場。離北門最近的冥紙原料(草紙)產地是嘉義的竹崎(當地產竹,為製紙原料),竹崎與二重港相距約九十公里,路途遙遠,巔簸崎嶇。侯雨利以自行車為工具,往返兩地,購買草紙,運回家中加工之後,再載運四鄉兜售,全家三口一齊投入這項家庭手工業,侯雨利夫婦尤其是產銷工作的核心,兩人勤奮工作,幾至不眠不休。持續苦幹七年之後,終於稍有積蓄,決定離鄉另謀發展,時為1926年,侯雨利已27歲,進入府城與堂兄弟合夥開布店,成為侯雨利商業開拓的重要起點。
侯雨利與兩位堂兄侯調、侯排都曾在十叔侯基的新復發布行習藝,既是堂兄弟又是師兄弟,1926年三個人合夥創業,在府城開設「新復成」布行,一年之後侯雨利離開新復成,獨資自創「新復興」布行,侯排則自組「新復茂」,侯調繼承原有商號「新復成」,加上原由侯基所營「新復發」,侯家叔侄一時之間共經營四家布行。
二、從新復興布行到新復興織布廠
(一)新復發與新復興開枝散葉
1927年侯雨利獨力創設新復興布行,一開始除了他自己,只有三個員工:帳櫃(會計)吳克讀,外務(行銷)吳丁合,以及一位不識字的小工。吳克讀是新頭港子人,讀過漢文,上過日本治臺後設立的學甲公學校,是當時鄉下為數不多讀過書的知識份子,是吳烏香的宗族叔輩,侯雨利稱其「克讀叔」。吳丁合是吳烏香唯一的親弟弟,侯雨利的妻舅,在新復興工作幾年後,於1932年辭職自營新合興布行。新復興營業日盛,需要增加人手,1928年吳克讀的兒子吳修齊到新復興當夥計(學徒),新復興後來又經營織布廠,翁金釵的兒子翁鬱、翁呼爐(吳烏香的異姓兄弟)先後到新復興工作,戰後初期新復興織布廠業務鼎盛,侯雨利的堂弟侯朝宗、翁鬱的兩個兒子翁川配、翁平彰,吳丁合的兒子莊榮州先後進入織布廠習藝,1934年吳修齊離開新復興,與親友合資經營新和興布行;吳丁合、侯朝宗、翁川配與莊榮洲後來都在紡織業開創了自己的事業。
一般認為吳修齊與翁川配是侯雨利門下最優秀的兩位弟子,吳修齊獨立門戶後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以前,並未與侯雨利共同投資經營事業,1946年臺北三興行(進口布料)是侯、吳兩家共同投資的開始。1949年侯朝宗離開新復興織布廠,接手他人舊廠的幾部織布機,自己經營宗興織布廠,登記資本額1.4萬元,員工20人;1951年吳修齊兄弟邀集侯調、侯朝宗等共同投資5萬元,成立三興織布廠(不過侯朝宗的宗興織布廠依舊維持獨資小規模繼續經營),名義上吳修齊任董事長,吳俊傑任總經理,侯朝宗任工務經理兼廠長,侯調的兒子侯錫榮任財務經理,經營至1959年吳修齊退出。翁川配1946年進入新復興織布廠工作,1955年開始實際負責新復興經營管理,1962年織布廠以新復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登記註冊,才成為名義上的總經理,1980年翁川配結束他在新復興專業經理人的角色,帶著新復興的副總經理莊榮州一起經營佳和實業(織布廠)。
臺灣早期社會受傳統宗族社會觀念影響,另一方面也源於移墾社會需要以家族或準家族連帶作為團結與內聚力的紐帶,因此十分重視家族與宗族,甚至僅是同宗但同村聚居,也能成為宗族認同進而產生宗族連結的力量。最明顯的例子是學甲頭港的吳姓,吳三連與吳烏香、吳修齊雖然都姓吳,就家族譜系來說並無親近關係,只是宗族鄉親而已,但因出身同一庄頭聚落,吳三連與吳克讀誼屬同輩,所以吳修齊、吳尊賢稱其「三連叔」,吳烏香與吳修齊同輩,所以吳氏兄弟稱侯雨利夫婦「雨利哥、烏香姊」,連帶的侯雨利也稱吳三連「三連叔」,侯雨利的兒女輩則稱吳修齊為「修身舅」。這些戚誼關係在臺南幫企業集團發展過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作用。
