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淨零轉型──口號之外,實際動作是什麼?

藍弋丰
784 人閱讀

蔡英文總統一向服膺國際左派主流的進步價值,其中對抗全球氣候變遷,在主要國家中唯一擁護化石燃料的領袖川普落選後,美國重回減碳政策,歐盟國家也更積極推動零碳時間表,蔡英文總統立即跟進世界潮流,4月22日與環團會面時,提出「2050 淨零轉型」的願景。經濟部之後追加解釋,淨零轉型是翻轉台灣長期98%能源仰賴進口,高能源安全風險的契機。

圖片來源:蔡英文臉書粉絲專頁

的確,再生能源沒有燃料進口的問題,又有可分散式運作,降低集中式電網風險的特性,是最符合能源安全的能源發展方向,2050年的目標時間期程,其實在全球各國中也並不算太前衛,然而,論述與方向雖正確,環團卻質疑執行層面,目前我國2030年減碳目標,2025年可再生能源比例目標,都還維持不變,且實際進度恐怕處於落後狀態,蔡英文總統任期剩下第二任後半,提出宏大的口號,實務面要如何執行?

民進黨的能源戰略研究仍顯不足

民進黨過去對整體國家戰略與國政的研究極為不足,2012年蔡英文落選後成立小英基金會,作為預備執政的智庫單位,由日後的行政院長林全主導,雇用學者專家與行政人員約200人規模,以期輔佐蔡英文更嫻熟各領域國政,彌補過去民進黨的缺口,然而,小英基金會對國際人權、民主自由、性別平權、多元性別等等議題研究相當深入,對經貿談判也有相當研究,但是在戰略包括國家能源戰略方面則相對呈現空白。

直到國民黨發生朱立倫「換柱」,蔡英文當選勝利在望,警覺到治國不能沒有能源戰略,於是特別商請如今的科技部長,前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長吳政忠教授來主持能源研究,由日後擔任綠能科技產業推動中心副執行長的鄭亦麟從旁協助收集整理資料,吳政忠教授的學界地位與研究功力無可挑剔,然而,其所主導的超聲波實驗室,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表面聲波元件、聲子晶體、雷射超音波、石英震盪器,與能源相關科技可說關係甚微。

2015年,國際離岸風能產業已經逐漸成熟,全球風能大廠在歐洲已經開發將近飽和,對亞洲市場寄望甚深,是台灣發展離岸風能的大好機會,於是當時也責成前中鋼董事長江耀宗先生來主導對風能方面的研究,中鋼過去旗下中鋼構有海下結構工程的經驗,中鋼並於2014年成立「海事工程處」,即是為了投入離岸風電海事工程,因此,找來前中鋼董事長,算是與離岸風能相關。然而,2016年蔡英文總統執政後,10月卻任命江耀宗為與風能毫無相關的台灣高鐵董事長。

吳政忠原本擔任科技政委,業務任務龐雜,負責協調經濟部、科技部、教育部相關預算運用,包括5G電信、數位國家發展計畫、蔡英文總統第一任期主打的「五加二」產業計畫、產業轉型、以至於AI發展、資安、生醫領域儒國家生物資料庫,都由吳政忠負責,可以想見焦頭爛額的程度,政委期間吳政忠負責「電力系統總體檢小組」以及綠能發展,但2020年5月,吳政忠轉任科技部長。

《電業法》欠缺配套

在缺乏對能源產業與能源總體戰略的了解下,蔡英文總統第一任期出現嚴重的迷走狀態,反映在為了擴大內需推出前瞻計畫,卻不是用在真正前瞻的能源轉型用途,而其主打的軌道在未來電動車與自動車時代可能會變得大而無當;雷厲風行修正《電業法》認為只要法一變,綠能就會自動變好,卻事與願違;離岸風能在政策上自亂陣腳,以至於第一任期全無建樹;地熱則被完全忽略;諸多錯誤的積累,反應在宣布深澳電廠非建不可,又隨即停建,之後電力缺口必須完全仰賴大潭燃氣電廠,而引爆如今的第三接收站爭議。

蔡英文總統第一任期對能源領域最大的著墨在於2017年初強力通過《電業法》修正,然而,綠能產業界早就警告修正內容方向錯誤,對綠能發展無幫助,修法至今,台灣綠能發展進度仍然明顯落後,完全沒有出現當初民進黨喜孜孜認為《電業法》修正案是歷史性關鍵,從此綠能起飛的樂觀預期。

