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不動用武器的戰爭:資源、貿易、數據,交織全球經濟大戰略》

【書摘】
409 人閱讀

第2中東局勢與能源問題

資源、能源問題與中東局勢密切相關

對日本而言,資源能源問題與中東局勢息息相關,因為日本能源自給率僅有百分之十左右,原油主要仰賴從中東進口,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四。

從進口國別來看,由上至下的排序是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科威特和卡達。

另一方面,中東地區自古以來原油生產國家就非常多,各國也都有自己的想法, 局勢經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特別是產油國開往進口國的油輪,都會經過波斯灣或紅海,每當武裝組織在那裡對油輪展開襲擊,都會對世界經濟帶來巨大打擊。

其中波斯灣的荷姆茲海峽和紅海的曼德海峽都是咽喉點(Choke Point,戰略要衝),其他還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以及亞丁灣、蘇伊士運河,都是運送物資的必經之路,因此只要掌握這些地區,就會對相關國家的貨物流通造成影響,咽喉點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

中東運往日本的油輪,都必須行經流通容易受到影響的地區,因此承擔著地區局勢不穩的風險。正因如此,日本為了克服極度依賴中東進口原油的現況,也不斷找中東以外的能源供給國,其中一個國家就是俄羅斯。

實現供應來源多元化的阻礙

日俄雙方從一九九○年代起,就共同推動石油天然氣開發計畫,分別是「薩哈林一號」和「薩哈林二號」。藉由薩哈林一號,從俄羅斯運往日本的原油,占日本原油進口總量的百分之一點五,而薩哈林二號則提供天然氣進口總量的百分之九點五(二○二一年能源白書)。

為了拓展更多能源供給來源,但自從二○二二年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後,日本不得不改變策略,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原油和天然氣。雖然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原油,但是天然氣當中的液化天然氣,並非G7共同協議對俄制裁的項目,因此還是持續進口。

歐洲從俄羅斯進口的資源中,除了位於深海的北溪天然氣管道輸入的天然氣之外,還透過各種管道接受供給。但是對俄羅斯展開經濟制裁後,從天然氣管道進口的天然氣便成為禁運的對象。

再者,對俄制裁也造成施加制裁的各國能源價格上漲,可以說是遭到「反噬」。至於未加入制裁的國家包括中國和印度,他們能夠以更低的價格從俄羅斯獲取資源,現在反而更加擴大進口規模。資源與能源的現況呈現出更加複雜的樣貌。

以色列的反擊進一步衝擊能源市場

由於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各國對俄羅斯發動經濟制裁,包含日本在內的西方各國都面臨原油價格高漲的情況,令中東局勢增添更加惡化的不安因素。二○二三年十月,巴勒斯坦的伊斯蘭組織哈瑪斯發動恐怖行動,攻擊以色列加薩走廊,就是受到對俄制裁的影響所致。

由於曼德海峽周邊是咽喉點,伊朗援助的武裝組織的活動愈發頻繁,各國油輪和民間商船也遭受攻擊,這些行動都讓原油和天然氣的價格發生劇烈變動且影響深遠。

一九七三年十月引發中東石油危機, 最初是以色列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發生衝突,之後演變成阿拉伯各國之間的第四次以阿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當中的阿拉伯各國也對援助以色列的國家採取禁止出口的措施。禁止出口措施使得原油價格,從每桶二至三美元上漲到十至十二美元,漲幅高達四倍。

二○二三年的加薩事件,會對能源問題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首先從以色列和加薩走廊的局勢來看,可以看出產油國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以及站在支持以色列一方的美國等各國在盤算什麼。

援助哈瑪斯的全球主要產油國──伊朗

哈瑪斯對以色列展開的攻擊,規模之大,前所未有。二○二三年十月七日早晨,哈瑪斯從加薩走廊向以色列境內發射大量火箭彈進行攻擊,接著哈瑪斯戰鬥員衝破隔開以色列和加薩走廊的鐵絲網,入侵以色列領土。據傳此次入侵攻擊除了破壞鐵絲網,也有些戰鬥員利用滑翔傘飛越高牆。

入侵以色列境內的戰鬥員,除了殺害了一千兩百人,還抓了兩百五十餘人作為人質。外界推測哈瑪斯抓捕人質的用意,是想當成交換條件,脅迫以色列釋放關押在監獄裡的巴勒斯坦人(約四千五百人)。戰力懸殊並處於弱勢的哈瑪斯,過去也曾多次採取人質戰術與以色列交涉,來改善巴勒斯坦現狀。針對哈瑪斯的恐怖行動,以色列也隨後馬上展開報復,對加薩走廊施以大規模攻擊,截至二○二四年四月,加薩走廊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三萬名。

