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時代與人物歷史 冷戰已逝,威權主義陰魂不散──懷念戈巴契夫與1990年代 李福鐘 2022 年 9 月 1 日 李福鐘 2022 年 9 月 1 日 戈巴契夫讓政治的春天到來 相信全世界50歲以上的中生代人類,不論喜歡或討厭,無人不記得戈巴契夫(Mikhail S. Gorbachev)。當1985年他以蘇共最高領導人身分推動共產政權自我內造改革,為四十年來受夠史達林(Jos…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時代與人物書摘書評 由「農業人」角度看李登輝思想 江昺崙 2022 年 8 月 1 日 江昺崙 2022 年 8 月 1 日 2022年7月31日,是前總統李登輝逝世兩周年的日子,此際不幸遭逢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驟然離世,各界的悼念或討論,都聚焦在東亞兩大政治人物的戰略遺產,以及兩人推動的臺日友好關係方面。 但大多數的討論都是從外交縱橫及政治謀略的角度來… 2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際專欄作家政治時代與人物獨立蒼芒 安倍晉三.李登輝與國家正常化 詹順貴 2022 年 7 月 13 日 詹順貴 2022 年 7 月 13 日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死亡,舉世震驚,美國總統拜登在第一時間決定降半旗至10日以表達哀悼之意,接著印度、巴西與台灣等國也陸續降半旗致哀,許多主流媒體專文評論分析。緊接著10日投票的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果,認同安倍生前積極推動「日本…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際政治時代與人物社會 武士的國度,暗殺的風土 蔡亦竹 2022 年 7 月 12 日 蔡亦竹 2022 年 7 月 12 日 日本的安倍前首相在街頭宣講時被暗殺了。 我的好友兼前輩作家吳錦發先生在知道消息後悲痛之餘,大嘆日本這個「武士的國家」怎麼會有這種卑劣的行為發生。但我馬上就回答了錦發兄一句話。 「這才是日本!」 幕末以來暗殺不斷 事件發生以來,不… 2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文化教育時代與人物 倪匡之死與香港之死 陳文瀾 2022 年 7 月 8 日 陳文瀾 2022 年 7 月 8 日 倪匡遠行,香港、台灣書迷齊聲嘆息,許多中壯年紛紛搬出塵封在書櫃底層的倪匡眾書拍照,咸認倪匡筆下的科幻、武俠、志怪情節,是童年、青少年時期的美好回憶。眾媒體、作家也相繼撰文緬懷倪匡,或簡述其生平、事蹟,或表彰其影響、貢獻,或描繪其… 3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時代與人物書摘書評 直指核心的除魅工程──略談《余英時評政治現實》的一個概念 晏山農 2022 年 7 月 1 日 晏山農 2022 年 7 月 1 日 書名:《余英時評政治現實》作者:余英時出版社:印刻出版時間:2022年5月 不打算全面性的評論《余英時評政治現實》,而是談一個概念,且先從一則往事開始。 確切時間已記不得,但大概是96年台海導彈危機之前,「時報文教基金會」邀請余…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際影視時代與人物 女王的薛西佛斯神話 劉燕玉 2022 年 6 月 24 日 劉燕玉 2022 年 6 月 24 日 今年適逢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 70 週年的「白金禧年」(Platinum Jubilee)。據統計,過去半年以來,全英國為此而舉辦的公開慶祝活動高達 3,673 場,其中還不包括 3,872 場民間自發舉辦的街趴。將近半年的…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影視時代與人物歷史 寫作是天譴,作家如野草 王昭文 2022 年 6 月 24 日 王昭文 2022 年 6 月 24 日 林靖傑監製、許卉林導演的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2022年6月中旬上映。長達兩小時以上的影片,除了藉由訪談勾勒前輩作家葉石濤的主要生平之外,還以劇場、舞蹈、動畫來呈現葉石濤的作品,又透過展演者的心得陳述,展現青年世代和葉石濤的…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影視文化教育時代與人物社會 八音才子」辭世,一代台語聲優殞落 陳文瀾 2022 年 6 月 15 日 陳文瀾 2022 年 6 月 15 日 80年代的原味回歸 近來,由美國影星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主演的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Maverick),橫掃全球電影市場,也在台灣掀起熱潮。許多台灣民眾無視武漢肺炎疫情嚴峻,紛紛搶進電影院「朝… 4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際外交政治文化教育時代與人物 在臺日文化交流上默默的巨人──李永熾教授 楊素霞 2022 年 5 月 2 日 楊素霞 2022 年 5 月 2 日 在此,恭喜李永熾教授獲得日本政府頒發「旭日中綬章」,李教授在臺日文化交流上貢獻良多,此綬章可說實至名歸。 談到「交流」,我們常會想到的是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但是,李教授不僅止於臺日雙方學者之間的互動,而是以多元的方式,透過文字、教…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