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與人物 漫談余英時的學術與中國情懷 李弘祺 2018 年 11 月 23 日 李弘祺 2018 年 11 月 23 日 我其實不是余英時先生最好的詮釋者,他的學生很多,我只是他不及門的私淑學生。但是由他的入室學生來寫,究竟不是很合適,而我不是他的學生,或許反而可以讓我對他有更爲客觀的剖析。我對他的學問不僅可以提供一定的客觀態度,而且由於我與他非常…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政經漫談 政治的魅力與除魅──政治家的風範兼紀念馬侃參議員 李弘祺 2018 年 9 月 2 日 李弘祺 2018 年 9 月 2 日 我對近代大多數國家認同的民主政治其實認識很晚。我在1969年離開臺灣。在那之前,說真的,我對政治的唯一認識就是它非常險惡,政治家非貪即詐,沒有一個是好人。我到了美國以後,起初也是維持這樣的看法,直到季辛吉出任美國國務卿,促成尼克…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文化教育 歷史課綱的修訂與意見的自由市場 李弘祺 2018 年 8 月 22 日 李弘祺 2018 年 8 月 22 日 歷史著作只能提供參考,而不能提供客觀的真理 有關課綱的爭執,最近又甚囂塵上,變成大家關心的課題。我對於所謂的高中歷史課綱本來沒有關心,主要是因爲我一生教授大學世界史從來沒有遇上嚴肅的課程内容問題,頂多只是在決定教科書時,校内同仁…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政經漫談 保障自由的末流—免除濫用積極的自由 李弘祺 2018 年 7 月 12 日 李弘祺 2018 年 7 月 12 日 政府目前唯一的方法就是把社會對道德的内容做出系統的探索,加以界定,使它成爲主流的思想,而把紅旗思想打成需要保護其自由的末流。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現在臺灣社會已經退步到不知廉恥、抛棄是非的年代和階段了。有人說這是笑貧不笑娼…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政經漫談 斯波義信的學術與交往兩三事 李弘祺 2018 年 6 月 26 日 李弘祺 2018 年 6 月 26 日 由左到右:李弘祺、梅原郁、鄧廣銘、斯波義信、柳田節子。1985年五月在杭州召開中國第一次國際性宋史會議。圖片來源:李弘祺提供 幾天前,唐獎公佈頒授今年的漢學獎金給斯波義信和宇文所安(Steven Owen)兩人。作爲一個研究中國…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