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 SARS的醫療道德通俗劇:評《疫起》 迷走 2023 年 5 月 12 日 迷走 2023 年 5 月 12 日 今年台灣出現了以2003年和平醫院封院為主題的電視影集《和平歸來》和電影《疫起》。就如此特定的單一主題而言,如此密集的創作雖不尋常,但在三年大疫的背景下卻也不難理解。畢竟Covid-19疫情一爆發,台灣就出現許多關於二十年前SA… 3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影視 美國小鎮的吟遊故事:評《致蕾絲莉》 迷走 2023 年 4 月 28 日 迷走 2023 年 4 月 28 日 同樣入圍這屆奧斯卡獎,相較於同樣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媽的多重宇宙》,或是同樣處理親子關係破裂與修復並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我的鯨魚老爸》,《致蕾絲莉》(To Leslie)在台灣上映前後雖有幾篇相關的報導和影評,但票房與討論的…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談談影視音 自我指涉的趣味:從《同學麥娜絲》看台灣電影創作 迷走 2020 年 11 月 29 日 迷走 2020 年 11 月 29 日 圖片來源:甲上娛樂臉書專頁 今年(2020)第57屆金馬獎獲得廣泛的好評,除了如李安導演所說在全球疫情下還「能夠正常、順利的舉辦」眾人齊聚一堂的實體影展,且「氣氛還保持的這麼好,真的很令人感動」。加上今年頒獎典禮的策畫製作有著歷…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政經漫談 從「武漢肺炎」看防疫與政體 迷走 2020 年 2 月 2 日 迷走 2020 年 2 月 2 日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出現在2019年末且迅速釀成嚴重疫情的武漢肺炎,所引發的危機有著強烈的歷史迴響,不只讓人想起十七年前同樣是冠狀病毒引起的SARS疫情的經驗,中國政府採取的「封城」防疫措施,更讓人聯想到歐洲的瘟疫史…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談談影視音 張藝謀的偽娘美學:評《影》 迷走 2019 年 1 月 11 日 迷走 2019 年 1 月 11 日 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的早期作品,如成名作《紅高粱》以及《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秋菊打官司》等,往往以底層百姓為主角,描寫傳統家父長制下男性的扭曲宰制與女性的善良堅毅,並獲得國際影展與評論界的肯定讚賞。但他近年某些大卡…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談談影視音 台灣陰暗面的浮世繪:評《小美》 迷走 2018 年 12 月 21 日 迷走 2018 年 12 月 21 日 《小美》海報。圖片來源:IMDb。 如同片名一般,《小美》乍看是部小品,但卻令人驚豔連連。《小美》的劇情架構很簡單:在服飾店當店員的一個年輕女子失蹤了,片子情節便是一連串針對相關人士的訪查,試圖找出她的下落與事情的真相。 這是犯…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談談影視音 在孤絕的未來驀然回首:談談《幸福城市》 迷走 2018 年 11 月 16 日 迷走 2018 年 11 月 16 日 電影《幸福城市》海報。圖片來源:《幸福城市》FB 一個人高速撞上鏡頭視野前方,扭曲的臉、湧出的血流,觀眾彷彿坐在飛機座艙或高速車輛的前座目睹鳥擊擋風玻璃。影片第一個鏡頭就顯示《幸福城市》試圖在風格上有所突破。的確,即便在近年產量…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書摘書評 【書評】台灣紀實攝影的困境──評郭力昕《製造意義》 迷走 2018 年 10 月 6 日 迷走 2018 年 10 月 6 日 書名:《製造意義:現實主義攝影的話語、權力與文化政治》作者:郭力昕出版社:影言社出版時間: 2018年2月 郭力昕可說是台灣近三十年來最重要的影像評論者之一,紀實影像(包括攝影與紀錄片)是他關注的焦點。本書收錄他近十年來的研究論…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談談影視音 風格的鍛鍊:《范保德》觀後 迷走 2018 年 8 月 31 日 迷走 2018 年 8 月 31 日 看完《范保德》,第一個感想是:這部片子應該會是黃仲崑留名台灣影史的代表作吧。這不只是因為他的外型極為適合這個角色,更重要的是他的表演微妙生動地呈現出倔強的初老硬漢背後的脆弱。圖片來源:范保德 Father to Son 粉專 周…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談談影視音 從《看不見的台灣》看見什麼? 迷走 2018 年 7 月 20 日 迷走 2018 年 7 月 20 日 影片散場時,我無意間聽到旁邊剪著韓風髮型、二十來歲的小伙子不滿地對同伴說:「導演主動製造事件來記錄,紀錄片可以這樣搞嗎?」這句話引發了我的思緒,雖然觀賞《看不見的台灣》並沒有讓我生氣,卻有些疑惑。倒不是因為我認為紀錄片就必須保持…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