1927年新復興開始營業時,賃屋於杉行街(今臺南市西區仁和街,近水仙宮),規模甚小,然因侯雨利眼光獨到,善於經營,加上勤奮節儉,業務蒸蒸日上。1930年就有能力購置開基武廟南側(今臺南市中區新美街)金足成銀樓之舊屋,翻新改建,新復興布行也遷移到當時俗稱抽籤巷的新址。戰後初期侯雨利銳意經營織布廠,布行停止經營(1949-1951年間新復興一度在民權路新宅恢復布行營業)。
新復興一開始就是批發布行,起初主要是從臺北的上游大批發布商(一部分是日商)進貨。侯雨利精於計算,而且具有與生俱來的冒險精神,勇於嘗試,不畏困難險阻,因此常能開拓商機。新復興布行成立兩年之後,侯雨利為了節省進貨成本,親自東渡日本,直接向最上游的商行採購,其後稍微熟悉門路,甚至不帶譯員,單槍匹馬赴日與布行直接周旋。吳修齊曾敘說他1930年(侯雨利第二次赴日採購)擔任翻譯,跟隨侯雨利在日本所體會老闆的勤儉與工作精神:「深夜喚我起來檢討訂貨的花樣及顏色,在走路途中突然停在路邊的空木箱,甚至垃圾箱上排布樣,研究顏色及花樣,在大阪市不管到哪裡都是步行,甚少乘車,雖然辛苦,但其奮發精神,予人印象深刻」。
根據1940年「臺南商工會議所」印行的《臺南商工會議所會員名簿》,當時臺南市區共有26家布行,大部分集中於本町(17家,17家中15家為臺灣人經營,只有兩家為日本人當老闆),其他9家分散於西門町、高砂町等處。根據1940年臺南市役所出版的《臺南市商工人名錄》,可以看出當時本町有6家布行直接、間接由侯基的新復發布行繁衍而出,跟後來形成的臺南幫有關:
表1:1940年新復發、新復興相關布行
商行 | 負責人 | 類別 | 營業項目 | 地址 |
新和興 | 吳克讀 | 小賣(零售) | 棉布、吳服 | 本町4之176 |
富士商行 | 吳丁合 | 小賣 | 棉布 | 本町4之182 |
新復興 | 侯雨利 | 卸(批發) | 棉布 | 本町4之43 |
新復成 | 侯調 | 小賣 | 棉布、吳服 | 本町4之105 |
新復茂 | 侯排 | 小賣 | 棉布、吳服 | 本町4之110 |
新復發 | 侯基 | 卸(批發) | 棉布、吳服 | 本町4之33 |
資料來源:臺南市役所,《臺南市商工人名錄》(昭和15年4月),頁17-18。
上表1中這幾家布行都在本町四丁目,也就是今日臺南市西門路與永福路之間的民權路兩側,這一帶也是當時布行的主要集中地(共13家)。吳丁合初創業時布行稱新合興,富士商行應是後來改名;新和興名義上的負責人是吳修齊父親吳克讀,實際經營者是吳修齊與吳尊賢兄弟;「小賣」指零售,其實表中各家多半批發兼零售。侯雨利、侯調、侯排都從侯基的新復發習藝後獨力自營布行,新合興的吳丁合、新和興的吳克讀與吳修齊父子,都以侯雨利新復興夥計的角色獨立創業,吳修齊的兩位弟弟,吳尊賢(過繼給吳克獨的弟弟吳克章當兒子)先在侯基新復發習藝,吳俊傑則在侯排新復茂從童工學起,後兄弟三人共營新和興。因此新復發與新復興可說是臺南幫第一代經營者從布業出發的的搖籃。
(二)新復興織物工場
1932年新復興成立5年後,已經是臺南市區數一數二的布業大批發商。由於累積了一定的資金,加上主要業務員吳丁合離職創業,侯雨利認為經營織布廠比賣布利潤更高,恰好福住町1丁目145番地(號)媽祖樓附近(今康樂街與忠孝街交口)有一家織布廠要頂讓,侯雨利遂接手籌備,購入布機,大約1933年前後開始由商而工,加入織布生產製造業行列。根據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發行的1934年《工場名簿》,「新復興織物工場」昭和8年(1933)9月設立,負責人侯雨利,產品為縞木棉,職工35人。
新復興織布廠在1930年代為止的臺南地區各織布廠中,算是成立較晚者(後有薛興昌織物工場成立於1937年,但主要產品是蚊帳跟地下足袋),根據1932-1939年間的工場名簿,當時臺南地區的織布廠概況如表2所示。