哈瑪斯的攻擊看似突如其來,但其實,自二○二三年起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就處於高度緊張的關係。以色列每年都會對巴勒斯坦發動攻擊,而哈瑪斯也會進行報復,但是在二○二三年十月以前,約旦河西岸地區的死亡人數,已經達到史上最多。七月時,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地區發起至今最大規模的軍事作戰,起因是非法遷移到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人,用暴力奪取巴勒斯坦人的土地。

哈瑪斯發動大規模奇襲作戰的背景,可以提出許多原因,其中一項就是二○二○年八月,美國總統川普居中調停,讓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建立更緊密的外交關係。同一個月,川普總統為了實現以色列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外交正常化,協調雙方締結《亞伯拉罕協議》,川普也認為這是他任內的一大政績。

另一方面,哈瑪斯則害怕,「這樣下去,阿拉伯社會傾向認同以色列,進而對巴勒斯坦的訴求視而不見」。

此次攻擊引起以色列的報復,在加薩走廊發動地面戰,導致多數巴勒斯坦人在戰爭中遭受死傷,最終可能擴大為整個中東的衝突。令人好奇的是援助哈瑪斯的伊朗到底在盤算著什麼。

在世界原油蘊藏量排名中,伊朗次於沙烏地阿拉伯,以第三名著稱(第一名是南美的委內瑞拉),生產量則排第四位。詳細的內容並不明確,但主要出口大多都是銷往中國。

過去日本總進口量的百分之十都是從伊朗輸入,同時也在二○○四年取得伊朗阿薩登岡油田的開採權。然而,在之後詳述的對伊朗經濟制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不得不退出開採,再加上川普政府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並恢復對伊朗的制裁,目前日本完全沒有從伊朗進口原油。

另外,伊朗也是天然氣的出口國,蘊藏量排名世界第二位,生產量則是第三位。伊朗的天然氣大多都留在國內使用,而主要的最大出口國仍舊是中國,同時也出口給土耳其和伊拉克。

伊朗援助哈瑪斯的資金,就是來自出售天然資源的所得。伊朗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主流信仰是伊斯蘭教中的什葉派,國內公職人員和政界高層人士,大多都是什葉派的神職人員,而哈瑪斯則是伊斯蘭教遜尼派的武裝組織,就宗教意義上來說,伊朗和哈瑪斯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從民族的觀點來看,伊朗民眾以波斯人為主,而哈瑪斯則是由阿拉伯人組成。伊朗和哈瑪斯相互合作的原因,最主要還是雙方都仇視以色列,並不是民族或宗教因素導致。

伊朗的動向對資源市場影響甚大

在說明伊朗與哈瑪斯的關係之前,必須先對哈瑪斯這個組織有一定的了解。哈瑪斯對以色列發動恐怖攻擊之後,有些國家認定哈瑪斯是「恐怖組織」。雖然哈瑪斯的確會實行武裝攻擊和自爆恐怖行動,但同時也是一個在加薩走廊展開宗教活動的組織。然而,一九八七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巴勒斯坦居民對以色列發起的大規模抗議活動),哈瑪斯以此為契機強化自身武力,其後在政府部門內的權力也變得強大,並透過選舉獲得議會席次,進而支配加薩走廊。

二○二四年一月隸屬聯合國的組織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職員中有哈瑪斯成員,或是參與哈瑪斯奇襲的成員,成為一大問題。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和各國都暫時停止對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出資,僅僅因為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部分職員(疑似)是哈瑪斯成員,把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和哈瑪斯一視同仁應該是錯誤的決定。之後,隨著各種調查展開,以色列主張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與哈瑪斯關係密切一事,也沒有找到充分的證據,而停止贊助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的國家也漸漸恢復出資。另外,由於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在加薩走廊對巴勒斯坦難民提供救濟,長久以來被以色列視為眼中釘,因此一有機會就想讓它失去權威性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

哈瑪斯不只有軍事部門,也有政治部門,該部門成員在加薩走廊擔任議員或公務員,並且擁有宗教窗口。這些成員一般不會被稱為「恐怖組織」,而是稱為「伊斯蘭組織」,使用武力的成員都隸屬哈瑪斯「軍事部門」,通稱為卡桑旅。哈瑪斯的軍事部門,被以色列、美國、歐盟和英國等國視為恐怖組織,但是聯合國並未將其認定為恐怖組織。甚至援助哈瑪斯的國家是伊朗,提供資金、武器和訓練也是事實。如果只看恐怖組織的那一面,恐怕會對哈瑪斯產生誤判。究竟,為什麼伊朗會援助哈瑪斯呢?

