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坦克|Voicettank
  • 首頁
  • 挑戰2032
  • 烏俄風雲
  • 淨零轉型
  • 國際
  • 政治
  • 社會
  • 財經
  • 專欄作家
  • 歡迎投稿
作者

林耀盛

林耀盛

作者為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 人道關懷社會

    我們都是緩期的倖存者

    林耀盛 2021 年 4 月 7 日
    林耀盛 2021 年 4 月 7 日

    人間四月天,太魯閣出軌意外悲劇,詩人艾略特(Elliot)的《荒原》「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我們不僅歷經一場殘酷的試煉,更是同體大悲。 「安全回家的路」卻是如此驚嚇悲哀 焦躁的媒體報導與口水政治操作,令人心浮。花東長年以來是臺灣…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 防疫專區

    後疫情狀態下防疫共同體

    林耀盛 2021 年 1 月 25 日
    林耀盛 2021 年 1 月 25 日

    去年一月二十日,因應疫情,臺灣啟動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人們面對不確定性,全心防疫,交出「臺灣經驗」好成績。尤其連續253天無本土病例的承平狀態,一旦面臨紐西蘭機師到近來的桃園疫情,啟動了許多人防疫經驗的負向記…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 政經漫談

    疫病威脅的社會距離與心理連結

    林耀盛 2020 年 3 月 25 日
    林耀盛 2020 年 3 月 25 日

    圖片來源: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當我們習慣於日常生活,當病毒的無國界入侵,在「社會距離」管控策略下,「心理連結」深刻化就更形重要。 疫病威脅下照顧自己、關心他人,健康(Health)…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 時事感思

    恐懼在瘟疫蔓延時

    林耀盛 2020 年 2 月 6 日
    林耀盛 2020 年 2 月 6 日

    圖片來源:Pixabay 恐懼是古老的情緒,儘管科技日新月異,面對未確定感多少有所對策,但恐懼仍如影隨形。以生物觀點而言,恐懼是人類的理性設計,是存活的提醒機制,適當的恐懼可以保全人類,是一種演化論的情緒產物。從社會學習而言,恐…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 政經漫談

    世紀末的九二一,二十周年回顧

    林耀盛 2019 年 9 月 20 日
    林耀盛 2019 年 9 月 20 日

    921大地震的記憶。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時間靜止。凍結的時間擠壓著高科技儀器預測地震週期不可控制性的荒涼意象,大地震摧毀的不只是建築本身,也是個人生活史的塗銷與瓦解。 二十年了。回首…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 時事感思

    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社會

    林耀盛 2019 年 4 月 21 日
    林耀盛 2019 年 4 月 21 日

    圖片來源:Pixabay 當代學者齊澤克(Slavoj Žižek)提到一個工人被懷疑偷竊的故事:「每天晚上,當工人推著手推車離開工廠時,都被仔細的搜查。但每夜的守衛,都找不到任何東西。因為手推車永遠是空的。」最後,謎底揭曉:工…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熱門文章

  • 1

    那些「文盲以上菁英未滿」的百靈果們

    2021 年 7 月 15 日
  • 2

    徐熙媛們離鐵籠鐵鏈有多遠

    2022 年 3 月 22 日
  • 3

    台灣反對陣營是酒吧裡談政治的人嗎?

    2021 年 6 月 18 日
  • 4

    臺灣人這麼拼為什麼窮?──《茶金歲月》無愧鬥魂

    2021 年 11 月 30 日
  • 5

    疫情中從海外看台灣

    2021 年 9 月 24 日

思想坦克的 Facebook 粉絲團!

思想坦克的 Facebook 粉絲團!

@2021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台灣智庫

  • 首頁
  • 挑戰2032
  • 烏俄風雲
  • 淨零轉型
  • 國際
  • 政治
  • 社會
  • 財經
  • 專欄作家
  • 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