這其中原因很明顯,《電業法》只注重分割台電,為此設定將所有電業切分為發電、輸電、配電、售電四大領域,但輸電卻規定由台電全權掌控,其結果是台電仍然緊握電力生殺大權,但卻被切為四塊使得政府更不容易指揮台電配合施行政策,而民間要設立垂直整合型電力公司卻會被《電業法》限死。可說純屬障礙,完全沒有助益。

在台灣可超前發展風能的關鍵時刻,政策上卻出現腳步錯亂的情況,為了「風機國造」的產業民族主義,不惜擬定先遴選後競標的辦法,第一階段遴選,2018年每度電躉購費率新台幣5.8498元,遠高於國際行情(2017年英國競標得標價約合新台幣2.19元)與稍後的競標決標價每度新台幣2.2~2.5元,產生相當大風波,造成的政治爭議與對產業的間接影響,使得離岸風能進度延宕至少1年多。

在太陽能方面,台灣土地面積受限下,太陽能最理想的發展方式是屋頂太陽能,發電的同時,還可直接吸收陽光能量,以及透過遮蔭間接避免大樓受陽光照射發熱,而使得空調能源需求本身就減少,並整體減輕都市的熱島效應,但是由於發展太陽能只衝刺總容量,並且以粗糙的躉購電價辦法補貼,導致都市住宅太陽能發展嚴重落後,反而發展到侵占農地、砍伐山林、覆蓋漁塭,從中造成許多地方政治可上下其手的不當障礙與漏洞管道,釀成諸多弊案,如4月28日民進黨籍雲林口湖鄉長涉向太陽能業者索賄750萬元遭雲林地檢署收押。

台灣天然資源適合再生能源發展

台灣位於太平洋火環,天生具有豐富的地熱資源,過去曾借助中油的探勘油氣技術來發展地熱不得要領,但是,2011年美國頁岩氣革命以後,帶動全球鑽探技術創新突飛猛進,意外幫助全球地熱產業。另一方面,過去認為地熱需達一定高溫才有開採價值,在使用沸點較低熱媒的新方向下,如今溫泉溫度的地熱也已經能作為地熱發電。在技術進步下,全球地熱發電均化成本已經降至每度電0.07美元,亦即約不到2塊錢新台幣。但政府對全球地熱發展渾然不知,對地熱的開發著墨甚少。

當初深澳電廠宣布非建不可,還讓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喊出「乾淨的煤」,之後卻隨即宣布可以停建,停建後才於2018年連忙推出第三接收站的修改計畫,時程太短無力製作更完整的總體評估與工程規劃說明,以至於如今爭議不斷,更是徹底顯露出政府對總體能源規劃沒有整體戰略,只是挖東牆補西牆,臨時應付眼前將發生的問題。

能源規劃茲事體大,各國均以40年為期在做長遠的考量,若是繼續以這種頭痛醫頭的方式進行能源建設,別說完成2050零碳的宏大計畫,就是當下的能源供需都會發生問題,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第三接收站以當前台灣能源需求與戰略需求,勢在必行,犧牲部分藻礁,毫無爭議的空間,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但是,反對環團的主張中也有部分道理,既然最終要淨零碳排,第三接收站興建後不到30年就要廢棄,那如何向說服人民其必要性?

不論是對抗全球變遷的崇高理想,還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切實需求,都要從最根本的能源戰略想定,落實到所有領域,各部會、中央地方政策必須具有一致性的總體施政思維,不能再各自為政。

例如,若要達到淨零碳排,交通方面不能再使用燃油車輛,將會需要全面電動化並採用綠能發電供電,電動車要能普及,充電樁的建置是成功關鍵。電動車的使用方式,通勤人士會是在家充電,之後在辦公室停車場充電,當前台灣老舊大樓的電力系統,多數無法承擔設置充電樁的需求,需要全面改換,或甚至必須透過房地產政策上加速推動都市更新來達成,並不是光靠經濟部能源局與交通部就可以推動電動車。

蔡英文總統第一任期能源政策不盡理想,新手上路,給予包容,第二任期既然提出遠大理想,記取教訓後,期望剩下來的任期中,能為國家建立切實可行的總體能源戰略,政策能夠穩穩地早有完善準備,勿再老是陷入必須急著興建第三接收站這樣急迫的窘境。

留言評論
藍弋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