伊朗並不認同以色列是一個國家,而哈瑪斯又與以色列處於對立的位置。因此伊朗和哈瑪斯都將以色列視為「共同的敵人」,從而產生援助的關係。然而,即使提供資金和武器,伊朗也無法對哈瑪斯下達指示或命令。因此,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的紛爭,也可能將伊朗捲入這場地緣衝突,但是機率並不是很高。

實際上,二○二四年四月,以色列轟炸位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伊朗大使館,並殺害了以大使館為行動據點的伊朗革命防衛隊幹部。伊朗認為對本國大使館發動攻擊,就等於是攻擊伊朗,因此對以色列展開報復攻擊,雖然動用總數約三百架無人機和飛彈,但是並未對以色列造成嚴重的損失。而以色列又展開反擊,攻擊了伊朗的軍事設施。不過,上述攻擊的目的都不是為了造成大規模的傷害,外界認為這只是雙方之間的「交涉手段」,之後也沒有發生更大規模的衝突,因此各國認為局勢已獲得控制,不會再發生更大的紛爭。

真主黨不會擴大衝突

考慮到此次衝突與伊朗的關係及後續影響,最重要的是對中東地區的看法,觀察視角必須從「點」轉移到「面」。

以色列在加薩走廊發動地面戰,就是想從「面」來壓制,為了殲滅支配加薩走廊的哈瑪斯,才會一直持續發動進攻。即使民眾被當成人質,以色列還是以殲滅哈瑪斯作為優先考量,不斷發起地面戰。雖然報導指出有九千名哈瑪斯戰鬥員遭到殺害,但就加薩走廊死者總人數來看,不知道有多少無辜民眾受到波及。就上述狀況來看,從「面」的角度分析加薩走廊,恐怕戰爭還會持續下去。

另一方面,以色列在二○二四年四月發動飛彈攻擊後,伊朗展開反擊,還有以色列北部,伊斯蘭教什葉派勢力真主黨持續發起的小型衝突,都只能算是「點」狀的零星衝突。真主黨是黎巴嫩的組織,也是對抗以色列的勢力。真主黨和伊朗的關係比哈瑪斯還深厚,外界認為就是真主黨提供最先進的武器給伊朗。照理說真主黨與以色列處於對立的位置,應該會對哈瑪斯提供協助,但是就真主黨的觀點來看,伊朗在沒有知會真主黨的情況下,就決定援助獨斷行動的哈瑪斯,此舉並不合理。更何況伊朗援助哈瑪斯,就相當於伊朗加入真主黨和以色列的紛爭,結果恐怕會讓援助以色列的美國,也介入這場紛爭。因此,真主黨並不響應哈瑪斯的行動,只是在一旁觀察。總之,哈瑪斯與真主黨的共通點,就只是雙方都接受伊朗的援助,成為對抗以色列的夥伴而已。

真主黨在二○○六年和以色列展開大規模戰鬥, 最終無法戰勝以色列。因此,以色列一直提防真主黨加入戰局,現階段雙方的戰鬥都僅止於「點」,並無全「面」開戰的跡象。

二○二四年一月二日,以色列針對真主黨的據點黎巴嫩展開空襲,殺害了潛伏

於其中的哈瑪斯幹部,這場戰鬥也是「點」狀攻擊,對此真主黨並未展開大規模報復。因為真主黨認為此事只是針對哈瑪斯的攻擊,並非以真主黨作為主要目標。

作者為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地緣經濟學研究所所長。生於1970 年。立命館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碩士,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歐洲研究所博士(現代歐洲研究),專攻國際政治經濟學。曾任筑波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專任講師、副教授,以及北海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教授等職位。2020年10月起,擔任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曾任聯合國安理會伊朗制裁專家小組委員(2013-2015年)。2022年7月,擔任國際文化會館地緣經濟學研究所所長(IOG)所長。2012年,憑著作《宇宙開發與國際政治》一書榮獲第34屆三得利學藝獎。


書名《不動用武器的戰爭:資源、貿易、數據,交織全球經濟大戰略》
作者:鈴木一人
出版社:明白文化
出版時間:2025年6月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