表2:1930年代臺南市區動力織布廠概況
名稱 | 所在地 | 代表人 | 主要產品 | 年份 | 職工數 | 開始年月 | ||
男 | 女 | 合計 | ||||||
臺灣織布株式會社臺南工場 | 鹽埕 | 小原富太郎 | 白木棉 縞木棉 | 1932 1934 1935 1938 | 35 42 43 50 | 124 142 126 119 | 159 168 179 169 | 大正10年6月 |
和春織布 株式會社 | 福住町1-84 田町 | 王愛惠 | 白木棉 | 1932 1935 1938 | 7 4 5 | 61 31 46 | 68 35 51 | 大正14年2月 |
協昌織布工場 | 高砂町 | 陳賜 | 白木棉 | 1932 1935 | 7 5 | 30 23 | 37 28 | 昭和2年1月 |
永義和 織布工場 | 田町 | 蔡洛 | 縞木棉 | 1932 1935 0938 | 5 11 7 | 21 28 26 | 26 39 33 | 昭和2年11月 |
木戶織布工場 | 入船町 | 木戶慶藏 | 白木棉 | 1932 0934 1935 1938 | 15 6 6 4 | 44 39 44 36 | 59 44 50 40 | 大正13年1月 |
新復興 織物工場 | 福住町1之145 | 侯雨利 | 縞木棉 絹交織物 | 1934 1935 1938 | 5 5 2 | 30 29 39 | 35 34 41 | 昭和8年9月 電話224番 |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昭和7年-13年。
臺南地區現代紡織事業始於1899年臺南縣、廳時期由地方政府撥款補助,地方仕紳主持的「臺南機業傳習所」(後改稱臺南織布局),教導婦女利用現代機械織布,1907年因經營不善結束。1919年日人小原富太郎在臺南鹽埕設立「臺灣織布株式會社」,資本額50萬圓(後減為24.4萬圓),廠址在今日臺南市西門路、樹林街、國華街、南寧街圍起來的方形區域,設立後開始建設廠房、安裝設備、訓練員工,1922年下半年開始投入生產,這不僅是臺南,也是當時全臺灣資本額最高、規模最大、設備最新、員工最多的現代動力機械織布廠。從表3-1-2可以看出,臺灣織布株式會社員工約在160-180人之間,和春織布會社資本額12萬圓,員工數多時近70人,新復興員工在35-40人之間,算是小型的織布廠。
臺灣織布會社為日人經營,資本額較高,但經營困難,一直到中日戰爭前夕才好轉,不久戰爭發生,又陷入困境。新復興織布廠成立後受限於資本、技術與設備,並未有太多表現,產銷並不順利,侯雨利一時又想回到商貿的領域找出路。1935年臺灣景氣不佳,布行倒閉時有所聞,侯雨利前往香港考察,發現市況極好,布行買賣交易熱絡,因言語不通,他也無法詢問究竟,只見市面各種商品都好像搶購一般,以為商機難得,因此立刻電話連絡臺南新復興人員,趕緊透過臺北日商向大阪訂貨,但貨品到了香港,前一陣子的好市況卻消失不見了,原來先前可能是特殊節慶紀念日之類的限期特價,才有搶購現象。期限一過,市況不再,新復興運來的貨物滯銷,不是折價賣就是退回原訂貨主,當時新復興的主要職員顏榮(侯雨利後來的二女婿顏岫峰之父親)被派去香港處理善後,相當艱苦;另外許多已訂貨的布疋不得已退回臺北日商,對侯雨利來說,不出此違反商業信用之下策,新復興恐將面臨倒閉危機。訂貨又退貨,日本賣方自然要遭受不少損失,對新復興商譽影響也甚大;吳修齊當時已不在新復興任職(1934年剛創業經營新和興不久),仍受舊東家侯雨利之託,協助在臺北處理向日商退訂交涉事宜,也是一份艱難的工作。
