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時代與人物歷史談談影視音 孤獨的聆聽者:癡迷古典樂的革命家史明 李志銘 2025 年 3 月 25 日 李志銘 2025 年 3 月 25 日 兩百年前,美國詩人亨利.華茲華斯(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早已說得簡單明白:「Music is the universal language of mankind」(音樂是全人類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際專欄作家影視政治社會超越的光 出不了國界的「百億票房」:《哪吒2》 張茵惠 2025 年 2 月 24 日 張茵惠 2025 年 2 月 24 日 耗資約6億人民幣的中國原產奇幻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為2019《哪吒之魔童降世》續作)於2025年1月29日農曆春節期間在中國上映,根據官媒說法,已刷新該國各項票房記錄。截至2025年2月22日,中國宣稱本 … 3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影視文化教育社會 漫談過年音樂:台灣人的聽覺心象 李志銘 2025 年 1 月 24 日 李志銘 2025 年 1 月 24 日 近年來,伴隨著時代更迭、家庭型態與社會結構的改變,致使過去許多傳統習俗逐漸消失、淡忘在上一代長輩的記憶中。尤其「過年」乃是一整年開頭最重要的節慶,但在現今商業文明「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影響下,年輕世代普遍熱衷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影視歷史 退化的命運?從《百年孤寂》改編影集談起 思想坦克 2025 年 1 月 10 日 思想坦克 2025 年 1 月 10 日 哥倫比亞文豪馬奎斯的名著《百年孤寂》在台灣擁有不少讀者,我也是其中之一。大學時從《百年孤寂》進入,接著追其他的小說,更從報導文學作品《智利秘密行動》以及小說改編的電影開啟了我對拉丁美洲電影的興趣。然而,當改編《百年孤寂》的影集推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影視 被壓抑者的回返:評《餘燼》 迷走 2024 年 12 月 20 日 迷走 2024 年 12 月 20 日 電影《餘燼》在上映之後引起兩極反應和強烈的情緒,立場互異者在社群媒體針鋒相對。影評人「地下電影」指責此片「是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以及其後代的一種羞辱」;影視學者魏玓則以「自命不凡、輕忽現實」、「鍾孟宏錯在哪裡?」為標題,批評導 …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際影視歷史法律 「餓法」亦法——山口法官之死 陳尹暐 2024 年 12 月 17 日 陳尹暐 2024 年 12 月 17 日 平權悲歌 2024年4月開播的NHK晨間劇《如虎添翼》(緯來日本台譯為《女法官大人——如虎添翼》),獲第121回日劇學院賞頒發三項大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電視劇主題曲)。該劇以日本近代法律史上第一代女性職業法律人三淵嘉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國際專欄作家影視文化教育社會超越的光 後MeToo荒涼:《黑箱日記》與《極度不妥!》 張茵惠 2024 年 12 月 16 日 張茵惠 2024 年 12 月 16 日 自1984年開始,日本「新語、流行語大賞」票選活動,每年挑選出足以反映當年度日本社會現象的年度大獎及前十名詞句,並且頒獎給相關的人物或團體。今年是新語、流行語大賞的四十週年,而獲得2024年度大獎的詞彙是「ふてほど」,宮藤官九郎 … 3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影視文化教育歷史體育 當音樂遇上棒球──〈台灣尚勇〉不只是一首歌 西區老二 2024 年 12 月 13 日 西區老二 2024 年 12 月 13 日 棒球,或者說運動為什麼迷人,在這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WBSC Premier 12)由賽前賠率偏高、爆冷的台灣奪冠的歷程中,隨著戰績的高歌猛進,愈來愈多民眾的關注與社會氛圍的投入,彷彿是從台灣連續三年的年度關鍵字,又「漲 … 3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冷淡孤寂受傷專欄作家影視文化教育時代與人物歷史 瓊瑤殘穢:受苦沒人可反抗的世界 盧郁佳 2024 年 12 月 9 日 盧郁佳 2024 年 12 月 9 日 人們懷念瓊瑤,就像懷念戒嚴的美好。許多人感謝瓊瑤小說影視陪伴度過困苦歲月,在現實窒悶中它提供了夢幻的撫慰。許多人沒看過瓊瑤,視為不登大雅之堂。即使沒看過,在大學宿舍的寢室聊天裡,總有人憧憬轟轟烈烈、值得為之粉身碎骨的神話愛情。也 … 4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影視政治教育文化教育歷史社會 關於《餘燼》,以及整個臺灣社會都還需要重建和練習的事 羅融 2024 年 12 月 3 日 羅融 2024 年 12 月 3 日 多年來我都鼓吹台灣需有更多描繪白色恐怖時期加害者的文化內容(小說、影、視、漫畫……),《餘燼》做了嘗試,更引起諸多討論,都是好事。有關注、有討論、有票房,才會有更多願意碰觸討論白色恐佈的作品,我深深的期待。 劇情片不是紀錄片,也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