侯雨利的個性極富冒險精神,行動積極熱切(所以其妻吳烏香經常以「生狂仔」稱他而不名),1927年創業之後進展快速,自然建立不少自信,1935年香港商貿失利是第一次大挫折,不過抽籤巷的房子、福住町織布廠的廠房、設備還在,暫時仍能度小月維持生產與銷售,兩三年之後中、日戰爭發生,因為侯雨利的冒險個性與膽識,為他贏來一大轉折契機。
1937年中、日戰爭發生後,局面不斷擴大,物資不足、供貨短缺現象跟著發生,戰爭時期必然出現政府統制價格、限定交易的政策,違法的黑市交易通常伴隨管制政策開始。戰爭初期侯雨利藝高膽大,前往大阪、神戶等地從事當地黑市仲介經紀買賣,包括在日本商號之間、日本商號與臺灣商號之間擔任仲介,以掮客身分賺取價差仲介費。侯雨利小時候只讀過兩年小學,識字不多,但到侯基的新復發習藝期間,曾利用晚上到第二公學校(今立人國民小學前身)夜間補校就讀,因此簡單的日語對話並無問題,也能記帳看商業文書報表。
但僅憑識字有限,侯雨利仍勇於隻身前往日本從事風險性極高的黑市仲介業務,吳修齊認為侯雨利同時具備膽識、眼光、才智、福份,才能在這種冒險犯難的高危險環境存活,大約一年後全身而退。同一時期另有一些臺灣商人也前去日本從事相似冒險事業,被逮捕甚至身亡的案例也發生過。侯雨利事後曾說,在日本那一年賺最多,一個人就賺了30萬元。當時臺南後甲的農地(後來臺南紡織設廠的土地)一甲只賣千餘元,30萬元可以買近300甲。侯雨利回臺灣後,戰爭期間織布廠、布行都處於半停頓狀態,他將資金買了本町(民權路)的房屋,另外在臺南市西區、安平附近(後來的五期重劃區)以及北門地區購入數百甲魚塭,聘請「長年」管理經營,暫時兼營養殖業。
吳翎君,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專業為十九世紀到冷戰時代的中美關係史。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國立臺灣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美國傅爾布萊特(Fulbright)學者於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德國魯爾波鴻大學東亞研究學院客座教授。著有《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近代史》、《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本書榮獲第十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美國與中國政治: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1917-1928》等學術專書。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書名:《歷史的追尋:從廟堂到民間》
作者:吳翎君主編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時間:2025年3月
- 【書摘】《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 - 2025 年 7 月 11 日
- 【書摘】《論女性》 - 2025 年 7 月 10 日
- 【書摘】《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1915-1989)》 - 2025 年 7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